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 充值

学术造假后,惩罚、追回经费、撤搞,就够了吗?

媒体聚焦

2022-09-28   来源 : 我是科学家iScientist

1321 0

作者:蔡孟利(台湾宜兰大学生物机电工程学系特聘教授)

 

2016 年底,在著名的post-publication peer review(发表后同行评议)网站PubPeer上,陆续出现了60多篇内容有造假嫌疑的台湾学者的论文。

 

经历2017的造假风坡之后,没想到2018又来了一次……图片来源:wikipedia

 

2017年3月30 日,台湾教育部与科技部的调查结果共同认定郭明良、张正琪、苏振良等人的研究团队于2004~2016年这13年间,共有11篇刊登在著名期刊上的论文造假。这些文章的共同作者还包括:当时的台大校长杨泮池、中研院院士洪明奇、台大医院副院长林明灿,以及台大医院内多位担任过高级行政职位的医师。

 

没想到才刚事隔一年,在2018年的3月31日,媒体揭露了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调查报告,确认:中研院生化所的前所长陈庆士特聘研究员,在 2006~2014 年于美国的任职期间,共有8篇论文造假。虽然陈庆士立刻就辞去了中研院特聘研究员的工作,但是中研院仍然对外宣称:将会调查此人在台湾任职期间的研究成果是否也有问题。

 

这两起造假事件都让台湾的学术信誉受到了重创,让其他众多殷实工作的研究人员也蒙受群众的异样眼光。不过这样的论文造假事件,并非是台湾的特殊状况。在 2016 年 6 月,美国微生物学会的电子期刊mBio 出版的论文《生物医学论文中不正当复制图像的普遍性》(The Prevalence of Inappropriate Image Duplication in Biomedical Research Publications)中,作者检验查看了1995~2014年间发表在几本期刊上的2万多篇论文,发现平均有3.8%的文章出现了文内图片与台湾多篇论文一样的造假情况。

造假事件后:惩罚、经费追回、撤稿,

这样就够了吗?

如何降低、修补造假论文对产业造成的伤害,也是处理的重点所在。图片来源:pixabay

 

然而每当一件论文造假案被揭发时,一般社会大众或者不少学术界的人士所关注的焦点,通常只是在“造假的人有没有受到相应的惩罚”、“被虚掷的研究经费能不能被追回”、“已刊出的论文是否被撤稿”这些方面而已(关于撤稿这点,台湾的学术单位与官方其实是毫不在意的)。

 

但是对于学术研究和以学术成果为基础所发展的各式产业来说,如何降低或修补这些造假论文所带来的伤害,也是需要处理的重点所在。就像是发现了黑心食品被上架贩卖和销售,该处理的事情不仅只是将制造者依法惩办而已,还应该关注“食品如何迅速下架”,以及“已经吃下了这些黑心食品的大众的健康是否有受到影响”这两个问题。

 

但从学术界现在的运作情况来说,不管是通过繁琐与耗时的调查发动程序,还是通过撤稿或警示的公告方式,或是对造假论文所造成的损害进行弥补与控管等等,目前的做法都还不能有效地抑制或遏止造假论文的产生以及其危害的蔓延。

 

处理学术造假:如何加快处理时程?

实际上,由于人力的问题,光是要发现有嫌疑的论文就已经是个大问题了。图片来源:pxhere

 

首先,光是如何发现哪些论文有造假嫌疑,就是个大问题。

 

不管是对期刊还是对问题论文的任职单位来说,造假论文调查的发动通常是非常被动的。虽然这些单位可以主动检查,但实际上通常是有人举证告发了才会受理,因为这些单位不可能有足够的人力和时间去进行大规模的检查作业。

 

可以开放获取(open access)的论文数量。图片来源:wikipedia

 

不过,现在我们可以利用资讯时代和互联网的优势来克服这些问题。例如,现在科学文献的发行已经以电子期刊为主,特别是开放获取资源(open access, OA)越来越盛行之后,电子期刊更将成为科学文献的主要来源。

 

因此,能否在每篇论文的网页中都仿造一些“开放获取”期刊的设计,在文末增设讨论区,甚至是更有效地把类似于PubPeer这样专业的“发表后同行评议”等相关内容的网页也自动链接到这篇文章的讨论区中,这样一来,期刊的编辑就更可能及时察觉论文的问题,而论文的读者也可以从中得到及时的警示,自行判断文献的可信度。

 

过去,问题论文都需要经过很长很长一段时间的调查。图片来源:pixnio

 

当问题论文浮现后,接下来的关键就是:问题论文的调查能否更快速地进行?

 

近期在PubPeer所揭露有问题的文章,大部分都是图表经过明显的变造,包括切割图像、剪贴翻转、一图两用等,很容易根据现有的文章内容来判断是否造假。如果这些粗糙的造假行为也要根据以前的惯例,来请求作者任职的单位进行调查,那么这些明显造假的论文的确认时间将会被旷日废时的行政程序拖延,会导致造假论文的危害继续不断蔓延。

 

如果再碰到像台大造假案这么复杂的情况的话,处理起来就更麻烦了,因为有造假嫌疑的论文作者牵涉到该校校长与其他高层主管,在处理程序上的争议将更大,时间上也会拖延更久。所以关于此类手法粗糙的论文造假事实的认定,各期刊的编辑委员会是否有可能跳过原作者单位的调查程序,直接裁定文章的真伪

如果认定为可勘误的无心之过,那么主动通知原作者,而认定为造假的文章则直接撤稿处理?


如果能以这样的方式处理,就可以让有问题的论文尽快下架,降低造假论文对科研事实的冲击,避免研究人员引用错误的参考资料。而那些属于作者群与经费提供单位内部的责任归属以及惩处问题,则可以在真假确定后,再由作者的原任职单位根据其所在国家的法律进行追究。当然,如果造假的情况是比较“细致”的,需要到“详细调查实验细节”甚至需要“重复实验”的状况,就还是得回到原有的调查程序上。


处理学术造假:如何周知科研圈?


当有问题的论文被确认之后,下一个问题是要如何周知科研圈。图片来源:pxhere

 

当问题论文的学术不端行为被确认之后,接下来一个更重要的课题就是:已被确认有问题的论文,要如何更有效更广泛地让科研圈内人士都知道?

 

目前对于需要勘误或者是撤稿的文章,通常只是发个公告在该期刊的网页以及纸质版出版物上。近年来,虽然有像Retraction Watch这类的网站出现,但基本上,都还是属于消极的被动作为,如果研究者不主动去这些网页或期刊查看,就无法知道哪些论文以及其作者造过假、勘过误。这些有问题的论文很可能还会一直被引用,作并为研究实验设计与撰写新论文时的参考资料。

 

因此,在网络技术发达的今天,在各个期刊出版社之间,是否能够根据已勘误或撤稿的论文,建立起一个互相通报的系统,让各期刊的编辑委员们,在审阅新投稿进来的论文时,对于投稿者的信誉(reputation)能有个客观的参考依据,也对新稿件中所引用的文献的可信度,作出更准确的判断。

 

此外,这些已勘误或撤稿的论文,是否也能够在公告的当下,同时将资讯主动传给曾经引用这些问题文章为参考文献的其他论文作者或是专利的发明者,让他们能够及时评估这些文献对于其研究所造成的伤害程度并避免继续误用下去。

 

在研究资源的日益减少但发表渠道却不断增加的现实状况下,从事学术研究的科研工作者面临了比以前更残酷的发表压力。因此,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学术不端的事情不会消失,而且会越来越严重。从最近台湾所面临的这两场学术造假风波的经验来看,论文造假事件的处理已经到了必须寻找更迅速、更有效的方法才能对抗的时候了。这不只是台湾的课题,也是全世界科研界的共同课题。

 

〈选自《科学月刊》2018年5月号〉

题图来源:epidemiologista.wordpress.com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医微客”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医微客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微客”。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发表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科研资讯 更多>>
  • 肿瘤电场治疗Optune Lua获批治疗..
  • 成本更低的实体瘤抗癌新星:CAR-..
  • 文献速递-子宫内膜癌中的卵黄囊..
  • Nature|MSCs首次用于人体跟腱病..
  • 推荐阅读 更多>>
  • 骗得了一时,骗得了一世?——谈..
  • 上腹部器官的侧支循环
  • 肿瘤NGS行业的命运,短期由世和..
  • 医院里最适合睡觉的地方(不是值..
  • 科研诚信专题

    我们提供最新鲜最全面的科研诚信事件和资讯。
    • 相关阅读
    • 热门专题
    • 推荐期刊
    • 学院课程
    • 医药卫生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发行周期:暂无数据
      出版地区:其他
      影响因子:暂无数据
    • 中华肿瘤
      期刊级别:北大核心期刊
      发行周期:月刊
      出版地区:北京
      影响因子:1.90
    • 中华医学
      期刊级别:CSCD核心期刊
      发行周期:周刊
      出版地区:北京
      影响因子: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