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03 来源 : 投必得学术
小伙伴们大家好,投叔这周抱着吃瓜的心态又研究了一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官网发布不端行为处理结果通报。今天就跟大家唠一唠为什么存在这么多不端行为,以及该如何防范。
这次通报是本年度第三次,从公布的处理看,超七成的不端行为都与项目申请书抄袭剽窃有关。有趣的是,很多名牌高校,如北京大学、上海交大、复旦大学、西安交大、南开大学等都榜上有名,这大大超过以前历次通报的规模。
数据伪造历来是学术不端行为的重灾区,也是国自然历次通报中的传统节目。
抄袭剽窃跟数据造假可谓学术不端行为里的一时瑜亮,现在不仅直接抄论文等科研成果,连申报书也要抄。比如比较典型的一例,刘某看到人家的申报书后,先在单位/系统内部小试牛刀,然后再申报国自然项目。
其他一些直接拿到别人本子就换个名字申报国自然的也不少,有33例。
有些人大概觉得造假啊,抄袭啊比较有辱斯文,怕脏了自己的手,于是就找个dirty hand来做这些事,于是代写的活路就来了。这一次通报,国自然基金委也抓了两个代写的典型。
????????一个是代写论文的。
????????一个是代写申报书的。
这个尤其搞笑,接代写活儿的人,也没自己写——估计自己写了,可能就发现不了了——而是抄了别人的申报书……
去年9月,山西师范大学的一名教师爆料,其同事谢某,抄袭他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书用于申报。
2016年,该教师申请了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出土文献视野下的楚国儒学研究”,并获得立项。出于同事间的信任和学术交流的考虑,他曾将自己的项目书通过邮件方式发过给谢某,次年谢某就以高相似度的题目申请立项。
而谢某的项目,从标题、研究现状、学术价值到研究内容、框架结构、研究重点难点,思路与方法等方面,都严重抄袭了这位教师,有些地方甚至连标点符号都没有改动过。
2020年底,该老师向校方反映此事,多次沟通无果。万般无奈之下,将此事公布于网络。此事至今仍未有结果。
看来,象牙塔里并非全是净土。
2018年,沈阳音乐学院教授刘刚状告同事和所就职的大学,剽窃自己的艺术作品不算,还私自把作品相关项目的负责人换成了其他教授,并申请了15万元的国家艺术基金。
几近波折,耗费两年时间,刘刚终于拿到了一审法院的胜诉判决。法院判决认定学校在申报项目基金时,的确侵犯了刘刚的权利。判决除了让沈阳音乐学院停止侵权外,还让校方向刘刚赔偿、道歉。
可万万没想到,虽然赢了官司,但法院将侵权责任全部认定成校方,顶名教授未受到任何牵连。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学校一直将问题独揽过去,试图遮掩剽窃丑闻。
高校内部抄袭猖獗,跨校抄袭行为更是无法阻挡。
再看看往年基金委的通报:
(1)上海某大学吴某2011年度已获资助项目申请书(批准号41101382),被北京某研究所张峰2014年度申报的基金项目申请书(受理号6140012039)大量抄袭剽窃。
(2)宁夏某大学王剑锋2014年度申报的基金项目申请书(受理号81461099)与甘肃某大学成某2012年度已获资助项目申请书(批准号81260519)整体相似度95%。
熙熙攘攘,利来利往。论文造假,是为了利;申报书抄袭,则是更直接的利——中了就有经费!
走科研这条路,离不开项目申报,但恐怕所有项目申报人心中,大概都有几分忐忑。
自己绞尽脑汁撰写的项目,不拿出来给人看吧,肯定不会获得资助;可给人看了,万一对方别有用心,抄袭了自己的项目,又很难维权。
难道就没有可以平衡矛盾的方法吗?
投叔琢磨了很久,姑且给出三个建议,希望能帮助大家维护自己的权益。
上面的例子,有很多是同事之间“作案”,为什么会这样?
想想看,谁会对你的项目最感兴趣,当然是竞争对手,尤其是有可能和你研究方向近似的同事。项目资助的蛋糕就这么大,你拿走,别人就没有。所以,当你有一个很好的项目创意时,如果还没得到任何资助,千万不要在跟同事讨论的时候全盘托出,更不能瞎得瑟,没准某个在你背后的黄雀,就正盯着你这只傻螳螂呢。
有靠谱的IDEA,那就先赶紧立个项,哪怕再小都行,因为一旦立上项,等于就画了圈,占住地盘,将来即便论文被人抢发,或者项目被抄袭了,咱也有话讲——提前挂上号了。这个操作,最著名的例子来自Phil S. Baran,懂的自然懂。
好的项目创意本来就少,成体系的更少。很多人觉得创意嘛,就是IDEA,是个点子,这有点片面了。科研方面的好创意,一定是一系列的好点子,从切入点到落脚点,从创新点到关键点,这套体系不仅相互关联,而且还要随着你的研究不断成长。
明白这个道理,当咱们非要与大佬交流的时候,就知道化整为零这个道理。跟A大佬说一部分,跟B大佬说一部分,找最对他们领域的交流,不仅保护了自己的IDEA,而且也能对症下药地打动大佬,引起他们的注意。
如果能把项目的申报作为一个长期成长的系统来看,那肯定少不了及时跟进同行的进展。多多留心那些跟自己想法最接近的,如果发现论文里有了项目资助的致谢,顺手也看看立项的情况,随时查看自己的想法是不是被别人“捷足先登”。
虽然一个领域中的研究者很多,但IDEA完全撞车的概率非常低,如果真的发现跟自己想法一模一样的申报书,那就有必要想想,自己是不是在不经意的场合泄露天机。
要是真碰上自己的IDEA被抄了,也不要慌张,先看看手头有哪些证据。比如刚才说的,哪怕再小的项目的立项申报书/任务书,都是最直接的证据;另外,期刊论文/会议论文这类出版物也是很有力的证据;再就是任何与项目相关的,用于交流的文本,也都是很好的证据。
学术界早已不是“天下无贼”的世界,投叔也不是教你诈。学术不端,不是靠个人力量能够杜绝的,说到底,还是全靠自己多多小心。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医微客”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医微客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微客”。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发表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