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甲状腺血管外科的医护团队在患者随访中迎来了好消息,经过70多天漫长治疗护理的甲状腺癌高龄患者陈婆婆已经可以在家里“说几句简单的话”了!
多种基础病合并肿瘤病史的高龄老人患甲状腺癌
4个多月前,78岁高龄的陈婆婆(化名)因“声音嘶哑、饮水呛咳半年”,来我院甲状腺血管外科就诊,检查发现,陈婆婆患有左侧甲状腺肿瘤,即行彩超引导下甲状腺肿瘤穿刺细胞病理学及基因检测,确诊为左侧甲状腺癌,结合CT提示,有左侧喉返神经侵犯,但无侵犯气管的表现。
陈婆婆不仅年纪大,还有多种基础病以及血液性肿瘤病史。经充分术前准备,由唐诗彬主任主刀,按“左侧甲状腺癌根治术+右侧甲状腺叶切除术,必要时行左侧喉返神经切除+重建修复术”的方案进行手术。
手术中,可见肿瘤突破甲状腺被膜,在后外方侵犯长约1.5cm的左侧喉返神经,内侧侵犯气管左侧壁,范围达5个气管软骨环,综合考虑患者预后及术后复发风险等因素后,完整切除受侵犯的气管壁(7个气管软骨环)及左侧喉返神经,在完成淋巴结清扫术后,行“左侧喉返神经入喉侧断端与舌下神经襻降支吻合、气管造大瘘、胸骨上窝肌瓣填充”。
顺利完成手术,后续伤口治疗、进食和营养监护、心理康复等才是需要谨慎攻克的“硬骨头”,科室医护团队打起十分精神,携手同心为婆婆长达70多天的康复过程注入全部能量。
医护团队“闯关”攻克治疗过程“棘手”难题
陈婆婆术后在ICU过渡1天后转回甲状腺血管外科病房,治疗过程的第一道难题就是如何加强患者气管造瘘口管理。
由于术后患者大量痰液从气管造瘘口溢出,痰液及分泌物积聚在造瘘口周围,不利于造瘘口的愈合,还存在伤口感染风险,由于“颈部长段气管壁切除后造大瘘”病例少,这方面可资的经验、文献较少。
科室成立专门的医护治疗小组,全面加强患者的医疗、护理管理,主管、值班医师每天多达10余次换药,管床护士频繁吸痰确保伤口干洁,为了更好的加强呼吸道管理,冯护士长及时进行了医院护理大会诊,会诊后尝试了人工鼻、输液泵湿化气道、水胶体敷料覆盖造瘘口周围皮肤等,患者的气管造瘘口顺利愈合。
然而,治疗过程第二道难题出现了,陈婆婆转回病房当晚就出现烦躁不安、睡眠日夜颠倒等异常情况,心理科医生考虑患者术后谵妄状态,与手术应激及既往精神抑郁有关,应用药物后症状虽有改善,但时有反复。在临床心理科陈巧平主任的指导下,专科医生与管床医生沟通患者用药后每天的精神状态变化,经过多次的调整用药,患者的精神状态日趋好转。
术后的陈婆婆无法经口正常进食,只能经静脉补液及胃管注入营养液、抗病毒药及甲状腺素等药物。于是,营养补充及恢复正常进食成为治疗过程第三道难题。
从部分肠外营养到完全肠内营养的过渡、恢复过程中及时的调整营养补充及食物配比、长期留置胃管存在感染风险防范、患者吞咽功能康复锻炼、拔出胃管后吞咽试验及训练贯穿整个治疗过程。
在这个漫长过程中,营养科陈可医生、康复科黄芮医生定时查看病人,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陈医生时刻关注着陈婆婆的进食情况,耐心交代家属匀浆液食物配比,及时调整食物总量及食物搭配;黄医生每天下午准时来给婆婆进行吞咽康复锻炼,在她耐心热情地指导和帮助下,陈婆婆终于恢复了正常的进食功能。
2周左右,病情一天天好转,但第四道难题突如其来——患者出现发热,痰培养及尿培养查出致病菌,请感染科、药学部会诊后改用抗生素,逐渐恢复体温正常,但数天后再次出现39.5℃的高热,痰培养查出耐碳青霉烯的细菌。
科室通过全院大会诊及时改进治疗方案,经过近3周的抗感染、支持等治疗,陈婆婆的体温及炎性指标恢复正常。在这个过程中,感染科、呼吸科以及药学部等专家,细致耐心的分析患者病情变化以及各项指标变化情况,及时调整抗感染用药方案,最终将感染难关成功控制。
感恩有你们:专科精准治疗+多学科护航
阿婆康复出院后,医护团队给予密切而规律的随访、指导,陈婆婆的状况也越来越好,已能够自行进食固体及半流食物,并能进行简短的对话。
回想陈婆婆的住院治疗,这一过程漫长且艰辛,但在甲状腺血管外科全体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在医院多学科队伍的专业支持下,让这位气管、喉返神经受侵的局部晚期甲癌高龄患者顺利出院。
看着阿婆脸上洋溢的笑容,从不能下床到举步维艰,再到独自在病房走廊行走,从术后必须约束到夜间安然入睡,从无法经口进食到进食不呛咳、不漏出,不太会写字的阿婆却多次写出满怀感激的“谢谢”二字!“这就是我们永远前进在路上的动力”,医护人员如是说。
发表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