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01-01
问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常规支架术和使用糖蛋白(GP)IIb/IIIa抑制剂时血管径路选择和术后并发症之间有什么联系?
方法:本研究数据来源于2000年4月至2006年9月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健康网登记的13 499例PCI患者的前瞻性研究。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选择桡动脉径路的可能性。利用倾向评分方法, 对3198例股动脉径路患者随机与临床、血管造影及操作特点均匹配的3198例桡动脉径路患者进行比较。使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来确定穿刺部位相关并发症的独立预测因素。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包括死亡、心肌梗死、突发血管闭塞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
结果:使用桡动脉径路的患者并发症较少(1.5% vs. 0.6%,P<0.001)并且住院时间较短。多元分析表明,桡动脉径路是低危险性的独立预测因素(优势比[OR] 0.39;95%可信区间[CI] 0.2~0.7),然而直接PCI(OR 4.36;95%CI 1.4~13)、近期心肌梗死(OR 2.0;95%CI 1.2~3.4)、年龄(每10年增加:OR 1.37;95%CI 1.1~1.7)和女性(OR 2.78;95%CI 1.7~4.6)是穿刺部位并发症高危险性的独立预测因素。
结论:PCI的桡动脉径路是安全的,同时可以降低院内穿刺部位的并发症和减少住院时间。
观点:这项大型研究表明,进行PCI常规支架治疗及常规GP IIb/IIIa抑制剂治疗的患者中,桡动脉径路可以降低穿刺部位并发症的发生率。在常规使用GP IIb/IIIa抑制剂的时代,桡动脉径路是减少穿刺部位并发症的独立预测因素。桡动脉径路也要有一个学习的过程,目前的研究没有计算桡动脉径路失败而改为股动脉径路的发生率。除了这个局限性外,越来越多的数据表明桡动脉径路是部分患者减少血管造影和PCI血管并发症的有效手段。
百度浏览 来源 : 国际循环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医微客”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医微客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微客”。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发表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