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 充值

首页-> 学术资讯 -> 热点资讯

查血能够预测产后自杀的风险吗?

热点资讯

2023-05-10      

1891 0

由于产后抑郁的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清楚,并且存在遗传、神经、内分泌等多方面的影响因素,仅通过一项生化指标预测产后抑郁症的风险是不可靠的。


2021年1月6日,34岁的香港女企业家罗力力抱着5个月的女儿从高楼上跳下,两人双双殒命。2022年11月24日,四川绵阳市一小区内,一名女子将几个月大的女儿从10楼扔下后跃下,最终母女双亡。


这些自杀悲剧都指向同一种疾病——产后抑郁症。在中国,平均每7位产妇中就有1位患上产后抑郁症。由于此病缺乏特异性的检查项目,在一定程度上延误了对它的早诊断、早干预。近日发表于《精神病学前沿》杂志的一项研究称,孕妇产后的谷胱甘肽水平与自杀风险存在相关性,可以用谷胱甘肽预测产妇自杀风险,实现产后抑郁症的早诊断、早干预。

谷胱甘肽预测产妇自杀风险?


国内研究发现,早干预可使产后抑郁发病率降低20%。但由于起病隐匿,早期的轻度产后抑郁常常被误以为是怀孕期间正常的身体和情绪反应,延误了临床干预。一旦发展成中重度产后抑郁,康复将更加困难。

产后抑郁症早干预不足的另一个原因,是缺少特异性检查项目。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临床心理科医生邱美慧介绍,目前诊断产后抑郁症主要结合患者病史、精神检查和心理评估及其他辅助检查结果。产后抑郁症的核心症状是至少持续2周的抑郁情绪和愉悦感丧失,还有可能伴随劳累感增加、焦虑、注意力难以集中、自我评价与自信心降低等。实验室检查也会使用,但仅用于排除癫痫等脑部异常和甲状腺功能异常。

这导致产后抑郁症容易与其他精神疾病混淆,造成误诊。因此,科学界一直在寻找提高产后抑郁症诊断准确率的方法。

在上述最新研究中,巴西佩洛塔斯天主教大学的科学家纳入了45名产后18个月的女性,其中30人有重度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等精神疾病,对照组的15人没有精神疾病。科学家评估了所有参与者的抑郁症和自杀风险,并通过采血获得了她们体内三种生物标志物的水平:活性氧、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分析发现,产妇自杀风险与体内的谷胱甘肽水平存在相关性,与没有自杀风险的产妇相比,具有中高度自杀风险的产妇血清中的谷胱甘肽水平明显更低。

该研究的领导者、神经科学家Adriano Martimbianco de Assis博士认为,这种相关性表明,谷胱甘肽可以作为预测产妇自杀风险的生物标志物。对于产后抑郁症患者的谷胱甘肽水平降低,他解释说,是由大脑氧化还原失衡引起的。

研究还提出,通过恢复谷胱甘肽水平治疗产后抑郁症的可能。研究者称,“可恢复谷胱甘肽水平的N-乙酰半胱氨酸,已被用于各种神经精神疾病的治疗研究,用它降低自杀风险似乎是合理的。”

实际上,谷胱甘肽在生物医学界并不新鲜。这种由谷氨酸、半胱氨酸及甘氨酸组成的物质几乎存在于人体的每一个细胞中,尤其是在肝脏中浓度很高。研究发现,谷胱甘肽具有解毒功效,它还被证实具有清除自由基、抗氧化的作用。近年来有研究提出了谷胱甘肽治疗白内障、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帕金森病等疾病的可能。

但对于用谷胱甘肽预测产后抑郁症的风险,邱美慧表示,由于该病的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清楚,并且存在遗传、神经、内分泌等多方面的影响因素,仅通过一项生化指标预测产后抑郁症的风险是不可靠的。

她说,“评估产后抑郁症的患病风险,还要考虑环境和心理因素,如家庭支持不足、婚姻不幸福、社会经济状况差都是产后抑郁的风险因素。”对于用谷胱甘肽治疗产后抑郁,邱美慧同样认为,这种观点仍处于基础研究阶段,临床应用尚缺少可靠依据。

用什么预测产后抑郁症?

“女性怀孕和生产后,雌孕激素的剧烈变化会影响女性的神经内分泌,进而导致神经递质和生物节律的变化,引发产后抑郁。”邱美慧说。实际上,正是产后抑郁与女性生理相关的特殊性,奠定了生化指标筛查产后抑郁的研究基础。除了谷胱甘肽,已有研究提出了皮质酮、催产素等多种物质对产后抑郁的预测作用。

2010年发表于《激素与行为》、2013年发表于《神经内分泌学杂志》的研究均表明,在动物实验中,怀孕或哺乳期的皮质酮水平升高会增加抑郁样行为,并减少母亲对幼崽的护理行为。

关于催产素,2011年发表于《神经精神药理学》的一项研究指出,低催产素水平可以预测产后抑郁及其严重程度。但2016年发表于《女性精神健康档案》的一项研究则认为,催产素水平只能用于预测有重度抑郁症病史患者的产后抑郁症。

除此之外,还有研究提到了胎盘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四氢孕酮、omega-3、维生素D等物质水平下降,以及β-内啡肽、单胺氧化酶A、儿茶酚-O-甲基转移酶等物质水平上升与产后抑郁的相关性。

但由于患者群体异质性、样本有限、临床试验缺少对照等原因,上述实验结果的多数并未在研究中得到复制。还需要注意的是,多数研究分析的是血液样本,不能确定这些生物标志物的最终来源,因此无法证实它们与产后抑郁症风险的直接相关性。

上述谷胱甘肽学说的作者Adriano Martimbianco de Assis也表示,还需要通过脑组织成像确认研究中的谷胱甘肽来自大脑,才有可能将其作为预测产后抑郁症风险的生物标志物。

此外,产后抑郁症和女性面对的特殊社会因素具有相关性: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患产后抑郁的女性日常压力指数得分(ESI)高出三倍。这些压力来自于产前抑郁、产前焦虑、缺少母婴互动、缺乏社会支持、经济或婚姻压力等。

根据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北京妇幼保健院牵头制订的《产后抑郁障碍防治指南的专家共识(基于产科和社区医生)》,我国报道的产后抑郁患病率为1.1%-52.1%,平均为14.7%。根据中国疾控中心精神卫生中心统计,我国抑郁症发病率为5%-6%,这意味着产后抑郁的平均发病率是抑郁症总体发病率的2-3倍。

上述《专家共识》还指出,产后抑郁首次发作后,约半数以上患者会在未来的5年内再次发作,有1/3的患者甚至在第1年内再次发作。而且随着复发次数的增多,复发风险也在加大。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李燕提交了《关于强化孕产妇抑郁症防治工作的建议》,建议进一步强化对孕产妇抑郁症等心理健康问题的常规筛查,同时建议强化对产后抑郁女性的社会支持,并将孕产妇抑郁诊断与治疗费用纳入生育保险报销范围。

产后抑郁症筛查方面,成都在国内处于前列。2月23日,成都市卫健委发布《成都市孕产妇抑郁症筛查工作方案(2023年版)》,宣布正式启动全市孕产期抑郁症筛查工作,计划到2025年在全市范围内将筛查率提高到90%以上。


近年来,国内产后抑郁症的就诊率呈上升趋势。邱美慧告诉“医学界”,这也得益于产后抑郁症知识的普及和许多患者家属的重视,现在到医院治疗产后抑郁症的患者有所增加,这其中有很多是家人察觉到产妇的情绪和行为异样后带到医院就诊。不过,她说,“对产后抑郁症的筛查流程仍未普及,很多人是在进行产后检查的过程中,医生发现有相关症状,才会提醒她去专业机构就诊或进行评估。”


指导专家

邱美慧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临床心理科医生


参考文献

1.Glutathione a potential biomarker for postpartum suicide

2.Can glutathione be a biomarker for suicide risk in women 18 months postpartum?

3.Glutathione. Fundamentals of Toxicology. 2016

4.Prevalence and determinants of common perinatal mental disorders in women in low- and lower-middle-income countries: a systematic review

5.Chronic corticosterone during pregnancy and postpartum affects maternal care, cell proliferation and depressive-like behavior in the dam

6.Postpartum corticosterone administration reduces dendritic complexity and increases the density of mushroom spines of hippocampal CA3 arbours in dams

7.Plasma oxytocin concentration during pregnancy is associated with development of postpartum depression

8.Interaction of oxytocin level and past depression may predict postpartum depressive symptom severity

9.钱耀荣, 晏晓颖. 中国产后抑郁发生率的系统分析.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3.29(12):1-3.

10.丁辉, 陈林, 邸晓兰. 产后抑郁障碍防治指南的专家共识(基于产科和社区医生). 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2014(6):5.


为提高我国糖尿病医生科研水平与科研能力,促进医学研究成果转化,提高医生科研综合水平,北京康盟慈善基金会发起并设立了“医学与健康事业研究发展基金项目”,以“科研浩海,盟动助力”为主题,科研技能培训系列课程由医微客(北京)提供技术支持,于2021年5月正式启动。



科研资讯(站内):

百度浏览   来源 : 医学界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医微客”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医微客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微客”。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科研搜索(百度):医学科研





发表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科研资讯 更多>>
  • 肿瘤电场治疗Optune Lua获批治疗..
  • 成本更低的实体瘤抗癌新星:CAR-..
  • 文献速递-子宫内膜癌中的卵黄囊..
  • Nature|MSCs首次用于人体跟腱病..
  • 推荐阅读 更多>>
  • 执业药师,越来越抢手了..
  • 天津中医药大学一附院原党委书记..
  • 解放军总医院营养专家:有8种抗..
  • 美国政策专家警告:新的减肥药可..
    • 相关阅读
    • 热门专题
    • 推荐期刊
    • 学院课程
    • 医药卫生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发行周期:暂无数据
      出版地区:其他
      影响因子:暂无数据
    • 中华肿瘤
      期刊级别:北大核心期刊
      发行周期:月刊
      出版地区:北京
      影响因子:1.90
    • 中华医学
      期刊级别:CSCD核心期刊
      发行周期:周刊
      出版地区:北京
      影响因子: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