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为巩固顶天立地大格局,这省大刀阔斧推进医改政策落地,释放医疗领域最新风向。
图源:摄图网
来源 | 赛柏蓝-基层医师公社
作者 | 曾鸣
为进一步推动医疗体制改革,一系列利好基层的政策接踵而至,跟进“公益一类财政保障、公益二类绩效管理”落地,对符合条件的现有编外聘用专业技术人员,探索择优纳入编制管理……
成熟模式落地,创新方式探索,每一条改革动态都让人心潮澎湃。
近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官网发布《关于印发广东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四大方面22项医改重点工作任务自此全部公开。
广东省作为全国医改试验田和先行区,每次方向上的重要调整都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大量的宝贵经验。以此次《通知》在基层领域的布局为例,无论在绩效工资改革、人员编制调整还是公卫体系建设方面,都释放了新的信号。
信号一:“公益一类财政保障、公益二类绩效管理”全面落地
广东省在这一领域的改革曾被当成典型示范在全国推广,近年来各地对这一举措的呼声越来越高,但各地实际执行效果却千差万别。
广东经验证明,要推动以上措施有效落地,必须符合三个条件:
一、筹集配套资金,经费保障到位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财政投入跟不上,再好的政策也难以落地。所以财政供给是推动改革执行的第一要素,要发展得先保障经费。
二、政府高位推送,其他部门密切配合
表现为以当地政府名义出台文件,并通过一把手带头、多部门协调、定期通报督查等制度推进落实。
三、基层医疗机构主动作为
政策提供土壤,真正实现萌芽开花的只有基层医疗机构自身。只有利用发展机会,用好政策激发活力,把综合实力提上去、职工工资水平提上去才算把政策用活、人员用活。
信号二:编外人员纳入编制内管理
编制话题在这几年成为行业人士聚焦重点,在编制的合理应用方面先行区域探索出了一条共通性高的路径。
编外人员作为公立医院缓解人力资源不足时期的补充,在机构发展的历史时期发挥了重要价值。随着改革逐渐深入,用好编外人员,防止这部分优质人才的流失成为公立医院新的发展诉求。
广东对于编外人员的管理 ,这次提到的是“用好用足”。“用好”不难理解,但“用足”二字背后另有深意。
有行业人士向基层医师公社指出, 此举或重点针对有空编的地区,意在要把这些空余的编制充分利用起来,提高编制的使用率。这是基于部分地区有编不用、用人唯亲等违规招聘的重要反击。
医改专家徐毓才表示,将编外人员纳入编内管理有利于模糊编制内外界限,实施编制内外同工同酬,调动编制外人员积极性。
信号三:提高人员固定薪酬占比
去年7月,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其中就薪酬结构改革提出,要注重发挥薪酬制度的保障功能,逐步提高人员薪酬中固定部分的比例,稳定医务人员收入预期,避免绩效部分比例过大带来的逐利倾向,维护公立医院公益性。
长期以来, 就传统医院人员收入结构而言,员工绩效工资占比一般会超过固定工资,这使得个人服务量与薪酬密切捆绑在一起,可能存在过度诊疗的情况。
国家对于公立医院的改革可以较大程度遏制这一现象的持续,并引导医务人员从陈旧、不符合发展规律的绩效考核中解脱出来。
目前以广东为代表的地区已经开始付诸于行动, 更好地发挥固定薪酬保障作用,降低绩效薪酬的激励作用。对于基层而言,更利于队伍稳定,也是三明医改的思路和方向。
信号四:赋予公卫医师 处方权
一直以来,我国医师法规定医师分临床、中医、口腔、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四大类,四类医师均具有相应类别的“处方权”。
徐毓才进一步解释,由于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类医师的处方权更多地体现在预防接种及突发公共事件处置方面,而对于传染病的诊治并没有“处方权”。
基于医防融合的考虑,广东这次探索赋予公卫医师处方权预估会在上述方面作出尝试,帮助提高这类医师的临床能力,也让他们在疾病预防控制领域的地位得到明显提升。
参考文献:
张丽芳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公益一类财政供给、公益二类绩效管理”的实践与成效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20,23(1)
发表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