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01-01
美国的研究人员报告了一种以前未曾认识的房颤发生的基因危险因素。该研究组在一例对传统治疗无效的早发孤立性房颤患者中确定了KCNA5基因的一种突变,该基因编码电压门控性Kv1.5钾离子通道蛋白。来自美国明尼苏达Mayo医院的Timothy Olson及其同事说:“KCNA5的无义突变破坏了心房特异的Kv1.5通道,这为房颤的电学不稳定和易感性提供了新的分子物质。”
Olson及其合作者在特发性房颤患者中调查了KCNA5基因的突变,在一家族性病例中确定了一个独特的序列变化,该例患者在儿童期即有再发性心悸。该例患者在35岁时被诊断为孤立性房颤,传统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控制心律无效。尽管应用胺碘酮和射频消融术进行治疗,甚至在加用多非利特(一种新一代的钾离子通道阻滞剂)后,该患者仍然有突发房颤发作。
对基因变化进行序列分析,在KCNA5的外显子4上确定了一种异源性的无义突变(1123G 到 T),该基因诱导残余375(E375X)上的提前终止子,破坏了Kv1.5通道蛋白。在提供DNA分析的该患者的同胞体内也发现了这种突变,该患者的其中一位同胞也发生过房颤,其他的同胞有过突发心悸。然而,在540例无血缘关系的一般人群中没有发现E375X突变。对人心房肌细胞的进一步研究发现,通道功能的缺失导致动作电位延长和早期后除极,这提高了应激触发电活动的易感性。
研究人员在《人类分子遗传学》(Human Molecular Genetics)上报告说,一项小鼠研究的结果随后证实了Kv1.5通道功能受影响与房颤易感性之间的关系。他们指出:“到目前为止,虽然提示有机械异质性,但房颤与功能获得性离子通道的突变密切相关,这有利于产生过多的钾电流和缩短动作电位。这里发现的Kv1.5功能丧失突变确定了心房动作电位延长是房颤的诱发因素。”
百度浏览 来源 : 国际循环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医微客”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医微客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微客”。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发表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