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 充值

重磅!张文宏首次发表对长新冠研究:揭示国人长新冠背后的秘密

免疫基础

2023-07-12   来源 : VIP说

1125 0

在经历新冠疫情后,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经历:虽然已经“阳康”了,身体却依然感觉不对劲,无端疲惫、持续咳嗽,甚至味觉和嗅觉丧失。这些症状可能就是世界卫生组织所指的长新冠症状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有关长新冠的数据大部分来自欧美,但由于种族差异等因素,这些研究的结果不一定适用于中国人。国人会有哪些“长新冠”症状?以及哪些人容易患“长新冠”症状?这些问题都急需解答。

近期,张文宏团队首次在Emerging Microbes & Infections杂志上以“A one-year follow-up study of systematic impact of long COVID symptoms among patients post SARS-CoV-2 omicron variants infection in Shanghai, China”为题发表了关于长新冠的最新研究。

在这项研究中,张文宏团队首次追踪了超过20,000名感染新冠的患者,涵盖了从2022年3月至6月上海Omicron BA.2疫情爆发期间的首次感染者。此外,研究还纳入979名无新冠感染的健康人群作为对照。

国人长新冠最常见的症状

在参加为期6个月电话随访的 21,799 名 COVID-19 患者中,共有1939 名患者(8.89%)自我报告有长新冠症状。最常见的症状是疲劳736/21,799,3.38%),其次是睡眠困难(480/21,799,2.20%)、脱发(437/21,797,2.06%)、咳嗽(437/21,797,1.74%)和喉咙痛 (268/21,797, 1.27%)。

报告症状的新冠患者比例与健康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9.24% vs 8.68%,P = 0.562),新冠患者更有可能报告咳嗽、嗅觉障碍和味觉障碍而健康对照更有可能报告睡眠困难、头痛、皮疹和食欲不振。

长新冠影响生活质量和精神状态

该研究为了评估长新冠是否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精神状态,纳入450例长新冠患者和75例非长新冠患者,门诊随访6个月。研究发现,长新冠患者更有可能疼痛/不适(45.11% vs 2.67%,P < 0.001)和焦虑/抑郁(53.33% vs 10.67%,P < 0.001);

在精神疾病问卷调查中,与非长新冠患者相比,长新冠患者更容易焦虑(40.67% vs 8.00%,P < 0.001)、抑郁(46.00% vs 6.67%,P < 0.001)和创伤后应激障碍(19.33% vs 1.33%,P < 0.001)。此外,长新冠者报告的生活质量低于健康对照组,精神状态异常的比例高于健康人群

Omicron感染是否损害患者的器官功能

6个月门诊随访的患者接受了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其中,450例长新冠患者中有406例随访了胸部CT,75例非长新冠患者中有65例随访了胸部CT,研究发现长新冠患者中有170例(170/406,41.87% CT)表现正常,非长新冠患者中有47例(29/65,44.62%)CT表现正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非长新冠患者相比,长新冠患者仅eGFR异常比例有统计学差异,长新冠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相比,仅血红蛋白异常比例有统计学差异。

新冠感染后6个月和12个月,长新冠患者的症状差异

该项研究还比较了随访6个月和随访12个月的长新冠患者症状差异。排除拒绝参加的患者以及6个月至12个月随访期间再次感染的患者,共有856名患者参加了12个月的随访。

在12个月的电话随访中,587名(68.5%,587/856)患者的长新冠症状消失。疲劳、睡眠困难、脱发、咳嗽、喉咙痛、胸闷/胸痛、呼吸困难、嗅觉障碍、味觉障碍、头痛、心悸、皮疹、头晕、肌肉痛和关节痛等症状明显减少。

长新冠的易患人群

研究发现,年龄≥ 60 岁的人比 40 岁以下的人长新冠的可能性更小女性、既往病史和急性感染期间的重症感染是长新冠危险因素。随访12个月时,40 - 59岁患者出现持续长新冠症状的风险高于40岁以下患者。

总的来说,张文宏团队的这项研究为我们揭示了中国人群中长新冠的最新情况与数据分析。女性、青壮年(年龄<40岁)、≥2种合并症以及急性期严重感染是长新冠的危险因素。长新冠主要表现为主观症状以及对生活质量和精神状态的部分影响。大约 70% 的长新冠症状会在 1 年后消失。BA.2 Omicron 感染后,长新冠患者中没有发现明显的器官功能损害。


参考文献:

Cai J, Lin K, Zhang H, et al. A one-year follow-up study of systematic impact of long COVID symptoms among patients post SARS-CoV-2 omicron variants infection in Shanghai, China. Emerg Microbes Infect. 2023;12(2):2220578. doi:10.1080/22221751.2023.2220578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医微客”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医微客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微客”。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发表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科研资讯 更多>>
  • 肿瘤电场治疗Optune Lua获批治疗..
  • 成本更低的实体瘤抗癌新星:CAR-..
  • 文献速递-子宫内膜癌中的卵黄囊..
  • Nature|MSCs首次用于人体跟腱病..
  • 推荐阅读 更多>>
  • 中国上市biotech总部地址及高管..
  • 有些biotech已经没有机会了..
  • 华东医药靶向叶酸受体ADC进入优..
  • 《找医生结婚的十种方法》..
  • PD-1专题

    我们提供最新鲜最全面的肿瘤资讯、医疗政策
    • 相关阅读
    • 热门专题
    • 推荐期刊
    • 学院课程
    • 医药卫生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发行周期:暂无数据
      出版地区:其他
      影响因子:暂无数据
    • 中华肿瘤
      期刊级别:北大核心期刊
      发行周期:月刊
      出版地区:北京
      影响因子:1.90
    • 中华医学
      期刊级别:CSCD核心期刊
      发行周期:周刊
      出版地区:北京
      影响因子: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