1970-01-01
作为血管健康标志的血压变异性,是一种包括血压短期及长期变异的复杂的现象。研究表明血压变异同年龄、体重指数(BMI)以及压力感受性反射的敏感性成负相关,同血压水平成正相关。收缩压变异性升高,是心血管死亡率的独立预测因素。
ESC/ESH指南中指出,出现下列情况时,应当监测24小时动态血压:在同一或是不同随访中发现诊室血压变异明显时;在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人中出现高诊室血压时;在诊室和家中的血压值有显著的差异时;对降压药物不敏感时;出现低血压,特别是发生于老年人或是糖尿病患者时;孕期血压升高,有子痫的可能时。
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ABPM),不仅可以提供24小时的平均血压,而且还可以了解这段时间内血压的变化情况,包括白天和夜间的血压值、白天夜间血压的差异、血压的升高以及血压的变异。有证据表明,高血压患者血压的波动程度是导致器官损害及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显示,心血管及脑血管事件在清晨高发。尽管高血压的治疗目的是全面降低24小时血压而不打破血压的自然波动规律,但是目前广泛认为,清晨血压升高应该通过治疗来纠正。其他的一些生理性波动,包括心律、纤维蛋白溶解活性、血小板聚集性以及儿茶酚胺的循环,都与清晨心血管事件及死亡事件的发生成负相关。夜间血压的降低情况差别很大,可以据此将高血压患者分为夜间平均血压降低超过白天平均血压的10%(杓型)组和小于10%(非杓型)组。尽管还没有被其他试验证实,但多项研究表明,非杓型组的器官损害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均高。在将某段时间的血压独立出来时,杓型与非杓型状态的划分就意义不大。尽管白天和夜间的血压是相关的变量,均和器官的损害联系密切,但在某些情况下夜间血压的剧烈降低可以增加患者器官低灌注的危险。
白天血压可以出现不同幅度的变化,但在某种程度上讲,血压的变异主要同夜间血压变化有关。相同24小时平均血压值的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大的患者器官损害更严重。研究表明,有相同24小时平均血压的患者中,血压变异性高的患者器官损害和左心室质量指数均较血压变异性低的患者高。
因此,高血压的器官损害部分是由血压的变异引起的。我们需要进行更多的血压变异相关的前瞻性临床研究,尤其是通过监测24小时动态血压来进一步证实血压变异性是高血压患者心血管风险的独立预测因子。
百度浏览 来源 : 国际循环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医微客”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医微客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微客”。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发表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