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01-01
2018年ASCO胃肠间质瘤领域研究中国军团收获颇丰,【肿瘤资讯】有幸邀请到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张信华教授、复旦大学肿瘤医院周烨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张波教授,由北京肿瘤医院李健教授主持,四位专家针对2018年度胃肠间质瘤的最新热点进展及对临床实践的影响展开了大咖圆桌研讨会。
舒尼替尼 VS 伊马替尼?转移性胃肠间质瘤耐药减瘤术后二线治疗最佳方案如何选择?
李健教授:2018年ASCO大会报道了来自中国的多中心研究“比较伊马替尼治疗转移性胃肠间质瘤耐药接受减瘤术后继续伊马替尼治疗与换用舒尼替尼治疗疗效的回顾性多中心对照研究”,请本研究第一作者张信华教授总结一下这项研究的主要结果和临床意义。
张信华教授:这项研究是一项胃肠间质瘤领域中青年医生联合开展的全国多中心研究,主要结果显示对于晚期胃肠间质瘤一线治疗进展后,接受满意减瘤手术或完整切除手术以后,二线药物采用舒尼替尼相比伊马替尼延长了无进展生存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显著意义。当然这项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一方面部分患者随访时间有限,另一方面样本量有限,此外部分患者治疗的后续选择可能不均衡,因此两组病人的总生存差异尚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意义。这项研究设计较为简洁,回答的科学问题非常重要,填补了国内外该领域的空白,目前不论是国际指南还是国内指南或共识均无临床证据支持。因此这项研究结果报告以后,韩国、芬兰、美国等胃肠间质瘤专家都对此非常感兴趣。
周烨教授:伊马替尼在一线治疗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长期用药过程中伊马替尼治疗相当一部分病人仍会出现肿瘤进展。医生面临两个选择:直接用舒尼替尼,还是伊马替尼加量?在两项III期大型临床研究中显示,选择伊马替尼加量约1/3患者可从中获益,但目前尚没有明确哪些特征的患者可以从伊马替尼加量中获益。还有部分患者在长期用药中血药浓度下降导致肿瘤进展,未来需要在临床实践中通过血药浓度监测,筛选出因血药浓度下降而导致伊马替尼耐药的患者。绝大多数患者伊马替尼治疗出现进展是因为继发性耐药,体外实验和体内分析数据均发现,一旦出现继发性耐药后换用新的二线靶向药物舒尼替尼,能使这部分患者从两线治疗当中获益,显著延长PFS和OS。
二线治疗选择舒尼替尼 VS 伊马替尼,在已有回顾性证据基础上如何优化设计前瞻性研究得到更优临床证据?
张波教授:精准治疗在国际上应用越来越广泛,今年ASCO大会展板研究有国外专家尝试将液态活检和NGS作为常规检查手段,通过这两种检测方法可以在患者血液中检测到一些新突变。传统上将局灶进展作为一个局部病变看待,但局部进展以后患者血浆基因突变类型也会发生改变,实际上是全身性的改变。尽管手术将局灶进展病灶切除,但仍会有一些肿瘤细胞会进入到循环之中。术后究竟采用伊马替尼还是舒尼替尼,未来期待借助精准研究设计实现这个目的。在临床中发现部分局灶进展患者,即使将病灶切除,术后患者仍出现肝转移,提示我们未来应朝着精准医疗方向,尝试将液态活检和NGS引入检查,如果手术前能及时发现新基因突变,也许提示术后更倾向于应用舒尼替尼,相对国外研究进展我们在这方面做的还不够,以后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纵观全球晚期胃肠间质瘤治疗选择有限,治疗需求远未得到满足,耐药胃肠间质瘤新药研发进展如何?
张信华教授:今年对于胃肠间质瘤来讲应该是一个新药研究的小年,2018年ASCO未设置间质瘤专场,仅在肉瘤中有一个专题讨论了一些新化合物。但是未出现2017年ASCO报道的BLU-285类似的优秀药物,BLU-285主要针对外显子11突变以及D842V突变,三期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预期明年结果出来,未来有望上市给胃肠间质瘤患者带来新选择。目前也有一些I期和II期临床试验进行中的一些其它化合物,但尚无像BLU285这样让我们感觉到充满期待。我们也非常期待国内的1.1类新药能够尝试治疗胃肠间质瘤,给多线耐药的病人更多选择。
大热门免疫治疗是否能为晚期胃肠间质瘤患者带来更好的生存获益?
李健教授:免疫治疗领域中的免疫检测点抑制剂PD1/PDL1单抗,曾在动物模型上发现间质瘤可能有较好预后前景,可能和伊马替尼存在协同作用,但是非常遗憾的在后来的临床试验中并没有出现动物模型上这么好的结果数据,耐药胃肠间质瘤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伊马替尼并没有取得预计中的疗效。今天刚刚结束免疫治疗论坛上提到三个新免疫治疗药物,当常规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PD1/PDL1单抗上在胃肠间质瘤遇到困难的时候,不妨拓展思路,探索新药物是否有可能在胃肠间质瘤领域取得突破。总的来说免疫治疗在胃肠间质瘤领域来讲,尚无非常明确临床证据支持明确的获益,但是这是个非常好的方向,我们也期待结合其他方向调整研究思路,筛选出能够在免疫治疗中获益的临床人群延长患者生存。
国外耐药胃肠间质瘤患者往往接受三种或以上TKI治疗,对比国内大部分仅接受一种TKI治疗,如何看待国内外胃肠间质瘤患者接受TKI治疗的差异?
张波教授:对比国内外临床研究可以发现国外胃肠间质瘤耐药多数为接受三种以上TKI治疗失败的患者,跟国内情况形成很大反差。国内大部分患者仅接受一种TKI治疗,一线治疗失败或加量失败之后就放弃了,接受第二轮TKI病人较少,例如舒尼替尼,再往后继续接受第三轮TKI制剂患者更少,例如瑞戈非尼。
李健教授:经济状况会对患者选择治疗药物有直接影响,国外很多研究都是经过充分治疗的患者再接受新药研究,因为医保覆盖这些治疗。但是国内在临床实践上经济问题必然成为现实选择的考量要点。从指南的角度来看,希望每个患者尽可能够接受充分治疗后再参加新药临床研究。然而临床实际有些患者还没有接受充分药物治疗,就已经进入新药临床试验。好在目前我国正在推动靶向药物纳入医保报销,希望进医保之后可以让患者接受更充分治疗。
张信华教授:我很同意李健教授的观点,第一患者治疗不仅仅是我们医生的选择,同样也包括社会和家庭经济层面的考虑。第二国外患者经过多线TKI治疗,实际是很多患者参加一个临床试验后,再参加另外一个临床试验,甚至再参加另外一个临床试验,接受好几个临床试验药物治疗。国内目前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是最新药物临床试验往往都会优先考虑在美国做研发,希望以后一些国际上的和国内的新药能够优先考虑在中国做临床试验,特别对于晚期肿瘤进展以后的最佳选择是参与临床试验,让中国患者从中获益。
周烨教授:今天非常巧一家美国公司到展板前来看我们的研究数据,看到中国13家中心能够招募到大量患者,也许以前国外药物想进入中国市场,但他们不知道找谁合作,通过交流有机会了解到中国哪些医院或中心间质瘤患者病例数较多,研究者对于间质瘤理解和认识更充分。在国际的大会上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展示出来能起到桥梁作用,让国际社会充分了解中国的间质瘤的治疗的现状。
中国GIST领域专家11530壁报前合影(由左到右依次为:李健、张波、张信华、周烨教授)
专家简历
北京肿瘤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分会MDT专委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青委会副主任委员
CSCO青年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肿瘤分会青年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化疗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中国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编委
《Annals of Oncology》胃肠道肿瘤中文版编委
副主任医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中心
哈佛大学附属Dana-Farber癌中心和Brigham & Women’s Hospital访问学者
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协作专业委员会(CSCO)胃肠间质瘤专家委员会委员
国际胃癌协会(International Gastric Cancer Association )会员
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消化外科分会委员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胃外科副主任
曾于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
美国M.D. ANDERSON 肿瘤中心
韩国亚洲大学外科访问学者
CSCO胃肠间质瘤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MDT专委会青年委员会委员
参与COMVIA临床研究
主任医师,华西医院普外科主任,博士生导师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胃肠间质瘤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分会MDT专委会常委
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加速康复外科协作组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胃肠间质瘤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分会上消化道外科医师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促会神经内分泌肿瘤分会委员
四川省医师协会外科医师专委会胃肠间质瘤学组副组长
四川省医学会胃肠学组委员
百度浏览 来源 : 肿瘤资讯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医微客”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医微客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微客”。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发表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