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01-01
脑动脉狭窄的管理需考虑多种因素
由于不同部位动脉狭窄程度不同,相应的对治疗要求也有差异,如颅内段与颅外段、轻度、中度与重度狭窄的处理均不同。症状性脑动脉狭窄大多为中度以上狭窄,即狭窄程度在50%~69%。颅外段有Willis环可发挥代偿作用,而颅内段如大脑中动脉、椎基底动脉发生中度及重度狭窄时血管自救能力相对有限,理论上讲,此时若出现严重狭窄就需予以干预,如植入支架。但SAMMPRIS研究结果显示,支架干预效果不如预期,相反,积极的内科治疗效果反而优于支架治疗。因此,对狭窄程度达70%以上、难以代偿的颅内重度狭窄,包括美国最新指南在内的很多指南并不主张植入支架,反而提倡药物治疗,其中包括双重抗血小板治疗。这是对之前积极鼓励采取介入治疗策略的一种调整。
就脑动脉狭窄治疗而言,我们需要根据不同情况、不同部位、不同狭窄程度、有无侧支循环及有无开展血管介入治疗的优秀团队等制订治疗决策。在没有相关条件情况下,冒很大风险盲目介入治疗并不可取,而是要遵循当前最新国际指南相关推荐。中国相关指南也在修订过程中。
脑动脉狭窄的筛查与诊断
脑动脉狭窄最基本的筛查和诊断方法就是血管造影,包括CT血管造影(CTA)及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另外还有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而筛查与治疗评估的金标准为DSA,即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现在还有很多新方法,天坛会上也有相关方面的讲题,很多专家介绍了国内外目前开始应用的一些新监测方法,如动态CTA及MRA最新方法,展现了该领域前沿研究的最新动态。
侧支循环功能的评估
除了针对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狭窄进行评估是否能建立侧支循环,还可采用灌注及功能方面的评估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是磁共振,另外还有放射性影像学检查。但后者应用相对较少。磁共振及动态CTA是比较好的方法,有助于直接观察侧支循环灌注恢复情况。
本次天坛会上,天坛医院刘丽萍教授提到他们将开展相关研究,将评估侧支循环的方法应用于临床。这就要求每个参研单位都具备一定硬件条件,否则就无法完成患者筛选与评估。只有开展这样的研究才能找到生物学证据,评估治疗的有效性及是否存在选择偏倚,以确定是否能获得预期结果。
脑出血后继发性损伤的改善
脑出血继发性损伤会产生很多问题。例如,若血压控制不好,血肿会逐渐扩大,对周围组织造成更大压力,继而引起严重脑水肿。脑出血后,一些凝血酶被激活,其直接毒害作用也可造成水肿;同时其被分解后可形成很多氧自由基,引发严重化学反应、炎症反应及免疫炎症反应,进一步加重脑水肿。这一系列复杂问题使脑出血后脑损伤继发性加重。
实际上,脑出血后继发性损伤存在很多可干预环节。我们可通过控制血压遏制血肿扩大;血肿出现后,进行抽吸引流,减少其对脑组织的损伤;采用螯合剂吸收脑组织损伤所产生的铁性物质。但迄今为止,继发性脑损害的治疗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大多数临床试验证实,外科治疗对继发性脑损害作用甚微。控制血压对抑制血肿扩大及改善预后有益,但仍然需要被证实能在急性期稳定降压、明确减少血肿扩大相关因素的更好制剂。当然,并不是所有患者都能应用这种降压药,若患者伴严重出血,可能降压作用不大。但对可控制的那部分患者而言,降压治疗还是有一定效果。
百度浏览 来源 : 国际循环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医微客”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医微客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微客”。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发表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