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18 来源 : 学会服务365
9月21日,在首届科研诚信与负责任创新学术论坛上,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唐莉分享了她关于科研诚信的观点和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
唐莉提出学界和公众首先需要正视一个不争的事实,在人类的学术发展史上,科研不端“自古就有、从未消亡、很可能一直存在”。
早在19世纪,科学管理的先驱者、英国学者查尔斯·巴贝奇就对科学界舞弊行为进行了分类。之后,科学史上的一些“方家”(比如达尔文、孟德尔、道尔顿)的作弊行为也被揭示。最近20年,全球各类学术不端事件、特别是大批不端撤稿在国际学界和媒体持续曝光。人们开始意识到在人类从事各种创新和改造世界各种行为中,学者无法独善其身,科研活动无法游离于失范之外。
既然学术不端在时空上无法杜绝,那为什么当前国际学界,特别是中国学界应该持续关注这个议题?唐莉认为,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四点:
第一,科研成果对我们上至全球竞争方略、国计民生的重大决策,下到我们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方式选择,影响日益弥深。
第二,从科学自身的发展进步与资源有效利用视角来说,当科研不端长期无法得到有效抑制,会导致学术共同体内部有限科研资源与学术地位的不正当竞争,出现“逆向淘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造成的后果是阻碍整个领域科学的进步、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第三,如果学术不端长期得不到有效遏制,甚至被学界接受为习以为常的事情,将严重侵蚀公众、国家、社会对科学共同体的信任。
第四,近些年我国系列不端事件的曝光,严重影响我国科学家的整体形象,不仅有损学界声誉 ,还削弱了我国在国际学术舞台上的话语权建设。
唐莉还指出,我国“十四五”规划中有不少事关科技创新与学风建设的重要陈述,如社会多渠道科研投入、学科的交叉创新,对基础研究持之以恒地加强等等。这些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基础科研的高度重视,必然会使得我国未来科研规模持续扩大,科技发展对国民社会经济的影响日益增强。所以,当下更需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强化科研诚信建设。
换言之,虽然我们无法完全消除学术不端,无法消除低水平的、不负责任的科研产出,但在知识经济兴起的今天,在中国崛起、寻求全球治理中更大话语权的当下,遏制不端、促进负责任创新,是我们中国科学共同体的责任担当,也是值得研究科技政策和科研评估的学者们继续探索的研究议题。
唐莉对其研究团队在科研诚信这一议题上的初步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对国际科研诚信研究的五个发展阶段(孕育期-萌发期-初步发展期-快速发展阶段-全球协同治理阶段)的演进特征,以及学界在该议题上逐渐形成的共识、分歧和亟待解决的一些新议题进行了阐释。她强调,科学资助体系作为推进中国科研诚信改革重要着力点,在遏制不端与学风建设上成绩显著,也还面临诸多挑战。
唐莉认为,无论是国家科技治理体系中的自主自强,还是我们未来在国际知识体系的高质量贡献,“传播中国智慧”的基础,建立在对知识生产和传播主体的信任、权威的认可和传播内容的逻辑之上。
正因如此,中国学界需要首先知晓并且遵守国际学界的学术规则是中国科学共同体内每一位学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担当。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医微客”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医微客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微客”。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发表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