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01-01
转移性CRC(mCRC)通常缺少治愈性治疗,已有6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获FDA批准治疗多种肿瘤,包括DNA错配修复缺陷(dMMR)/高度微卫星不稳定(MSI-H)mCRC。然而微卫星稳定(MSS)mCRC对免疫检查点阻滞单药治疗耐药,如何使这部分患者获益是研究热点。美国Lee教授在Clin Colorectal Cancer杂志发文,着重于DNA错配修复正常(pMMR)和/非MSI-H mCRC免疫检查点阻滞治疗的最新进展。
dMMR/MSI-H mCRC的免疫检查点阻滞治疗
DNA错配修复(MMR)系统主要是保证DNA复制的保真度,约15% CRCs为dMMR/MSI-H,其中75%-80%为MLH1启动子获得性甲基化致MLH1蛋白表达沉默所致,2%-3%为MMR胚系突变所致。dMMR CRC细胞携带高水平体突变,具有高免疫原性,组织特征是大量CD8+T细胞浸润,高表达PD-L1等免疫检查点信号途径,采用抗PD-1/PD-L1抗体阻滞治疗在MSI-H或dMMR mCRC可产生明显抗肿瘤活性
帕博利珠单抗和纳武利尤单抗是2种抗PD-1抗体,已获FDA批准用于治疗氟脲嘧啶、奥沙利铂和伊立替康进展后MSI-H或dMMR mCRC,然而更多mCRC为pMMR/非MSI-H,对免疫检查点阻滞的单药治疗无反应。
pMMR/非MSI-H CRC PD-1抑制剂单药原发耐药机制
免疫检查点阻滞治疗能增加抗原特异性CD8+T细胞的抗肿瘤活性,与dMMR/MSI-H mCRC获得持续治疗反应明显相关。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单药对pMMR/非MSI-H mCRC无效,可能机制包括pMMR/非MSI-H mCRC细胞突变负荷低,免疫原性相对较低,CD8+T细胞识别困难;CRC细胞抗原递呈缺陷;过度表达内源性免疫抑制途径等。多种机制导致CD8+效应性T细胞活性相对较低,因此理论上可通过PD-1阻滞联合其它治疗手段增加免疫原性或调节免疫抑制性肿瘤微环境(TME),克服耐药。
CD8+T细胞可识别肿瘤特异性抗原表达减少
pMMR/非MSI-H CRC细胞突变负荷较低,缺少CD8+T细胞可识别的肿瘤特异性新抗原,增加特异性抗原表达策略包括表观遗传学调整,通过化疗、放疗或溶瘤病毒诱导癌细胞免疫原性细胞死亡(ICD)增加免疫识别。
抗原递呈机制缺陷
抗原递呈表达缺失或突变导致CD8+T细胞监视功能受损,HLA杂合性缺失可能是PD-1阻滞治疗疗效不佳的原因之一。
内源性免疫抑制途径
MAPK途径活化能抑制肿瘤HLA表达,减少肿瘤内T细胞浸润,RAS或BRAF突变增加CRC的PD-L1表达,PTEN缺失能减少肿瘤内T细胞浸润并增加免疫抑制性细胞因子表达,APC缺失上调DKK2抑制CD8+T细胞功能,WNT/β-catenin活化减少肿瘤内T细胞浸润。上述途径改变在CRC中很常见,均参与内源性免疫抑制状态形成。
免疫检查点信号
除PD-1和CTLA-4外,亦有其它免疫检查点活化导致T细胞失活,包括TIGIT、TIM-3和 LAG-3,靶向上述位点的单药或与PD-1阻滞联合的研究正在进行中,但治疗相关免疫毒性必需关注。靶向共刺激分子途径也能增加抗肿瘤作用,现亦有单药或与PD-1阻滞联合的研究正在进行中。
CD8+T细胞胞内代谢
CD8+效应T细胞需要大量有氧糖酵解产生干扰素诱导肿瘤细胞溶解,因此通过调整CD8+T细胞胞内代谢可潜在增强细胞功能。二甲双胍有潜在增加PD-1阻滞诱导的T细胞活性功能。
免疫抑制细胞
Treg细胞、髓系衍生抑制细胞、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对肿瘤性免疫抑制至关重要,抑制克隆刺激因子1受体(CSF1R)途径能调整TME,克服免疫逃逸,FPA-008研究采用CSF1R抗体联合纳武利尤单抗显示了很好的治疗前景。
免疫调节因子
IL-12信号对CD8+T细胞功能和分化很重要,有研究采用IL-12联合PD-1阻滞可产生协同抗肿瘤作用;TGF-β抑制CD8+T细胞分化,部分预后差的CRC高表达与TGF-β相关信号途径,TGF-β抗体联合PD-L1抗体治疗可增加肿瘤内CD8+T细胞浸润。
免疫抑制代谢
色氨酸去除后抑制T细胞功能,CRC中过度表达IDO1,可致色氨酸去除,导致免疫耐受。TME中腺甙浓度增高,有启动免疫抑制信号的作用,阻滞该途径有抗肿瘤作用。
联合免疫检查点阻滞治疗pMMR/非MSI-H mCRC
已有PD-1阻滞联合抗CTLA-4治疗免疫敏感肿瘤的成功结果,双重免疫检查点抑制治疗与单药相比,疗效增加,但也会产生更严重的免疫相关副作用(AEs)。CheckMate-142研究中,部分pMMR/非MSI-H mCRC先采用纳武利尤单抗1mg/kg+伊匹单抗3mg/kg治疗,再纳武利尤单抗单药维持,1例部分反应(PR),严重AEs发生率很高,不适合进一步研究。
另有CCTG CO.26研究采用durvalumab+tremelimumab(CTLA-4抗体)治疗mCRC,研究正在进行中。
PD-1阻滞联合MEK抑制
MEK在MAPK途径中很重要,抑制MEK可诱导凋亡、上调HLA表达、下调免疫抑制因子。一项I期研究正在评估阿特朱单抗(PD-L1抗体)+考比替尼(MEK抑制剂)治疗难治性mCRC,总体耐受良好,MSS mCRC中位PFS为2.5个月,OS为13.0个月,优于瑞戈非尼和TAS-102,MAPK途径活性增加者的PFS和OS更长,分别为7.3和18个月。COTEZO IMblaze370研究采用阿特朱单抗+考比替尼、阿特朱单抗、瑞戈非尼治疗mCRC,拟证实上述结果,但初步结果显示,阿特朱单抗+考比替尼并不能改善OS。
Selumetinib是另一种MEK抑制剂,SELECT-4研究中与durvalumab(PD-L1抗体)联合治疗pMMR/非MSI-H mCRC,研究正在进行中。
PD-1阻滞联合化疗
细胞毒化疗也可诱导免疫原性细胞死亡(ICD),增强抗肿瘤免疫。奥沙利铂能诱导ICD,5-FU可去除髓系衍生抑制细胞,从而增加PD-1阻滞的抗肿瘤作用,VEGF途径抑制联合PD-1阻滞也可产生协同抗肿瘤作用。
GP28328研究采用阿特朱单抗+贝伐珠单抗+mFOLFOX6一线治疗mCRC,67%患者出现3级AEs,ORR为52%,mPFS为14.1个月,超过FOLFOX/贝伐珠单抗的9.4个月,提示细胞毒化疗与PD-1阻滞联合治疗安全有效。进一步分析发现肿瘤内CD8+T细胞浸润和PD-L1表达增加,细胞毒T细胞功能性基因表达增强,表明含奥沙利铂化疗能诱导ICD,增强CD8+T细胞浸润,使免疫冷肿瘤转化为热肿瘤。而且研究还显示,肿瘤内CD8+T细胞浸润增多者的治疗反应持续、疾病控制延长。
KEYNOTE-651研究采用帕博利珠单抗+binimetinib(口服MEK抑制剂)或帕博利珠单抗+化疗±binimetinib一线/二线治疗pMMR/非MSI-H mCRC,拟明确协同治疗对疗效的改善,研究正在进行中。其它正在进行的研究还包括PD-1阻滞+化疗+抗VEGF/抗EGFR治疗pMMR/非MSI-H mCRC。
PD-1阻滞联合CEA CD3 TCB
癌胚抗原(CEA)在多种人类上皮癌中过表达,>90%的mCRC过表达CEA。CEA CD3 TCB是一种新的T细胞双特异抗体,靶向肿瘤CEA和T细胞CD3,药物可同时与肿瘤细胞和T细胞结合,具有抗肿瘤活性。I期研究中该药与阿特朱单抗联合治疗CEA过表达肿瘤,耐受良好,2例MSS获PR,显示了很好的治疗前景。
PD-1阻滞联合放疗
放疗能诱导ICD,增加抗原递呈,改善放疗区域TME,而且局部放疗还可触发远处非放疗区域的转移性损害的免疫效应,发挥全身抗肿瘤作用。帕博利珠单抗+放疗治疗pMMR mCRC研究显示,耐受良好,但只有1例PR。临床前研究显示,抗PD-1/PD-L1治疗需与抗CTLA-4和放疗同时联合才能发挥协同抗肿瘤作用,这意味着双重免疫检查点阻滞联合放疗能更好的发挥抗肿瘤活性。目前至少有3项研究正在验证这一假说,包括NSABP FC-9、NCI 10021等研究。
PD-1阻滞联合表观遗传学调整
DNA表观遗传学改变会影响细胞基因表达,在肿瘤发生发展中非常重要。阿扎胞苷为DNA甲基转移酶抑制剂,与帕博利珠单抗联合治疗耐药mCRC,1例pMMR mCRC获PR,3例SD。Kim的临床前研究显示,阿扎胞苷和恩替司他(HDAC抑制剂)联合能明显改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CRC的活性,需要进一步研究。
生物标志
鉴定对免疫联合治疗可能出现治疗反应的pMMR/非MSI-H mCRC非常关键。肿瘤组织PD-L1表达是免疫敏感肿瘤较好的预测标志,但在dMMR/MSI-H mCRC中,PD-L1表达与PD-1阻滞治疗疗效并无显著关系,更不能预测pMMR/非MSI-H mCRC的PD-1阻滞单药治疗疗效。
非小细胞肺癌研究显示,肿瘤突变负荷与纳武利尤单抗+伊匹单抗的疗效相关;肿瘤内细胞毒CD8+效应T细胞是PD-1阻滞治疗反应的必要条件;免疫评分是根据肿瘤中心和肿瘤边缘的CD3+和CD8+细胞密度确定,是可手术CRC的可靠预后标志,但在mCRC中作用有限;测定肿瘤内CD8+效应T细胞功能性基因表达水平也是免疫联合治疗的潜在预测标志,有报道FOLFOX、FOLFOX/贝伐珠单抗+阿特朱单抗能增加CD8+效应T细胞功能,目前有研究正在探讨对帕博利珠单抗治疗的预测作用。
结语
帕博利珠单抗和纳武利尤单抗已批准治疗dMMR/MSI-H mCRC,但单药对pMMR/非MSI-H mCRC活性欠佳,若与其它免疫治疗药物或靶向药物联合则可能取得协同效应,比较有前景的联合包括CEA CD3 TCB、全身化疗尤其是含奥沙利铂的化疗。肿瘤内细胞毒T细胞基因表达谱是有前景的预测治疗反应标志。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30072278
百度浏览 来源 : 肿瘤资讯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医微客”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医微客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微客”。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发表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