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 充值

首页-> 学术资讯 -> 热点资讯

窦贤康:今年将探索长周期、稳定资助青年科研人员,最高可获15年稳定支持!

热点资讯

2023-07-19      

1883 0

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窦贤康接受《瞭望》新闻周刊专访时提到:将通过长周期、稳定支持青年科研人员,严格评审流程、整治评审专家被‘打招呼’等工作不断深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改革,充分发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科技事业发展中的基础性、引领性作用。

在谈到如何支持青年科研人才的问题时,窦贤康主任认为下一步基金委会将增量资源主要用于支持青年科研人才,更前瞻地支持一些年轻人从事基础研究,对一些特别优秀的青年科学家,给予长周期支持。

而在谈到“杰青”项目的改革方向时,窦贤康主任特别提到:针对“杰青”,正在构思一项改革举措,就是在“杰青”基金项目结题后,择优遴选一部分极富创新能力和潜力的优秀人才给予第二个5年周期的滚动支持,资助结束后再选拔出其中最具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给予第三个5年周期的支持,通过选拔的“杰青”最高可获得15年的稳定支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面临新形势新要求

《瞭望》:当前科研形势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提出了哪些新的需求?
窦贤康:我国科研形势正在发生新的变化,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提出了新的需求。
第一,青年科研人员数量的大幅增长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需求量增加。近两年优秀青年科研人员数量增加很快。一是2010年以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一批海外留学归来的人才进入高校,充实了科研人才队伍,促进了博士生培养数量增长;二是近年来中国科技快速发展以及国际形势变化,增强了海外留学博士生回国发展趋势。
第二,科研范式变革带来机遇与挑战。人工智能+大数据推动了科研范式变革,基础研究呈现新的发展态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方式需要及时调整,紧跟新兴科研方向,及时开辟新项目支持此类研究。
当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已经通过一些专项资金对这些新兴领域专项跟进。下一步基金委将着力促进管理队伍专业化,聚集科研一线优秀科学家参与基金委的管理工作;强化管理人员深入实验室掌握科研一线变化;积极参加学术会议,掌握学术前沿动态。
《瞭望》:怎样强化基础研究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
窦贤康:科学研究走在技术革新的前面,各种技术的突破往往源于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因此要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导向、“卡脖子”问题,前瞻性布局科学研究,催动技术进步,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在系统性布局上,协调高校院所、企业合理布局基础研究项目、人才等要素,推动基础研究健康发展。
第一,在基础研究方面,鼓励自由探索、突出原创,经营好基础研究基本盘。升级原创探索计划,完善对非共识、变革性创新研究的支持。加强科学仪器设备体系化研制,为科学研究提供更多利器、重器。
第二,在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夯实承担国家重大任务制度基础。发挥强大专家咨询系统优势,瞄准未来科技前沿,提升重大科学问题凝练质量,部署前瞻性攻关任务。发挥支持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研究传统优势,推动构建交叉学科协作攻关平台,瞄准应用场景驱动的重大科技问题,组织多方力量协同解决关键核心技术。
第三,人才资助方面,在持续优化现有人才资助体系基础上,探索开展对青年科技人才的早期资助,对领军科技人才的高强度延续资助,助力优秀人才潜心研究快速成长,培养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加大国际科研人才支持、引进力度,加快推进设立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基金,有序稳妥开展国际科研资助部筹建工作。

增量资源主要用于
支持青年科研人才

《瞭望》:自然科学基金是如何处理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支持关系的?
窦贤康:根据《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精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属于中央财政竞争性科研经费。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支持是辩证统一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坚持竞争择优原则,并在竞争择优中实现对我国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的稳定支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大部分项目开放给科技界竞争获得,目的就是给更多的科研工作者搭建一个公平竞争的舞台。这是由基础研究的特性决定的,基础研究的突破点很难预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通过量广面大的资助方式,以实现对自然科学领域的全覆盖,并且通过科研成果产出发现比较有潜力的人才,后续再对其进行更高强度稳定支持。
作为国家资助基础研究的主渠道,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已成为众多自然科学领域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获取资助的最稳定来源。具体来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自由探索类项目经费占比保持在60%左右,稳定支持广大科研人员开展前沿探索。
对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基础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过重大研究计划等项目稳定支持优势科研力量开展攻关。在基金的长期资助下,我国科研人员在高铁、石墨烯纤维、燃煤机组超低排放、国产盾构机、免疫治疗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瞭望》:在支持青年人才成长方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有哪些举措?
窦贤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始终把青年人才的培养摆在突出位置。
一是构建系统化的培养平台。经过多年发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已形成种类众多、功能丰富的资助体系。共有18种项目类型,形成了包括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在内的覆盖科研人员职业生涯全周期的资助链条。这些项目相互衔接、依次递进,助力优秀青年科研人员成长。
二是加大针对青年人才的项目部署力度。近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统筹资源配置,持续加大针对青年人才的项目部署力度。2022年与2018年相比,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规模分别增加4591项、230项、216项,增幅分别达到26%、58%、109%。
三是为青年人才成长提供良好环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持续推进项目经费管理改革,着力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目前在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中实行包干制,取消预算编制,不再区分直接和间接费用,允许科研人员在规定范围内自主决定使用,赋予其更大的经费使用自主权。目前已惠及科研人员4.6万余名,涉及经费207亿元。
下一步,我们将增量资源主要用于支持青年科研人才,更前瞻地支持一些年轻人从事基础研究,对一些特别优秀的青年科学家,给予长周期支持。进一步强化青年人才培养平台建设,将资助端口前移,设立对优秀本科生、博士生的资助项目。只要有好的科研想法、能够进行独立科研就可以申请。及早选拔富有创新潜力的优秀人才,为打造高水平创新人才队伍奠定坚实基础。
《瞭望》:“杰青”基金项目下一步的改革方向是什么?如何激发高水平科研人员持续创新动力?
窦贤康:对于获得“杰青”基金项目的科研人员来说,在项目结题后一方面可以申请创新研究群体、基础科学中心等人才项目,沿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人才资助链条继续发展;另一方面可以申请重大项目、重大研究计划等,面向科学前沿和支撑国家需求的科学问题开展深入研究,推动产出创新成果。
党中央提出要完善基础研究人才差异化评价和长周期支持机制。针对“杰青”,我们正在构思一项改革举措,就是在“杰青”基金项目结题后,择优遴选一部分极富创新能力和潜力的优秀人才给予第二个5年周期的滚动支持,资助结束后再选拔出其中最具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给予第三个5年周期的支持,通过选拔的“杰青”最高可获得15年的稳定支持。

鼓励原创探索项目

《瞭望》:如何做好对原创探索项目的支持?
窦贤康:加强基础研究,必须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的发展方针,把世界科技前沿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结合起来。
我们经过研究认为,原创探索项目有两个特点:一是非共识,越是原创性科研就越容易出现非共识;二是失败率很高。据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已初步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有利于支持原创思想的创新管理机制。例如我们深入推进原创探索计划项目,以支持那些按照常规遴选机制难以获得资助的具有非共识、颠覆性、高风险等特征的原创项目。同时,持续完善和创新评审管理机制,做好资助项目跟踪管理和结题评估,鼓励探索、宽容失败,对后续有望获得突破性原创成果的项目进行延续资助。
目前通过原创探索计划项目遴选机制脱颖而出的成果不断出现。2021年资助的有机微晶光腔中光自旋霍尔效应项目曾4次以其他项目类型提出申请,多数评审专家虽然认可其原创性和科学性,但对其可行性持怀疑态度,因此在常规评审机制下难以进入会议评审这一关键环节。在原创探索计划项目评审中,相关科学部充分发挥项目主任的专业研判能力,推荐这一非共识项目进入会议评审,获得多数会议评审专家认可,最终获得资助。目前该项目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通讯》《美国化学学会志》等国际期刊。
原创探索计划项目已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其他类型项目的有益补充。三年来,部分获资助原创项目已初步取得原创成果并公开发表,其中8篇发表在国际顶尖期刊。

催化“青椒”挑大梁、当主角

“我们团队揭榜了探索数据与智能驱动的前沿科学研究范式项目,只写了两页纸的申请书,是我们有史以来最简洁的一个申请。”
自然科学基金委构建起了青年、优青、杰青、群体、中心等人才项目资助链条,实现对基础研究人员整个科研生涯的全覆盖。2018~2022年,科学基金共资助2138个依托单位各类项目23.67万项,发挥了杰出人才“孵化器”的作用。

青托工程自2015年实施以来,形成由1600余名院士和知名专家组成的导师队伍,累计托举培养2800余名优秀青年人才。从前七届青托人才的后续成长来看,先后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长江学者等国家级人才计划人数超过500人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扈永顺 张文静

十年前,当青年科学家江俊萌生要搭建一个集纳化学论文的数据库时,并没想到十年后,他的这一研究方向有望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推动化学领域科研范式变革。他带领团队开发出了全球首个集文献阅读、设计实验、自主优化、覆盖化学品开发全流程的机器化学家“小来”,基于理实交融的智能模型,能从百万的可能化学组合中找到全局最优解。江俊也从一名“青椒”成长为中国科学院精准智能化学重点实验室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
“青椒”——是高校院所青年教师、科研人员形容自己的名字。一方面,他们是充满活力且最具创造力的群体;另一方面,“青椒”培养周期长、投入高,短期内难见成效。
近年来,党中央多次强调要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当主角,为青年科学家提供更多机会、更大舞台。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协、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等加大了对职业早期青年科技人才的接续培养。中国科协推出了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下称“青托工程”),自然科学基金委设立了青年科学基金等项目,科技部推出了“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项目。中国科学院“基础研究十条”提出加快建设面向2030、以青年科学家为主体的高水平基础研究人才队伍;2022年,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中科院、自然科学基金委5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的通知》,通过挑大梁、增机会、减考核、保时间、强身心五项行动内容助力青年科研人员挑大梁、当主角。

“根据科技部‘十四五’首批启动重点专项2021年指南,约230个青年科学家团队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2年自然科学基金委共资助青年基金项目22262项,较上年增加1190项,增幅5.65%。一大批青年科研工作者积极有为,为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探索科学前沿作出突出贡献。”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创新人才所副所长石磊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孵化重在长期稳定


近日,记者在中科大机器化学家实验室见到了机器化学家“小来”创制芬顿催化剂的一幕。
芬顿催化剂具有去除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高能力,常用于处理工业废水。江俊团队开发了一款化学领域的聊天机器人程序Chem-GPT。当科研人员在Chem-GPT中输入问题“什么类型的非贵金属元素常用于芬顿催化剂?”Chem-GPT会根据团队自主开发的文献机器阅读系统给出答案。这一文献机器阅读系统通过迅速阅读数千篇芬顿催化剂相关文献,基于统计数据分析来帮助选择最佳的元素组合。接下来,机器化学家“小来”通过自主使用实验室内液体进样站、磁力搅拌站、离心工作站等,完成化学实验全流程。
“我们从事的是以前没有先例可以参考仿照的探索性研究,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出成果,甚至不知道这个方向是不是一定能出成果。没有稳定支持青年科技人才的政策,可能就会迫于职业压力、毕业压力、课题经费压力,选择做一些短平快的科研。”江俊说。
江俊所在的中科大一直给予他稳定支持。2012~2022年这10年,江俊除了每年年底例行交一个工作总结表,没有其他考核压力;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给予江俊人才助推计划资助,该计划鼓励年轻人自由探索,一次性给予100万元经费,项目没有期限限制。
“2020年我还获得了自然科学基金委两个项目的稳定支持:一个是杰出青年基金项目,主攻化学智能模型。一个是重点项目,主攻谱学智能。这两个分别是机器化学家的化学大脑和观测眼睛。”江俊说。同一年内获得两项支持的情况很罕见。为了加速推动研究,自然科学基金委开了先例。
当前,自然科学基金已成为众多自然科学领域从事基础研究科研人员获取资助的最稳定来源。自然科学基金委构建起了青年、优青、杰青、群体、中心等人才项目资助链条,实现对基础研究人员整个科研生涯的全覆盖。2018~2022年,科学基金共资助2138个依托单位各类项目23.67万项,涉及在职科研人员55.27万人次、博士后4.17万人次,研究生70.69万人次,充分发挥了杰出人才“孵化器”的作用。
此外,江俊还获得了“稳定支持基础研究领域青年团队计划”的支持。自2021年开始,中科院、财政部联合开展上述计划试点工作,瞄准国家最紧迫的科技需求,以解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和科学前沿的重大问题为主要目标,不断凝练形成科学问题清单。2021~2022两个年度共发布103个重大科学问题榜单,组织中科院精干青年团队揭榜挂帅,部分问题采取了赛马制。“我们团队揭榜了探索数据与智能驱动的前沿科学研究范式项目,只写了两页纸的申请书,是我们有史以来最简洁的一个申请。”江俊说。
经过严格遴选,两个年度内共有包括江俊团队在内的80个青年团队入选该计划,负责人平均年龄41岁,全体团队成员平均年龄37岁。获资助团队已产出了多项代表性原创成果,有的已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上。当前第三批重大科学问题“榜单”正在征集中。

大胆使用青年科技人才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若干措施》等诸多政策支持“青椒”挑大梁、当主角,鼓励用人单位大胆使用青年人才。一些科研院所积极推动科研项目负责人及科研骨干队伍年轻化,推动重要科研岗位更多由青年科技人才担任,越来越多“青椒”加速长成。
十多年前,“青椒”周峰获得了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下称兰州化物所)的大胆使用、鼎力支持。2008年周峰留学回国后进入兰州化物所工作,研究所和导师从实验条件、人员配置和经费方面给予了他很大帮助。周峰成功研发多种具有防腐减阻、减阻防污功能的仿生涂层材料,研制了系列润滑添加剂和生物润滑材料。因科研工作出色,2011年时,35岁的周峰就获得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支持,并开始担任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比较宽松、高度信任和全力支持的学术环境,对年轻人来说是极具诱惑力的。我们需要给年轻人创平台,压担子,信任年轻人,把重要的工作交给年轻人,让他们去经受锻炼,培养他们勇挑重担的勇气、信心和魄力。”如今,周峰已身兼兰州化物所所长和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职务,他也积极推动所内“青椒”在重大科技任务攻关中挑大梁、当主角,鼓励青年科技人才跨学科、跨领域组建团队承担颠覆性技术创新任务。例如组建了“高端装备润滑材料任务攻关组”等6个任务攻关组群,提升合力攻关能力,争取并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苛刻环境用润滑密封材料与技术”“聚合物自润滑复合结构跨尺度增材制造”、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等重大科技任务,有效提升了“青椒”的科研能力。
记者采访了解到,兰州化物所正在部署的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中45岁以下项目负责人占比达75%,40岁以下课题负责人占比达78%,超过中科院战略性先导专项新立项项目明确项目负责人中45岁以下青年科研人员比例不低于50%的规定。

从全国来看,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为例,这一计划整合了973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等,目前,参研人员中45岁以下的占比超过80%。


资助端口前移


“博士阶段以及独立科研生涯起步后十年左右,是最有机会出成果的阶段,也是最需要得到支持的阶段。”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副主席袁亚湘认为,要抓住这个关键阶段,尽早发现潜在的优秀人才,对他们进行稳定的资助和培养,帮助“青椒”集中精力、全身心投入科研工作。
1984年出生的黄佳琦,现在已经是北京理工大学“人才特区”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长聘教授。但在职业初期,黄佳琦也像广大初出茅庐的“青椒”一样有过艰难时刻。读博士时,黄佳琦研究碳纳米材料,博士阶段的最后一年,他萌生将研究成果向应用推进一步的念头,转行做起了锂硫电池能源化学基础研究。但挑战接踵而至,由于是全新的电池体系,从设计实验方法、测试方案再到分析数据,一切需从零起步。
“2014年我们团队提出了选择性隔膜的理念,试图通过原理性的创新大幅提升锂硫电池的库伦效率,这一想法当时未能在项目资助和研究成果发表方面获得认可。”黄佳琦说,艰难时刻他经中国化工学会推荐,入选中国科协首届青托工程。青托工程不设定具体选题、不做硬性考核、支持独立发展的特点,给了黄佳琦自由探索空间。
青托工程是中国科协打造国家创新人才后备队的人才服务项目。2015年开始,中国科协每年评选确定一批全国学会作为项目实施单位,并依托项目实施单位公开选拔一批32岁以下(女性或医学领域可适当放宽1~2岁)的青年科技工作者,给予连续3年稳定经费资助、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配备专业托举导师、提供国内外高层次交流平台等方式对被托举人进行有效培养。
在青托工程资金、个性化培养方案以及托举导师支持下,黄佳琦完善研究,将成果发表在业界顶级刊物上,被引用超600次,成为该领域内的重要文献。青托工程也加速了他入职北京理工大学以后的科研突破,自由经费助力他完成了早期的实验室建设,托举导师和高层次交流平台帮助他拓展视野锚定研究方向。
青托工程探索出的“小同行遴选、大平台托举、精准化培养、多样化发展”青年科技人才培养新模式,得到了广大“青椒”的青睐。自2015年实施以来,形成由1600余名院士和知名专家组成的导师队伍,累计托举培养2800余名优秀青年人才。从前七届青托人才的后续成长来看,先后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长江学者等国家级人才计划人数超过500人,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4700余项,荣获全国创新争先奖、中国青年科技奖、科学探索奖、青橙奖等各类科技奖项2600余项。黄佳琦也荣获了2022年第十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奖特别奖,连续多年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越来越多像黄佳琦一样的“青椒”正脱颖而出。
对职业早期青年科技人才的接续培养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建设的重要方面。自然科学基金委已将青年人才资助工作端口前移提上议事日程。
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窦贤康表示,科学基金未来将把青年人才培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前移人才资助端口,采取更直接、更有力的资助模式,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的观念,采取及早选苗、重点扶持、跟踪培养等举措,尽早选拔优秀青年人才,增强科学素养,激励创新研究,为构建高质量基础研究人才队伍提供源头活水。
(《瞭望》2023年第29期 )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扈永顺


医微客一站式科研服务平台,致力于服务医院和企业,协助医生解决科研上的痛点,提升临床科研水平,为企业提供医学写作、医学编辑、科研培训和学术传播等策略支持。



科研资讯(站内):

百度浏览   来源 : 基金委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医微客”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医微客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微客”。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科研搜索(百度):医学科研





发表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科研资讯 更多>>
  • 肿瘤电场治疗Optune Lua获批治疗..
  • 成本更低的实体瘤抗癌新星:CAR-..
  • 文献速递-子宫内膜癌中的卵黄囊..
  • Nature|MSCs首次用于人体跟腱病..
  • 推荐阅读 更多>>
  • 专家发现ChatGPT写的预印本论文..
  • 细胞增殖检测之「克隆形成实验」..
  • 干货分享 | 慢性胰腺炎动物模型..
  • 突发!全球最高引科学家涉嫌学术..
    • 相关阅读
    • 热门专题
    • 推荐期刊
    • 学院课程
    • 医药卫生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发行周期:暂无数据
      出版地区:其他
      影响因子:暂无数据
    • 中华肿瘤
      期刊级别:北大核心期刊
      发行周期:月刊
      出版地区:北京
      影响因子:1.90
    • 中华医学
      期刊级别:CSCD核心期刊
      发行周期:周刊
      出版地区:北京
      影响因子: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