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 充值

首页-> 学术资讯 -> 临床医学

让“罕见病”不“罕治”,才是未来应有的样子

临床医学

2020-03-01      

2294 0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


*  谨以此文献给所有罕见病患者。为保护患者隐私,本文最终决定将图片全部换成第三方素材,希望这不会影响您的阅读体验,愿您通过文字的真切,一同加入关注罕见病患者的群体之中。


基因,是生命遗传的密码。基因的随机突变性,赋予了进化的无数种可能。然而全球大概有3.5%-5.9%的人,他们的基因突变会表现为一些特殊的病征,而这些病绝大部分都没有治愈甚至是治疗的手段。这便是罕见病。

罕见病很遥远么?随着我们对疾病的解读深入到基因水平,精确到每一个位点的差异时就会发现,每个人的基因其实都各有特点。在个性化医疗的时代,个体的疾病某种意义上说都是一种“罕见病”。因而,罕见病其实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然而,在全球目前已知的7000多种罕见病中,只有一半左右能够明确病因,有药可治的罕见病更是只有6%左右。

如何改变这一现状,为罕见病患者打造一个理想的医疗模式,解决他们求医问药的困难?在2020年国际罕见病日来临之际,药明康德与患者组织、研发者、医疗专业人士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聆听不同角度的看法和建议,希望通过汇集众人的智慧,让罕见病的治疗有一天也能变得“普通”起来。


20年确诊,罕见病的诊断究竟有多难?




诊断难——这是许多专家提到罕见病治疗时想到的第一个问题。

北京病痛挑战公益基金会秘书长王奕鸥表示,许多患者的诊断之路曲折而坎坷。甚至有的罕见病患者最终确诊的时间超过20年,平均下来也要超过5年。

 “几年前,我们在协和医院遇到一位50多岁的阿姨。她从20多年前就开始胃疼,一开始医生让她吃了很多胃药但并不见效,反而疼得越来越厉害,到最后肚子也鼓了出来,直到来了北京才最终确诊是得了‘戈谢病’”。王奕鸥说。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种情况是,由于患者的症状与真正的病因往往不是那么显而易见的相关,所以许多人在就医初期只是像上述那位戈谢病患者那样“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此外,许多医生相关临床诊断经验不足,以及患者早期意识的缺乏也是诊断难的原因之一。不过,罕见病的确诊在全世界都是一个问题。

目前,罕见病的诊断主要依靠的二代基因测序技术已经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对人体的全基因组序列进行扫描,寻找可能突变的基因点位,一旦找到,就为医生的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然而,要在真实世界里有效缩短罕见病患者确诊的时间。我们还面临着许多的挑战。

未来诊断场景的多元化,我们还要走多远?



如何能够让罕见病得到早发现、早治疗呢?


“许多罕见病,仅有少数的医院具备诊疗能力。比如硬皮病,全国患者主要集中在两家医院的几位医生那里进行诊断和治疗。” 王奕鸥表示,罕见病的去中心化诊疗,依然任重道远。

对此,多个受访专家认为,需要在两个方向上进行努力:一是要加强医生的培训,将单一病例的经验实现共享,让更多基层医生能够了解和识别罕见病的症状。二是,也要建立广泛的医院协作网络和畅通的转诊机制,让患者可以在最短的时间精确找到了解其疾病的医生。

“好消息是,目前中国罕见病联盟正在牵头编写面向医学生的罕见病教材,各地医学会成立罕见病分会,全国多家医院设立了专门的罕见病门诊,国家卫健委建立全国罕见病诊疗协作网,相信后续的许多措施不久也会陆续出台。”王奕鸥说。

此外,随着技术的进步,基因测序将更精准、更高效、更低成本,这也使得罕见病诊断的能力下沉成为可能。不过,虽然基因测序能力在未来的罕见病诊断中可能不再是最大的问题,但仍有一个挑战依然是关键的壁垒——数据解读。目前来看,要想快速解读基因测序后产生的海量数据,就需要进一步打破数据的壁垒,而这也是罕见病诊断去中心化的关键。


仅6%有治疗药物,罕见病治疗路在何方?




能够快速精确地确诊,罕见病患者的难题是否就迎刃而解了呢?还远远不够。


对于罕见病患者而言,人数的稀少就意味着资源的匮乏。许多罕见病患者,他们不仅知道中国有的药物,还知道其他所有国家的药物;不仅知道最新基础研究的进展,甚至还在积极推动其向临床进行转化。这背后,更多是长期“缺医少药”带来的艰辛与无奈。

“当前最大的问题还是许多病没有特效药。”当被问及目前罕见病患者的困扰时,蔻德罕见病中心(CORD,原罕见病发展中心)主任黄如方说。

要改变这种状况,技术的突破无疑是最显著的要素。

药明康德执行副总裁兼首席商务官杨青博士表示,一方面,细胞疗法和基因编辑技术被普遍看作是未来彻底根治大多数罕见病的希望。另一方面,诸如以蛋白为靶点的靶向蛋白降解技术(PROTAC),以及以RNA为靶点的寡核苷酸药物等也是目前罕见病药物研发的另一大方向。


模式创新,如何加速罕见病药物的开发?




而要推动技术的不断创新,给予研发者一定的动力与支持也必不可少。作为在中国较早开展罕见病研究的企业之一,北海康成董事长及首席执行官薛群博士认为,要让更多的药企进入罕见病研发领域,关键在于实现研发的良性循环。


近年来,全球各国都加大了罕见病药物的审批改革力度。在美国FDA这两年批准的新药中,针对罕见病的新药占到了将近50%,多款新药通过优先审评实现了加速上市。不仅如此,这些药物在上市后还享有7年的市场独占权。在薛群看来,这些都保证企业有足够的回报以投入下一次新药开发中。

而在中国,以2018年首批121种罕见病被纳入《罕见病目录》为起点,一些罕见病药物在中国的上市也在提速。“随着从上市到支付环节的进一步打通,好的研发项目也会大量投入进来。”薛群说。

除了现有正在改进的措施外,不少专家也认为,如果能跳出固有的思维定式,或许还可以为罕见病治疗带来一番新天地。

黄如方表示,在罕见病新药研发的模式上,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患者主要是被动的新药最终购买人。而目前欧美已经出现了新的模式,由患者或其家属群体募集资金,通过成立基金会等形式资助与自身疾病相关的新药研发和基础研究工作。在加速研发进程的同时,患者也将主动权牢牢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


平台发力,让罕见病不再“罕治”



长期以来,药明康德始终关注医药创新的趋势,坚持为参与罕见病治疗的各方赋能。

一方面,依托平台的能力与规模,近年来药明康德已经帮助客户研发了多款重要的罕见病创新疗法,覆盖杜氏肌营养不良症(DMD)、亨廷顿病(HD)、遗传性眼病等多种罕见病。如药明康德与致力于孤儿药研发的基因药物公司Wave Life Sciences合作,助力其多个罕见病项目进入临床阶段研究;子公司合全药业协助合作伙伴Lexicon研发的类癌综合征新药Xermelo也获得了FDA优先审评、加速批准、孤儿药资格三重资质批准上市。

另一方面,药明康德也在致力于为各种新的探索提供支持。在人类关注和深入了解罕见病的过程里,所收获的知识和经验能够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于解决更广泛的疾病和健康问题,都将有借鉴意义。

作为赋能平台,药明康德愿意与所有致力于罕见病治疗的研发创新者、医生、患者组织携手,为他们赋能,加快罕见病治疗领域的创新步伐,共同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以患者为中心,为患者谋福祉。


结语




关注罕见病,就是关注人类健康的未来。我们衷心期待,在不远的将来,罕见病可以不再“罕治”,每一位罕见病患者都能够“病有其医,症有其药”,通过良好的疾病治疗和管理,与普通人一样都拥有健康幸福的人生。


诚如一位患者所言,疾病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未知的恐惧。而要消除这份恐惧,就需要罕见病治疗领域不断涌现出新技术、新应用、新模式。

“因为‘新’,就意味着生命依然充满希望。” 


关注罕见病患者,可访问:

蔻德罕见病中心(CORD,原罕见病发展中心) www.raredisease.cn

北京病痛挑战公益基金会 www.chinaicf.org


(注:图片来源:123RF;封面logo来源:国际罕见病日官网)




科研资讯(站内):

百度浏览   来源 : 药明康德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医微客”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医微客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微客”。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科研搜索(百度):医学科研





发表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科研资讯 更多>>
  • 肿瘤电场治疗Optune Lua获批治疗..
  • 成本更低的实体瘤抗癌新星:CAR-..
  • 文献速递-子宫内膜癌中的卵黄囊..
  • Nature|MSCs首次用于人体跟腱病..
  • 推荐阅读 更多>>
  • 为什么说“SCI至上”只是结果,..
  • 你可能不知道的中国疾控往事..
  • 心理学家彭凯平:真正严重的心理..
  • 首次发现 | 华中科技大学胡波等..
    • 相关阅读
    • 热门专题
    • 推荐期刊
    • 学院课程
    • 医药卫生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发行周期:暂无数据
      出版地区:其他
      影响因子:暂无数据
    • 中华肿瘤
      期刊级别:北大核心期刊
      发行周期:月刊
      出版地区:北京
      影响因子:1.90
    • 中华医学
      期刊级别:CSCD核心期刊
      发行周期:周刊
      出版地区:北京
      影响因子: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