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03 来源 : VIP说
根据上市前注册临床试验的荟萃分析结果,ICIs-T1DM发生频率约为0.2%,考虑到临床试验是排除了患有自身免疫疾病的患者,并且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广泛使用和适应症的大幅扩大,所以接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后糖尿病发生风险实际应该是增加。据大型医疗中心的报告,例如梅奥诊所和耶鲁大学,ICIs-T1DM的频率在1%至1.8%。
几乎一半的病例患有T1D相关抗体,有T1D相关抗体的患者起病快,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比那些没有抗体的发生率高。适用于儿童T1DM的风险基因人类白细胞抗原(HLA)例如HLA-DR4和DR3,在发展为ICI-T1D患者中占主要。相比儿童期发病的T1DM,ICI-T1DM更常见的是起病急,缺乏蜜月期,患有严重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C肽水平(检测残存的β细胞功能)低或不存在。不过两者都需要使用胰岛素疗法进行永久性终身治疗。
目前ICIs相关糖尿病的具体发生机制和影响因素还在探索中,主要和解除T细胞“刹车”有关。人体胰腺β细胞通过表达PD-1配体避免宿主免疫,这种配体与T细胞表面的PD-1受体结合,维持自身的免疫耐受;如果阻断PD-1/PD-L1抑制途径,恢复T细胞的功能,持续活化的胰岛自身反应性T细胞将损伤胰岛组织,致使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功能受损和炎症增强,引起外周血糖显著升高,从而产生一系列病理变化,轻则造成胰岛素分泌异常,出现II型糖尿病症状,重则直接使得整个胰岛功能完全丧失,出现I型糖尿病,最终导致了β细胞衰竭引发暴发性糖尿病和DKA的发生。
T1DM患者往往急性起病,短时间内出现症状性高血糖、甚至酮症酸中毒的症状或体征,如多尿、烦渴、多饮、体重减轻,恶心、呕吐、腹痛、呼吸急促、昏睡、惊厥或昏迷等。若ICIs治疗后出现上述临床表现,或是定期监测提示血糖升高,结合糖尿病自身抗体阳性、内源性胰岛素缺乏,ICIs相关糖尿病诊断即可成立。因为血糖异常的发生发展较快,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的升高程度可能与高血糖不相匹配,甚至无明显升高,所以糖化血红蛋白不是确诊和评估发病时长的主要依据。ICIs致胰腺损伤的诊断无需借助影像学检查,因为发病者的胰腺影像可表现为弥漫性胰腺炎症,也可完全正常或仅有某些非特异性改变。ICIs相关T1DM的发病特点与暴发性1型糖尿病有诸多相似,但后者往往检测不到糖尿病抗体,而且常出现血清胰酶水平明显升高。
2、2019 CSCO指南推荐
3、2018 ASCO 指南推荐
ICIs相关糖尿病的分级是由明确的空腹血糖数值切点来划分——正常参考值上限~160 mg/dl(8.9 mmol/L)为1级,160~250 mg/dl(8.9~13.9 mmol/L)为2级,250~500 mg/dl(13.9~27.8 mmol/L)为3级,>500 mg/dl(27.8 mmol/L)为4级。对所有确诊ICIs相关糖尿病者,均需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和血糖监测,并给予胰岛素治疗。
是否停用ICIs,则根据是否合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高血糖的程度而定:合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者,需停用ICIs;未合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者,血糖水平超过CTCAE3级标准时需停用ICIs;上述患者经规范治疗,血糖恢复至CTCAE 1级范围内或正常后,可在继续控糖治疗和监测血糖的前提下,再度启用ICIs。糖皮质激素和其他免疫抑制剂不用于ICIs相关糖尿病的治疗。
随着ICIs在癌症患者中的使用增加,其继发的高血糖不良反应也将逐渐增多并显现,虽然ICIs-T1DM相对少见,但它可能导致危及患者生命的严重不良事件,需要引起肿瘤科医师及内分泌科医师的重视,及时正确诊断并采取措施保障患者良好的预后。故对接受PD-1抑制剂治疗的患者在起始治疗前筛查糖尿病,应指导用药者及照护人员了解糖尿病相关症状并定期监测血糖。一旦发生ICIs相关糖尿病,必须给予足够重视和规范化管理,及时给与胰岛素治疗,尽量避免发展为酮症酸中毒。未来研究需明确发病机制及寻找易感性生物标记物,有利于为患者提供用药建议并减少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 Jordan J. Wright et al. Increased Reporting of 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Associated Diabetes. Diabetes Care 2018; 41: e150–e151.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医微客”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医微客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微客”。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发表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