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02
帮扶时间长一些,你能沉下心来,真正为当地做些事情,有一个长期的规划。
90岁的肖奶奶在家摔倒后,第一时间被家人送入云南省彝良县人民医院骨科,确诊为右侧股骨颈骨折。高龄老人摔倒的治疗风险极高,同时肖奶奶还患有腮腺肿瘤及其他严重疾病,心肺功能不好。治疗非常棘手的情况下,家属一度做了最坏的准备。
幸运的是,自2022年7月26日起,彝良县人民医院来了一批上海医疗专家,其中桑伟林教授正是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派出的骨科的帮扶专家。
得知肖奶奶的情况后,桑伟林给了家属两种方案,一种是保守治疗,但长期卧床容易出现多种并发症,可能生存期不长;另一种是手术治疗,风险较大,但手术成功后,老人生活质量高。
家属权衡后选择了手术治疗,在医院心内科、呼吸科、重症医学科、麻醉科等学科的保驾护航下,桑伟林和当地医护团队共同为老人实施了“右侧股骨头置换术”。
手术次日,肖奶奶就能够下床走路,她也成为彝良县人民医院接受半髋关节置换术的最高龄患者。
短短半年,桑伟林已经在当地开展11项技术创新,做了近200台手术
彝良县地处云南东北的乌蒙山区,下辖于云南省昭通市,和上海相隔2000多公里。从上海飞到昆明,再坐车去彝良,高速公路要行将近5个小时的车程。
据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援滇医疗队队长、彝良县人民医院院长方侃介绍,市一医院长期对口帮扶云南医疗卫生建设,此前帮扶医生的身影遍布芒市、德宏、陇川等地,“按照党中央东西部协作战略部署,从2022年7月起,我们以中组部‘组团式’援滇医疗队队员身份到彝良县人民医院,对口帮扶县人民医院的相关工作,希望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规范管理、优化服务等多个维度,提升彝良整体医疗技术和保障水平。”
市一医院援滇医疗队对口帮扶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人民医院以来,县人民医院医疗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一个又一个“彝良首例”
2022年8月,67岁的唐婆婆因身体不适来到彝良县人民医院,检查后发现其“心包大量积液,右心房、心室腔明显受压,肺部感染,右侧胸腔积液,腹腔积液”,上海援滇专家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曹衡在仔细查看病人、详细询问病史后,认为患者症状系大量心包积液压迫右室致有效循环血量下降所致。经过进一步检查和讨论,心包腔减压引流是解决患者燃眉之急的唯一办法。
然而,常规的两个穿刺入路不适用于该患者的情况,而外科切开引流,不仅患者和家属没有相应经济承受能力,昭通地区也无法完成这一操作。曹衡和当地几位主任反复讨论后,大胆决定选择胸骨旁左侧第三肋间进行高位心包穿刺。
曹衡和当地医生一起查房,向病人耐心讲解如何进行健康管理
尽管该位置较高,穿刺风险大,既往几乎没有先例,但曹衡小心谨慎地操作,顺利为患者抽出170ml血性心包积液,患者喘累、心悸症状明显减轻的同时,曹衡还为她找到了多年顽疾的病根,得到家属的高度赞扬。
记者了解到,过去半年,如肖奶奶和唐婆婆一样受益的患者还有很多。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帮扶专家唐敏到彝良以后,从无到有建立了眼科,使得大部分眼疾患者都能在县医院接受手术治疗,对于因设备问题,目前县医院无法开展手术的眼科患者,通过彝良——市一眼科快速转诊通道,患者到沪后当天就能安排住院治疗。
唐敏抵达彝良县后,当地百姓可以在当地进行眼科手术治疗
上海援滇医疗队的另一位儿科帮扶专家康郁林在彝良县成功开展了第一例儿童血液透析。
康郁林在为当地儿童进行诊治的同时,不忘传帮带工作
方侃告诉记者,医疗队帮扶至今,已经开展了新技术、新项目数十项,和2021年同期相比,每月门诊、住院、手术人次均有增长。“过去,许多当地老百姓看病要去市里甚至省里,上海专家的到来方便了他们的就医,当地患者愿意到县医院进行治疗,这有助于实现国家大病不出县的方针目标。”方侃也在神经内科开展了腰椎穿刺脑脊液神经免疫检测的新技术,为诊断神经免疫及遗传疾病提供了新思路。
方侃为患者做神经系统检查
此外,为了抢救一名危重患者,在方侃院长、曹衡主任主持下,多科室骨干参与,共同为该重症病例制定出一套最优诊疗方案,这也是彝良县人民医院首次启用MDT会诊制度。
未来这一成功模式将继续应用于重症患者的跨学科治疗
“硬核”帮扶留下带不走的医疗队
将上海优质的医疗服务带给云南的老百姓,是每一个援滇医生内心的工作动力。此次帮扶彝良县人民医院,方侃和队员们也是带着这样的决心。
过去,援滇医生是半年为期,按批次进行轮换。但方侃将在彝良县扎根三年,队员们的帮扶时间也延长到了一年半,可谓是实实在在的“硬核”帮扶。方侃表示:“帮扶时间长一些,你就能沉下心来,真正为当地做些事情,有一个长期的规划。”
据介绍,彝良县人民医院的发展将建立在“124发展规划”(“一个核心、两个发展、四个加快”)基础上,即以打造“健康彝良”作为医疗队的核心任务,以“管理制度发展”和“学科建设发展”为目标,结合四个加快:加快人才培养,加快宣传效应,加快信息化建设,加快设备更新,助力医院诊疗技术水平提升。
作为院长,经过前期下科室调研,医护座谈,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摸清家底后,方侃制定了《彝良县人民医院三年发展规划》,同时,彝良县人民医院也与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云南省彝良县政府签订了三方帮扶协议,明确了帮扶任务和目标。
“当地医院在制度管理上是有欠缺的,因此我首先将上海较为完善的医疗管理制度引入县人民医院,建立完善了每周一次的院长办公会议制度,每月一次中层干部‘月度讲评会’,完善医疗设备、药品采购制度,要求副院长挂片科室,增加上下级联络沟通等,理顺了医院工作机制,提升工作效率。”
上海援滇医疗队的到来提升了当地医疗服务水平
方侃还格外重视学科发展和重点科室建设,“比如原本外科只分为外一科、外二科和外三科,现在已经细分成普外科、泌尿外科、骨外科等,希望以专科化为手段,在做强做大原有的两个省级重点科室以外,在任期内再建设3-4个省市级重点科室,提升专科诊疗水平。”
针对当地医院学科人才梯队断档,优秀技术人员匮乏的现状,方侃推出了两个人才培养计划:一个是启明星人才培养计划,通过科副主任、科副护士长内部竞聘上岗,强化科室第二梯队人才建设,提高科室积极性和竞争力;另一个是雏鹰行动人才培养计划,招聘新入职、学历高、基础好、冲劲强的年轻医护人员加以培养、引导,夯实早期人才库的积累,并优先选派进修学习深造。
“上海专家在本科室选择2-3位学生进行传帮带,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提高科室诊疗技术水平也是重要抓手。同时,我们非常鼓励当地医生到上海进修学习,今年有11名管理和医技人员获得了学习机会,以后每年也会逐批增加进修学习人员,他们回来后对于医院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方侃补充。
2022年11月,上海市一医疗队作为唯一的医疗条线代表,在全省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工作推进会上分享经验
与此同时,方侃也希望能够提升当地百姓的健康管理意识,为此,他格外重视宣传宣教工作。“我发现当地老百姓对于一些疾病,习惯性地去忍耐,直到忍不了了,才会选择到医院来,但往往这个时候,病程已经到了中晚期,不仅治疗难度变大,经济负担也变重了。”
方侃到医院后不久,设立了宣传科并招聘专业宣传人员,加强了医院微信公众号的更新维护,还与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官微直接互联,多维度体现县医院和上海紧密的帮扶关系,增加县人民医院的声誉,增加医患之间的信任感。
在重大宣传节点,比如中国医师节、世界卒中日,方侃和医疗队队员还带头积极参与下乡义诊宣教活动,夯实县医院的品牌建设。方侃告诉记者:“从来的第一天起,我们就把自己当做了新彝良人,我们将‘云南所需,上海所能,彝医所需,市一所能’放在心中。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将我们的所学所能所想融入‘健康彝良’的建设中。”
记者/周洁
通讯员/宣传处 胡杨
编辑/宣传处 蔡诗诗
百度浏览 来源 :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医微客”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医微客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微客”。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发表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