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29
每日毅讯
由于心肺循环对生命体的特殊性,心血管疾病常常以猝死为表现,对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与精神方面的负担。心肺复苏CPR是纠正心脏骤停的有效手段,也是大众需要为自己为社会掌握的一种救治技能。目前正在我国逐渐普及和推广。然而,对于难治性的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15分钟还未恢复自主循环功能)入院后是否需要启动体外循环支持,目前有正反面的证据。近期,NEJM杂志发表了INCEPTION研究,探讨了这一话题。
本研究是在荷兰进行的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者分配院外心脏骤停的患者接受体外心肺复苏治疗或常规心肺复苏治疗(标准高级心脏生命支持)。患者年龄在18-70岁,已接受过旁观者的心肺复苏术,初始发作考虑是室性心律失常,并且在心肺复苏术15分钟内仍然没有恢复自主循环。主要终点是存活率和保留较好的神经系统功能,定义为入院30天后脑功能评分为1-2(范围为1-5,分数越高表示残疾越严重)。
研究结果发现:在接受随机分组的160名患者中,70名被分配接受体外心肺复苏治疗,64名接受常规心肺复苏治疗,26例入院时不符合纳入标准而被排除。在30天时,体外心肺复苏治疗组中有14例患者(20%)存活且保留了较好的神经功能,而常规心肺复苏治疗组有10例患者(16%)(HR=1.4; 95% CI,0.5至3.5; P=0.52)。两组患者严重不良事件的数量相似。
毅讯点评
本研究提示:对于难治性的心脏骤停患者,即便启动了体外心肺循环治疗,也未能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然而,笔者认为这一类个体特征很强的治疗方案,选择时需要考量的维度太多,很多RCT试验都很难设计得如此精准,不能取代医生的决策,比如IABP、血栓抽吸治疗等都从未在RCT研究中得到阳性验证,但是临床一直在使用。就是因为RCT是在均衡了所有考量维度后给予1或0的答案,但作为医生,在生死面前,需要充分考量患者发病细节及个体化的特征,最终做出有利于这名患者的选择,确实不在1或0之间,而是要考量的更多。
参考文献:
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2204511?query=TOC&cid=NEJM%20eToc,%20January%2026,%202023%20DM1931502_NEJM_Subscriber&bid=137898
百度浏览 来源 : CCI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医微客”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医微客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微客”。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发表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