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 充值

首页-> 学术资讯 -> 临床研究

多位艺术家备受梅毒折磨,这一性传播疾病实现家庭自测!

临床研究

2022-06-13      

1329 0

导语:梅毒也称为法国病或大痘,是17世纪欧洲常见的性传播疾病。19世纪中10-15%的欧洲人都备受这种细菌折磨。那些经常光顾妓院的艺术家患梅毒的几率很高,例如著名画家梵高确诊梅毒后6个月去世,印象派艺术家高更也因梅毒离世。随着科技进步,在21世纪人类实现了梅毒家庭自测,即可保护个人隐私也可尽早预防性病传播。  

现如今,全球性传播感染病例仍然呈上升趋势(图1),即使COVID-19衍生的居家工作生活模式也未能抑制住攀升趋势。今年4月,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报告显示,新冠大流行第一年有133945例梅毒病例,自2016年以来增加了52%。这种危急的情况催动了梅毒和其他性传播感染的家庭自测工具的诞生。  

33501655083671303

图1 全球性传播感染病例仍然呈上升趋势 (图源:CDC)  

1

对梅毒病原体解剖

大约半个世纪以来,梅毒(图2)一直是最广为人知、也是最令人恐惧的性传播疾病之一。它促进了第一种被称为“灵丹妙药”的药物的开发,自从上个世纪30年代青霉素问世以来,梅毒有较大治愈可能。通过正确使用安全套,疾病传播可以减少到趋近于零。然而,如果不及时治疗,这种疾病可能会导致严重的神经系统问题,并最终致命!  

84801655083671379

图2 螺旋形梅毒螺旋体(图源:[1])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微生物学家黛博拉·威廉姆森花了几十年的时间研究梅毒,她说,检测这种由螺旋状细菌梅毒螺旋体引起的疾病很容易。在诊所卫生保健工作者通常会采集血样并进行化验,以寻找针对包括梅毒螺旋体在内的细菌家族的抗体。如果该化验结果为阳性,临床医生则会对原始样本进行进一步测试,以在诊断时归零。只有一小部分测试需要对开放性溃疡或身体其他部位进行拭子检测,这种检测实际上是在寻找细菌本身,无论是在显微镜下寻找它,还是识别其DNA或蛋白质的片段。简言之,如果一个人检测呈阳性,就需要医生开具治疗处方。  

2

梅毒家庭自测

新冠大流行催生了家庭测试的热潮,各国政府开始推广在家中进行COVID-19自测。COVID-19居家自测的普及催生了性病的家庭自测需求。研究表明,性病居家自测很受欢迎。例如,2021年4月首次发表的一项针对津巴布韦男男性行为者的研究表明,参与者渴望自我检测梅毒。  

研究人员表示:家用自测将很大程度帮助这些男性获得检测服务。“他们可以在 20-30分钟内得到结果,并且不需要忍受一些医疗保健服务者的消极态度和歧视的眼光。”  

3

家庭自测精度

2012年,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了首个家庭HIV检测,该检测可检测唾液中的HIV-1和HIV-2抗体。用户可以在几分钟内获得结果,而无需将样品送到实验室。因其价格高达40美元至50美元,该测试并不像预期的那样受欢迎。然而,它催化了其他性病自测的衍生:梅毒自测在2012年后期开始出现。  

13181655083671601 

梅毒家庭测试可检测血液样本中针对包括梅毒螺旋体在内的细菌家族的抗体。检测只需要一滴血,自测的过程就像血糖检查和家庭妊娠试验之间的混合体。  

传统的梅毒测试要求用户从他们的嘴巴、肛门和生殖器上分别取拭子,然后将样本送到临床实验室进行分析。这些试剂盒直接检测梅毒感染期间的细菌蛋白片段或细胞分泌的物质。如果使用得当,某些检测的敏感性(真阳性率)和特异性(真阴性率)可与临床检测相媲美——超过98%。然而这种测试结果可能需要几天时间才能收到,这使得检测者在每次性接触之前测试的作用都微乎其微。  

自测的缺点是试剂盒通常很昂贵,50美元起售,有些价格甚至超过100美元,尽管有些自测包括对多种性病的测试。在几分钟内提供结果的家庭自测的另一个缺点是临床试验发现不同批次和用户之间结果存在差异。  

3

自测背后的挑战依然存在

梅毒自测的推动也带来了与COVID-19大流行相呼应的公共卫生挑战。研究人员说:“任何家庭测试的准确性都取决于用户收集样本的能力,无论是用于新冠的鼻咽拭子还是用于梅毒的生殖器拭子。对一些人来说,最令人担忧的可能是家庭自测缺乏临床检测所提供的咨询和性病接触者追踪,尤其是对于梅毒等性传播感染。但总体而言,家庭自测比没有测试要好。”  

在新冠大流行期间,促进在家中使用梅毒检测试剂盒的举措已经形成浪潮。在美国,赫克特正在试验一项向注册的人免费发送性病工具包的计划。重要的是,该计划还提供电话咨询,并将用户与当地公共卫生部门联系起来,以进行跟进和接触者追踪。“我们看到了很多积极咨询配合治疗的案例,我们正在收获一群真正需要这种服务的人,”赫克特说道。  

撰文|乔维钧

排版|乔维钧

End




科研资讯(站内):

百度浏览   来源 : 生物探索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医微客”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医微客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微客”。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科研搜索(百度):医学科研





发表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科研资讯 更多>>
  • 肿瘤电场治疗Optune Lua获批治疗..
  • 成本更低的实体瘤抗癌新星:CAR-..
  • 文献速递-子宫内膜癌中的卵黄囊..
  • Nature|MSCs首次用于人体跟腱病..
  • 推荐阅读 更多>>
  • 死亡风险下降79%!又一奥密克戎..
  • 发布会实录!国家卫健委:鼓励专..
  • 突发!刚刚解封65小时后,上海这..
  • 台湾隐瞒了新冠变种毒株?!..
    • 相关阅读
    • 热门专题
    • 推荐期刊
    • 学院课程
    • 医药卫生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发行周期:暂无数据
      出版地区:其他
      影响因子:暂无数据
    • 中华肿瘤
      期刊级别:北大核心期刊
      发行周期:月刊
      出版地区:北京
      影响因子:1.90
    • 中华医学
      期刊级别:CSCD核心期刊
      发行周期:周刊
      出版地区:北京
      影响因子: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