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24 来源 : 青岛大学研究生教育
Academic misconduct
学术不端行为的定义及主要特征
从国内外情况来看,学术不端行为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的特征:
违反科学界通用的道德标准,或严重背离相关研究领域的行为规范。
不端行为是蓄意的、明知故犯的或是肆无忌惮的。
不端行为不包括诚实的错误或者观点的分歧。
例如,在美国《关于不正当研究行为的联邦政策》中,对不正当研究行为的定义为:在提议、开展和评议研究的过程中,或在报道研究成果的过程中,出现的伪造、篡改或剽窃行为。学术不端行为的类型有哪些?Academic misconduct
从表现形式看,世界主要国家的学术界都比较倾向于严格界定3类科研不端行为,即杜撰、篡改、剽窃。在我国科技界,有学者称这3类行为是科学研究中的“三大主罪”。
杜撰
杜撰一般是指按照某种科学假说和理论演绎出的期望值伪造虚假的观察与实验结果,从而支持理论的正确性或者确认实验结果的正确性。它表现为对科学和实验结果的不尊重,按照个人主观意愿无中生有、捏造事实。
2. 篡改
主要是指在科研过程中,用作伪的手段按自己的期望意改动、任意取舍原始数据或试验,使得结果符合自己的研究结论、支持自己的论点。篡改数据违背了科研规范中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要忠实地记录和保存原始数据。用个人主观意愿对科研结果横加干预,其实验结果必然不具有可重复性。
3. 剽窃
剽窃是指将他人的科研成果或论文全部或部分原样照抄,并以自己名义发表的欺诈行为。它不仅包括对他人作品字句、内容的直接使用,也包括将他人学术论著的思想、观点、结构、体系等元素作为自己论著的基本元素加以使用并发表的行为。通常表现为不尊重他人学术思想、学术观点,不注明学术思想、学术观点的出处来源而随意使用。
以下是利用《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快速检测的研究生学位论文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我国高校针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罚措施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教育部令第40号)第五章第29条明确,高等学校应当根据学术委员会的认定结论和处理建议,依职权和规定程序对学术不端行为责任人作出相应的惩罚处理,具体规定以下惩罚措施:
通报批评
终止或者撤销相关的科研项目,
并在一定期限内取消申请资格
撤销学术奖励或者荣誉称号
辞退或解聘
法律、法规及规章规定的其他处理措施
同时可以依照有关规定,给予警告、记过、降低岗位等级或者撤职、开除等处分。学生有学术不端行为的,还应当按照学生管理的相关规定,给予相应的学籍处分,学术不端行为与获得学位有直接关联的,由学位授予单位做暂缓授予学位、不授予学位或者依法撤销学位等处理。
案例 ·
某高校研究生因学位论文抄袭被取消申请学位资格
某大学一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2010年申请学位时,被学校发现其学位论文与另外一所高校2006年获得学位的一篇硕士学位论文雷同。经专家核查,从引言、理论分析到电路事实描述设计、仿真分析,每一章节均与对方学位论文十分相似,各章节文字重合率在67%-99%不等,全文的总体重合率则达到89%。经学校处理,该生的学位申请没有被受理,并被取消了申请该大学学位的资格。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医微客”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医微客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微客”。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发表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