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收到了不少私信,主要是问国内新冠患者的症状是不是真的比国外严重?我们请一直在美国从事病毒研究的王宇歌博士对这个问题做了回复(具体见本文第三部分)。借用美国华裔生物科学家刘如谦博士2021年12月在推特用一张图展示了人类的无奈:What Doesn't Kill You, Mutates and Tries Again!
哪些杀不死你的(新冠病毒),会突变后再试一次!
(刘如谦博士的幽默:哪些杀不死你的(新冠病毒),会突变后再试一次!)
最近两周全球单日新增病例较前降低15%,全球平均每天新增48万病例。需要说明的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数据中心,采集的数据来源均为各国权威部门发布的数据。(COVID-19新增病例数变化。图源:纽约时报疫情跟踪器)从最近1周新增病例绝对数看,日本单日确诊病例最多,单日新增超过13万人,但较前一周减少;其次是美国、韩国、中国台湾地区和巴西等。(1月7日,从新增病例绝对数看,日本单日确诊病例最多。图源:数据世界)从最近1周新增病死人数看,美国单日病死的新冠病例最多;其次是日本、德国、巴西和意大利等。(1月7日,从新增病死人数看,美国单日病死病例最多。图源:数据世界)根据数据世界的统计,可以发现日本的新冠病死情况有几个特殊之处:A,日本最后一波疫情导致的单日病死人数峰值超过之前BA.4/5时的历史记录。B,与完全放开的欧美国家病死人数越来越少不同,日本的几波大的疫情中,病死人数越来越多。
C,这种特殊情况,与日本一直未有全面爆发的疫情相关;也就是日本出现的一波波疫情,主要不是再次感染、而是未感染人群被感染。“What Doesn't Kill You, Mutates and Tries Again! ”(日本的新冠单日病死人数达历史新高)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想结合我12月3日《新十条》颁布之前的一篇推文,详细解释一下为什么当时我要说这些。新冠周报丨面对新冠,“lockdown”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做好这四点准备尤为关键
很多当时内容其实是被现实应验的。
回答国内新冠感染的症状是不是真的比国外严重的问题,我想先抛开科学分析。完全主观地说,如果用我个人的身边统计学,我在美国的亲朋好友在2022年夏季,和在国内的亲朋好友在2022年冬季,感染的都是BA.5(其中北京是BA.5分枝亚型BF.7)。虽然美国人群的免疫状态和国内不同(接种的疫苗不同),人口组成不同(中位年龄不同),基础病的疾病谱也有差异;但总体而言,两个地区都是年轻、没有基础病的患者症状较轻;年老的,有基础病的相对严重。新冠感染后,真正的无症状感染者比例是43.7%
另外,很多情况下,我的感觉是美国人对疾病更无所谓一些,他们感染了很多人没有天天量体温的习惯,更很少有人会去监测血氧,也没有那么多主诉的不适感,这点也是文化差异之一。我在疫情之前就经常讲,疾病观和死亡观是我认为的东西方文化最显著的区别之一。现在国内很多数据有缺位的问题,但是如果按照国际上已有数据做个简单的计算,2022年北京市常住人口有2188.6万。2022年12月29日,中国疾控中心首席流行病学家曾光表示,北京或有80%人口被感染,那就是相当于有1751万北京人口感染。如果按照12月初Trevor Bedford计算的新冠感染致死率(IFR),在美国使用mRNA疫苗接种的情况下,新冠致死率约为0.07%,那么也就意味着12月29日,理论上北京市至少有12256人死于新冠感染。
美国CDC在2022年9月的MMWR统计了截止到2022年6月美国一共有1072106个具有PHD-SR病历记录的新冠住院病人,这些都可以理解为重症患者,128517人最终死亡(下图)。更清楚的是,即使都是Omicron感染,疫情早期住院患者的粗死亡风险为13.1%,到了疫情后期则降低到了4.9%。研究者认为,Omicron后期住院患者死亡风险降低主要是由于更高水平的疫苗接种和既往感染诱导的免疫;美国CDC:住院的Omicron感染者死亡风险已降为Delta的1/4;主要是由于这三个原因!
(????美国COVID-19患者的粗死亡风险。在主要因 COVID-19 住院的患者中,粗死亡风险(cMR )在 Delta 期间为 15.1%,在 Omicron 早期为 13.1%,在 Omicron 后期为 4.9%。)
那么这意味着Omciron疫情早期很高比例的新冠住院患者最终死亡,那么由推算的12,256名新冠死亡患者,可以得出至少102,133名新冠患者需要收治入院进行治疗,这些可能都是重症患者。这意味着在高峰发生前,需要有相应扩容的10万医院床位,以及扩容的ICU病房、呼吸机、监护仪和殡葬服务。2023年1月3日,备受瞩目的XBB.1.5传染性研究再次由Nature杂志评价为“COVID预测者”的曹云龙及其团队率先发表。XBB.1.5打破了美国的新冠“免疫屏障 vs. 病毒传播”平衡
这篇论文除了指出XBB.1.5的传染性更强及其机制之外,还有几个数据也对调整防疫策略极为关键。A,研究显示,3剂CoronaVac接种者的BA.5突破性感染者血浆对XBB.1.5的中和活性为29;相对比,mRNA疫苗(至少2剂)接种后BA.5突破性感染者为70。B,报告了3剂剂CoronaVac接种者的BF.7突破性感染者血浆对XBB.1.5的中和活性为35。这项研究也再次支持,对于符合第四剂疫苗接种的人群,需尽快完成第四剂异源接种,即接种具更高疫苗有效性的非灭活病毒新冠疫苗。其实上述简单的数学计算谁都可以做,而且这些数据也都是公开的。因此,在《新十条》出台前的12月1日,我就呼吁:撤销防疫措施前应该做好临床分流的充分准备。普及推广远程医疗,开放基层医疗系统,形成基层医疗首诊。扩充ICU,配置呼吸机,可以将一些手术室改建成ICU;部署国内已经引进的Paxlovid等口服抗病毒药,让基层医院、远程医疗机构可以开具该药物。新冠周报丨面对新冠,“lockdown”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做好这四点准备尤为关键
Nature解说:中国如何既逐渐放开、又将新冠病死人数降至最低?
我不想自我欣赏,但我当时说的,正是不幸被现实应验的;这其实也是有关部门最近两周一直在做的。
我们每个人都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个统计数字。
但是基于我在这里推算的这个数学计算过程,很多朋友能够理解为什么仅北京市,就会出现昨天那条微博里的情况:就医买药艰难、医院殡葬挤兑。这是在冬季本身心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高发和死亡病例增加的基础上,添加了理论上102,133名新冠住院患者和12,256名新冠死亡患者必然会造成的情况。
其实每个国家在疫情高峰中或重新开放过程中都经历了类似过程,比如美国、印度和韩国等。我们有了这次疫情高峰的经验和教训,如果着眼于未来,我希望我们能在应对未来的疫情高峰、甚至其他新发传染病和慢性传染病中表现得更好。
保护老年人和新冠高危人群丨卫健委、中国医药和家庭,都在行动!
路透社独家披露中国与辉瑞就Paxlovid谈判进展;Nature评论:尽管系苦药,却被誉为新冠的“game changer”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解读
本公众号仅作已发表研究论文的数据分享和解读,仅供学术讨论,而不具临床指导意义。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医微客”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医微客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微客”。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发表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