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01-01
2018成都病理学年会上,福建省肿瘤医院郑雄伟院长在元码基因卫星会上做了题为“精准医学时代下精准免疫治疗的现状与思考---临床与病理的碰撞”的主题报告,从医院医生的角度为这一领域提出了新的思考。
郑院长讲到近年来免疫治疗进展迅速,其持久、相对低毒等优点令大众寄予厚望,但免疫治疗的神药例如PD-1/PD-L1抑制剂其广谱治疗性表现一般,针对不同癌症,客观缓解率ORR波动较大。免疫治疗的两大主题,是基于肿瘤微环境及肿瘤本身的检测和多策略联合治疗,现代肿瘤病理诊断是集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和分子病理于一身的诊断,涵盖组织检测以及液体检测,它是精准免疫治疗的基石,扮演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从临床病理视角,精准免疫治疗现阶段的特点以及焦点有三:第一如何选择优势人群。可以通过表型标志物和分子标志物,根据FDA已批准的免疫靶标来预测是否为优势人群,例如dMMR/MSI-H;另外肿瘤突变负荷(TMB),若选择合适的panel和cutoff值,则有望成为第二个泛癌种预测指标。但目前由于研究以及各种标志物的局限性,仍然需要动态标本、横向标本,多点活检,组织、液体,多方式多材料相结合。
第二是组织检测与血液检测。目前通过组织可以检测PD-L1和MMR/MSI,而通过组织可以检测TMB,这一检测也有望通过液体检测实现。
第三是如何系统评价疗效。郑院长从三个层面进行了介绍,首先是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以及观念的革新,其核心是进展的再确认,功能影像的出现及普及,摆脱了肿瘤残骸的评价困境,但在免疫治疗过程中,会出现假性进展,针对这种特殊阶段,功能影像无法发挥功能,这是其局限性。其次是组织学的评价,复杂的免疫微环境鉴别对病理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从单一指标检测逐渐演变成微环境多指标联合检测。最后是血液水平的精准评价,动态外周血ctDNA可以客观甄别假性进展还是真性进展。
1、免疫治疗进展以及复杂程度超乎想象,单一模式的治疗及单个指标的疗效预测均无法满足现有精准治疗的需求。
2、以PD-L1为中心的单指标检测似乎无法满足现有精准治疗的需要,以MSI以及TMB为背景的检测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3、多学科整合指导下的免疫治疗势在必行,临床、病理(组织以及液态)、现代影像技术等学科无缝对接,right patient、right time、right drug!
百度浏览 来源 : 肿瘤资讯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医微客”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医微客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微客”。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发表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