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24
近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石汉平教授团队在临床营养领域国际权威期刊《Clinical Nutrition》发表了题为“Inflammatory burden as a prognostic biomarker for cancer”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炎症负荷是恶性肿瘤的重要生物标志物,可以有效预测肿瘤患者生存预后及生活质量,首次建立一种新的炎症负荷指数 (Inflammatory burden index, IBI),并据此将恶性肿瘤分为高、中、低炎症负荷三种类型,为创新肿瘤治疗提供了重要思路。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博士生谢海伦、阮国添和硕士生葛一中为共同第一作者,石汉平教授为通讯作者。
全身系统性炎症是肿瘤患者中最具代表性的宿主肿瘤相互作用,已被证明在癌症的发生、发展、转移和治疗耐药性中发挥重要作用。肿瘤患者炎症负荷升高与预后不良密切相关。虽然越来越多的系统性炎症生物标志物被报道与肿瘤患者预后有关,但综合评估肿瘤患者炎症负荷和预测预后的最佳系统性炎症生物标志物仍不明确。
石汉平教授团队通过分析“INSCOC队列”数据发现炎症负荷与恶性肿瘤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不同的肿瘤类型具有不同的炎症负荷水平,并开发了一种评估肿瘤患者炎症负荷的工具—IBI,并证实其是肿瘤患者强有力的预后预测指标。与目前现有的系统性炎症生物标志物相比,IBI是预测肿瘤预后最佳的生物标志物。研究者根据IBI对不同恶性肿瘤进行炎症负荷分级,并实现了良好的预后分层 (如图)。此外,研究者评估了IBI评分与生活功能、营养状况、短期结果、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等的关系,为综合评估IBI在恶性肿瘤中的预后价值和临床应用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最后,研究者使用内部随机验证队列证实了新开发的IBI在恶性肿瘤预后评估中具有良好临床应用前景。
上述研究首次阐明了不同恶性肿瘤具有不同的炎症负荷,并对传统恶性肿瘤进行了炎症分级。对于具有高炎症负担的癌症,如胰腺癌和肺癌,持续监测炎症负担尤为重要。IBI不仅区分了不同炎症分级肿瘤患者的预后,而且能对大多数肿瘤中提供了良好的预后分层。在精准医学时代,这些分析对于肿瘤患者的疗效监测、预后指导和治疗干预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和意义。
该研究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7YFC1309200)资助。
石汉平
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胃肠外科主任,临床营养科主任,国家市场监管重点实验室(肿瘤特医食品)主任,肿瘤代谢与营养北京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主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首都医科大学“特殊人才引进”教授,《肿瘤代谢与营养电子杂志》《Journal of Nutritional Oncology》《Precision Nutrition》杂志主编。主要从事营养与肿瘤患者生存预后研究。发表专业论文557篇,主编专著27部,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4项,以第一完成人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先后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科学中国人”、“全国优秀科普工作者”、“健康中国(2019年度)十大人物”、“外科学、肿瘤营养学全国首席科学传播专家”荣誉称号及2020年“敬佑生命·荣耀医者”科普影响力奖等。
百度浏览 来源 : 首都医科大学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医微客”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医微客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微客”。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发表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