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01-01
最新研究显示,患有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快速进展和全身炎症及存在多个心血管危险因素相关。回归分析中,红细胞沉降率(ESR)≥55 mm/h,代表有显著炎症,与IMT进展相关(OR 1.93,95%CI:1.18~3.15,P=0.008)。
研究在线发表于Annals of the Rheumatic Diseases,作者是Inmaculada del Rincon博士(Texas大学医学院)等。
既往横断面研究显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IMT和炎症存在关系,并提示有潜在的药物治疗效果。研究者入选487例患者,获得了基线和3年后的高分辨率颈动脉超声结果。超过2/3的患者为女性,平均年龄57岁,病程12年。基线平均IMT为0.571 mm,3年随访时增加至0.621 mm。增加幅度为0.050 mm(95%CI:0.045~0.055,P≤0.001),每年0.018 mm(95%CI:0.016~0.020)。87%的患者IMT进展。
然而,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吸烟和肥胖等危险因素均与IMT进展无关。根据IMT进展速度将患者进行四分位分组,处于最高四分位的患者每年增加0.4280 mm(95%CI:0.3880~0.4690),最低四分位的每年增加-0.0110 mm(95%CI:-0.0213~ -0.0009)。最高四分位的患者高ESR比例较高,平均为41.1 mm/h,最低四分位的为34.2 mm/h,高血压(65% vs. 55%)和≥4个心血管危险因素(17.3% vs. 10.3%)比例也较高。
最高四分位的患者无心血管危险因素比例也较高(2.4% vs. 9%)。研究者还发现心血管危险因素和ESR之间存在联系,心血管危险因素越多,联系越密切。
作者表示,“这一相互作用提示心血管危险因素可影响ESR和IMT进展之间的关系:在有4个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患者中,ESR和IMT进展关系最密切。在无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患者中联系最弱。”他们还发现甲氨蝶呤和抗肿瘤坏死药物可使ESR与IMT进展的相互作用消失。需要随机试验确认药物对IMT进展的效果。
(来源:Ann Rheum Dis. 2014)
百度浏览 来源 : 国际循环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医微客”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医微客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微客”。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发表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