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13
不久前,一名特殊的患者走进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市一医院)骨科门诊。她50来岁,身材瘦小,大腿根部附近长了一个巨大的肿瘤,触目惊心。
此前,兰女士(化名)已经辗转多家医院,当地医生虽然给出了“骨盆巨大软骨肉瘤”的诊断,却因为手术难度太大,而病人经济条件又比较拮据,劝她放弃治疗。
“病人体重120斤,其中20斤都是肿瘤的重量,已经严重影响了她的生活。”
市一医院骨肿瘤科主任孙伟告诉《新民周刊》,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手术,“一是因为肿瘤很大,累及膀胱、尿道、盆腔脏器等,整个切除的出血量会很大;另一方面是因为患者盆腔脏器要做一些联合切除,需要多学科专家共同参与手术”。
经过进一步问诊,孙伟得知兰女士的肿瘤已经存在多年,但最近半年,肿瘤突然恶变后疯狂生长。
“为了防止肿瘤转移到其他器官,同时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生活,我们请了妇科、护理科、麻醉科等多个科室的专家会诊,制定了最合适的手术方案,顺利为她开展了手术,目前已康复出院。”
出院时,兰女士由衷地感谢市一医院的手术团队,“是他们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接收的外地患者多,疑难杂症多,已经成为市一骨肿瘤科室的一大特点。”市一骨科临床医学中心学科带头人、国内著名的骨肿瘤专家蔡郑东告诉《新民周刊》,自2013年他加入市一,从无到有建立起骨肿瘤团队,蔡教授带领团队一直以追求卓越为目标,通过开展新技术、研究新课题,别人接不了的病人他们敢接,别人不愿接的病人他们也接。
“经过近10年的发展,骨肿瘤科在临床、科研、人才培养方面都取得了全面的发展,每年的临床业务量在全国同类科室都是拔尖的,我们去年还获得了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立项,开发一种可以降低骨肉瘤局部复发率的生物材料产品。”蔡郑东欣慰地说。
▲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骨肿瘤研究所团队
近日,“2021年度上海医学科技奖”项目公布获奖名单,仅市一骨肿瘤科团队就获得了两个奖项。此外,副主任医师华莹奇还获得了上海科技界的重要奖项“上海青年科技英才”。
▲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骨肿瘤科孙伟和华莹奇参加“2021年度上海医学科技奖”颁奖仪式
“骨肿瘤虽然算不上一个大的病种,但它背后联结着一个个家庭,这些奖项不仅是对我们的鼓励,也意味着社会对骨肿瘤患儿更多的关注。”孙伟说。
全心破解骨肿瘤治疗“瓶颈”
骨肿瘤在医学各个专科中是一个小众的门类。
骨肉瘤多发于青少年,孙伟介绍,儿童新陈代谢旺盛,如果发病初期没有得到正规治疗,恶性骨肿瘤往往半年至一年内就转移到肺,比肺癌更为凶险。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技术攻关,市一医院初诊骨肉瘤患者5年生存率已经达到70%以上,手术保肢率达到80%以上。如果及时接受正规的治疗,很多孩子可以治愈,过上正常的生活。
从医多年,孙伟有很多成功的经验,也不乏失败的教训。“骨肿瘤治疗仍然面临着许多瓶颈,有将近1/3的孩子在手术后会遇到肿瘤转移、预后不好的问题。为什么?怎么办?老实讲,这些孩子是我们做临床研究、技术创新的最大动力。”
“围绕骨肿瘤外科手术,我们也引进了很多新的技术,比如影像导航技术可以让肿瘤切除更加干净,这样复发概率就会降到最低。此外我们也一直在研究如何在骨盆部分切除后,让患者保持行走的能力——我们参与设计了关节假体等器械,实现了临床转化,相关项目正在筹备上市。”
孙伟介绍,骨盆、骶骨肿瘤切除是一种风险大、难度高的手术。闯过了手术本身的风险,医生还要解决手术后骨盆的缺损怎么补的难题,如果缺损得不到修补,患者将面临无法行走甚至卧床。
过去,骨盆重建的假体都是设计给成年人的,对于未成年患儿来说,只能做截肢或者旷置术(把体内的残端不与任何组织缝合在一起),很多情况下,患儿依然会出现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这无疑会给孩子成长造成困扰。“有个孩子今年考上了大学,但因为手术,他的腿有长短,走路必须要穿一个很高的增高鞋,其实他很帅气,但永远也无法像正常人那样走路了。”
为了尽可能避免这样的遗憾,市一医院骨肿瘤科团队积极探索骨盆手术缺损的生物重建技术——从病人其他地方取一段骨头,用来修补缺损的骨盆;除此之外,团队还探索用新材料来修补骨缺损。
“我们已经设计了两款假体,安装后可以恢复肢体的长度和行走功能,对骨盆本身残留的骨骼也没有太多的要求。目前已完成的两例手术效果不错,期待未来能够上市,造福更多患者。”孙伟说。
针对目前骨肉瘤治疗的瓶颈以及晚期骨肉瘤的临床治疗难点,市一骨肿瘤团队积极开展各类临床研究,探索骨肉瘤治疗的新手段、新方法,同时亦为提升患者治愈后的生活质量开拓创新。
不久前,市一骨肿瘤团队成功提出了首个骨肉瘤分子亚型,破解骨肉瘤预后“瓶颈”关键机制研究取得关键突破,成果已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讯》)杂志上。“通过多基因、多组学的分析,我们将不同预后病人区分开,探究转移背后的原因。根据该研究的结果,我们已经开始了针对最差预后患者靶向治疗的临床试验,希望此新的药物治疗能延长晚期患者的生存时间,未来甚至改变目前的治疗方案。”华莹奇说。
全意守护医患脉脉温情
在国内同行中,市一骨肿瘤科团队已经有了相当大的影响力,一提到许多新技术的应用,同道们第一时间就想到市一医院骨肿瘤团队。在患者心目中,骨肿瘤科团队也是他们遇到困难时第一时间想到的人。
在这里,医生和患者的距离近得不可思议,互加微信不提,哪怕不在工作时间,发生紧急状况也能得到医生的及时回复。
“骨肿瘤是一个长期随访的疾病,家长会有许多的困惑和疑问,我们要让病人能找到我们。这两年疫情原因,家长不便到医院来,我们建了医患沟通群,针对术后的一些共性的问题,发一些康复指导,有其他问题家长也会直接微信联系我们。”孙伟说。
▲ 市一医院骨肿瘤科团队的医患公益活动
每年高考前,医生会给孩子们发去祝福和鼓励视频,高考成绩出来后,他们也总能收到来自孩子的喜报。“今年有孩子考上了中医药大学,毕业了也要当医生,我们很高兴,告诉她学习上遇到任何困难,都可以找我们聊聊。”华莹奇高兴地向记者分享。
华莹奇一直积极致力于儿童骨肿瘤的科普工作,今年11月,他主持的《基于媒体融合传播模式的医学科普——儿童骨肿瘤科普创新实践》项目获得“2021年度上海医学科技奖”三等奖。
据他介绍,儿童骨肉瘤的患儿早期症状比较隐秘,小朋友长身体的过程中有生长痛很常见,又比较活跃,也容易有肌肉疼痛,家长很难分辨。
“大众对骨肿瘤了解太少,所以存在许多误区,我们通过跟网络平台、大众媒体等合作,把正确的知识传达给更多人,通过科普教育,提高公众、社会对这一类疾病的认知,推动政策部门、医疗行业对这类疾病的重视和投入。”华莹奇说。
骨肿瘤患儿家庭大多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为了缓解患儿家庭的经济压力,几年前,市一医院骨肿瘤科与基金会合作成立了“上海市宋庆龄基金会-公济骨癌基金”。
“我们还会定期围绕患者组织一些活动,配备了专门的心理医生,心理医生不光为病人疏导情绪,也为心理状态较差的家长提供心理支持。”华莹奇补充。
市一医院骨肿瘤科是一个朝气蓬勃、风气优良的科室,蔡郑东教授倡导的骨肿瘤科学科建设规划,最重视的还是人才,他爱惜人才,也愿意为年轻人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
近几年,医院多次推荐一些荣誉给蔡郑东,每次他都谢绝:“这些机会应该让给年轻人,对我来说,患者的认可就是最大的荣誉”。
▲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骨肿瘤科团队
孙伟师承蔡教授,深得真传。他介绍:“目前科室里十来个人的团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长和攻关方向,也做出了不少成绩,这是团队能够有动力一直往前走的重要原因。”
一切为了患者,为了患者的一切,这支奋进、温柔的团队还将继续攀登医学高峰,以医者的使命和责任,守护医患之间的这份脉脉温情。
本文转载自2023.1.11《新民周刊·良医》
记者/周洁
编辑/宣传处 胡杨、蔡诗诗
百度浏览 来源 :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医微客”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医微客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微客”。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发表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