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 充值

一图看清新冠感染后的“病程时间轴”;更有效阻断家庭内传染

疫情百态

2022-12-13   来源 : Hanson临床科研

1806 0



关键词:COVID-19;保护家人;


了解Omicron感染的病程,对于把握被感染后诊疗和家人的预防都非常关键。

综述已有的研究,显示Omicron感染的潜伏期平均为3.42天,Omicron的症状持续6-7天

需要注意的是,感染后的病程因年龄、疫苗接种情况而显著不同。


(Omicron感染后的平均病程时间轴。制图:Hanson临床科研)


1,Omicron感染的病程

Omicron的病程、临床表现与之前毒株已经大为不同【1】。主要包括:

1),Omicron感染的潜伏期平均为3.42天

发表于JAMA Netw Open的meta分析显示,Omicron感染者的潜伏期较之前毒株和原始毒株均缩短【2】。
Omicron突变株的潜伏期只有3.42天左右;相对比Delta突变株的潜伏期是4.41天,Alpha突变株的潜伏期是5天,而原始毒株的潜伏期超过5天。

A, Omicron潜伏期变短的原因:
Omicron感染潜伏期的缩短与过去3年人群积累的免疫保护有关。也就是说,广泛的疫苗接种和感染使得人体在接触到新冠病毒后能够更快地做出免疫应答,并出现症状。

B, Omicron潜伏期变短的好处:
潜伏期缩短,也意味着人们可以更早地做检测及采取治疗措施

C, 检测手段
核酸检测,通常可以在感染者出现症状之前更早地筛出Omicron感染者;
抗原检测,则通常会在感染后2-4天检测到阳性;如果阴性、则建议隔24小时再行检测。
抗原检测对于密接者更早确诊有帮助。如果密接者首日检测阴性且一直无症状,则建议5天后再次检测,以排除是否是无症状感染者。

2),Omicron的症状持续6-7天

发表于柳叶刀(Lancet)的研究显示,Omicron的症状持续6-7天,比Delta的8-9天短约2天【3】。
同样,症状的持续时间也因人而异,与感染者的疫苗接种情况和年龄等相关;疫苗接种者的症状持续时间更短,因为人体更容易清除病毒。

另外,辉瑞的抗病毒药物Paxlovid治疗也能显著减轻症状并缩短病程。

3),Omicron感染者的隔离时间

发表于J Infect的研究显示,上海方舱医院通常在两次核酸检测阴性后解除隔离【4】。

上海Omicron疫情期间,方舱医院病例的真实世界大数据分析


而美国CDC针对Omicron的指南中,感染者解除隔离的规定是【5】:
A,感染者在经过5天居家隔离后,如果不再发烧并且其他症状改善超过24小时,则可以停止隔离;但仍需要持续戴口罩直到第十天。
B,对于5天隔离后仍有发热或其他症状未改善的感染者,则需要持续隔离直到不再发热超过24小时且其他症状也有改善,然后可以停止居家隔离;但仍需要戴口罩到第十天。

2,Omicron感染的症状

Omicron感染后的症状严重程度与感染者的年龄、疫苗接种/既往新冠感染最相关。
即,Omicron感染导致的重症/病死风险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高;但又随着疫苗接种次数的增长而降低。

根据发表于Lancet一篇论文报告的研究结果,在真实世界中Omicron感染者最可能出现的症状类似流感、或过敏。如头痛、疲劳、关节酸痛、流涕、咽痛和持续咳嗽等症状。
同时,与之前突变株不一样的是,Omicron感染不容易导致味觉或者嗅觉丧失。

但需要警惕的是,未接种疫苗感染者的症状仍可能会很严重,出现肺炎或者其他脏器损伤。

3,预防家人被传染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如果已经发现自己被感染,再想着去保护密切接触的家人,成功的概率极低。
正如前面所述,Omicron突变株的潜伏期为3.42天,意味着在发病前的3-4天内感染者没有任何症状、但已经具有传染性;密接者极有可能已经被感染。

(传染的风险)

但学者们还是总结了家庭内预防新冠感染的规律。

1),原始毒株
由于这是针对中国家庭的研究,所以我们也放在这里。
这项由广州CDC发表于柳叶刀-传染性疾病(Lancet ID)的研究显示【6】,1)29%家庭发生继发感染;2)病例多位于人口稠密区;3)同一地址下,出现继发感染的可能性最大,17.1%个体可能会被感染
由此,提出了疫情期有必要采取家庭内隔离措施。

2),Omicron突变株的家庭内传染
美国疾控中心(CDC)发布了Omicron疫情下家庭内感染及预防的研究报告【7】;结果显示:
A,Omicron感染的家庭成员中有56%会被感染
B,先证者接种了加强疫苗,家庭成员感染的几率降低到40%
C,家庭内传染最常发生于感染者出现症状的2-3天,持续2周。
D,年龄低于4岁的婴幼儿和65岁及以上老年人感染率最高。

根据这项研究,美国CDC建议:隔离、家庭内戴口罩和接种疫苗是预防家庭内感染最有效的手段

上述研究显示,已经发病后再预防家人感染太难了,所以医务人员或“天选打工人”想保护好家人、尤其是家里的老年人,还是需要在感染前、在日常就做好家庭防护
主要手段包括:隔离、分居、分餐、清洁等。

新冠疫情爆发期,医务人员如何预防自己感染及家人受累?


(科学必将获胜!)

参考文献:

【1】 https://www.health.com/news/omicron-timeline

【1】 Wu Y, Kang L, Guo Z, Liu J, Liu M, Liang W. Incubation Period of COVID-19 Caused by Unique SARS-CoV-2 Strain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AMA Netw Open. 2022 Aug 1;5(8):e2228008. doi: 10.1001/jamanetworkopen.2022.28008. Erratum in: JAMA Netw Open. 2022 Sep 1;5(9):e2235424. PMID: 35994285; PMCID: PMC9396366.

【3】 Menni C, et al. Symptom prevalence, duration, and risk of hospital admission in individuals infected with SARS-CoV-2 during periods of omicron and delta variant dominance: a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 from the ZOE COVID Study. Lancet. 2022 Apr 23;399(10335):1618-1624. doi: 10.1016/S0140-6736(22)00327-0. Epub 2022 Apr 7. PMID: 35397851; PMCID: PMC8989396.

【4】 Ye L, Li WF, Shao J, Xu Z, Ju J, Xu H. Fighting Omicron epidemic in China: Real-world big data from Fangcang shelter hospital during the outbreak in Shanghai 2022. J Infect. 2022 Oct;85(4):436-480. doi: 10.1016/j.jinf.2022.07.006. Epub 2022 Jul 12. PMID: 35835412; PMCID: PMC9273521.

【5】 https://www.cdc.gov/mmwr/volumes/71/wr/mm7133e1.htm?s_cid=mm7133e1_w

【6】 Jing QL, et al. Household secondary attack rate of COVID-19 and associated determinants in Guangzhou, China: 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Lancet Infect Dis. 2020 Oct;20(10):1141-1150. doi: 10.1016/S1473-3099(20)30471-0. Epub 2020 Jun 17. PMID: 32562601; PMCID: PMC7529929.

【7】 https://www.cdc.gov/mmwr/volumes/71/wr/mm7109e1.htm?s_cid=mm7109e1_w



本期编辑Henry,微信号healsan。

Hanson临床科研团队,由6位在美国的医生及医学科学家组成;目前在美国主要从事新药研发和临床科研。

作者简介:Mark博士,一直从事临床免疫研究。博士毕业于协和,北京行医8年,美国新药研发4年,从事医学大数据分析6年。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医微客”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医微客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微客”。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发表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科研资讯 更多>>
  • 肿瘤电场治疗Optune Lua获批治疗..
  • 成本更低的实体瘤抗癌新星:CAR-..
  • 文献速递-子宫内膜癌中的卵黄囊..
  • Nature|MSCs首次用于人体跟腱病..
  • 推荐阅读 更多>>
  • 第一三共研发日:2030年前在肿瘤..
  • 研究发现,颜值高的人更不易患新..
  • 春节前孩子复课也不要上..
  • 免疫力低易生病,在这特殊时期,..
  • 新冠专题

    我们提供最新鲜最全面的新冠疫情资讯。
    • 相关阅读
    • 热门专题
    • 推荐期刊
    • 学院课程
    • 医药卫生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发行周期:暂无数据
      出版地区:其他
      影响因子:暂无数据
    • 中华肿瘤
      期刊级别:北大核心期刊
      发行周期:月刊
      出版地区:北京
      影响因子:1.90
    • 中华医学
      期刊级别:CSCD核心期刊
      发行周期:周刊
      出版地区:北京
      影响因子: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