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15 来源 : 知乎 NYC-2009
自2015年笔者和爱人回国入职到末流985到现在,一起申请了很多年的国自然,以下是笔者为大家分享的一些经验。
本人申请过3次面上获批2次。并且第一次申就获批,因此再不能申请青年。
自己也评自科也快5年了,面上,青年还有地区基金都评过。从一起入职我也帮着爱人写了好几年自科,青年写了4次面上写了2次。今年爱人是面上基金还有青年基金都投了,结果面上获批反而是青年没中。
爱人的青年基金没中确实是因为评审没过,而不是因为已经中了面上所以青年自动给抹掉了。和爱人这几年一路过来感觉也是挺坎坷的,所以在这里也简单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心得。
接下来就是正文了。
首先,自己过去的科研成果是硬条件。在这里划黑板强调三遍!
我个人比较反对很多答主强调的基金本身的写作,结构等无关痛痒的东西。的确,中标基金确实写的都不错,但是没中标的基金中的大部分事实上写的也都不差。
就拿我自己以及我接触过的一些评审基金专家多年的经历来说吧。我们在拿到系统分配的本子后,第一件事情是先看看每个申请人过去的科研经历和成果。如果申请人的5篇代表作都是我们行业内的顶刊top,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那我个人判断是这个申请人的水平肯定不差,才会认真看基金内容。才会去考虑他的申请书到底有多大的创新性,思路是否合理。
反过来,如果某个申请人的5篇代表作都是凑数论文,一堆水刊,或者缺乏第一作者署名或者是通讯作者署名的论文,基本在看具体内容之前,这个申请书就从心理上被打入了低分区。
其实这道理很简单,你的过去和现在的科研水平代表了你未来的可能性。同样两个申请人,假设两个申请书写作水平都一样大差不差。两个申请书提出的都是需要经过项目资助开展科研以后才能证实的假说,并且两个假说都有一定的论据支持开展相应的工作。那这个时候,你会选择过去成果丰硕的申请人进行支持,还是会选择科研背景非常弱的申请人进行支持呢?
这就像是创业拉风投一样,你过去的已有的工作经历所表现出来的实力水平远比你现在提出的创业方案重要。
事实上,原有的研究基础这件事情在我和我爱人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我第一个申请的自科基金的方向和我自己在美国读博做博后的研究方向基本一脉相承。有博士期间的3篇TOP打底,第一年回国申请的时候也是心高直接就申了面上,被很多学院同事认为是不知天高地厚,然后一次获批,评语都非常好,很多同事都傻了眼。评语中没有任何人质疑我的观点。
当然以我现在的水平看来,当时的基金写作还是有很多不足之处,毕竟是第一次申请,没有任何经验,除了团队的头能给我们提点修改意见,也没其他任何人帮忙。
但是即便如此,我的第一个面上项目也是轻松拿到 ,申请了70万直接经费,最后批准61万。一审也没有认识的通讯评审专家,事实对刚回国不到半年的我来讲在国内确实也没啥人脉,事后也就有个不太熟的二审专家在会评结束后提前告诉了我结果而已。
与我的顺利相比的,就是老婆的不顺。老婆在德国拿的博士。博士期间两篇10分以上的大论文,都是2014年之前发表,没有NC。但是其中一篇15分的论文被弄成了第二位的共同第一作者(被恶心的德国老板欺负了,把一个比老婆早毕业两年的德国人放了第一,这也是我现在强力不支持去欧洲读博士的原因,被老板整了都没地方投诉)。同时老婆回国后和我在一个团队因此也算是换了研究方向,不再是博士阶段的方向,尽管有些关联。
老婆第一次申请和我一样申请了面上,尽管代表作都是10几分的论文,但是过去的研究基础在我们这个领域里面相对就比较薄弱,毕竟和基金申请的方向有差异。结果第一年面上没中,三个评语中一个C从态度上看就是不看好你的研究基础。
到了第二年,我们觉得可能第一年申面上心态太高,应该先放低姿态申请青年基金。所以后面三次我们都改投青年基金,申请的都是同一个科研方向稍微调整下题目和内容,再不断的增加前期数据。
每年老婆写完我再修改,再找别人看甚至直接找二审专家看。但是弄那么多年始终不中,除了一年外,每年总有一个找茬说坏话给个C建议不资助,最后这个研究方向我们2020年发了Top论文都没有拿到那可怜的24万自科青年基金,主要是靠着入职学校给老婆的60万启动经费做完的。
所以这么多少年来老婆的本子不中,你说是申请书没写好吗?打磨了好几年,二审专家,行业内大牛都给过意见,都认可研究方向。基金本身我不敢说完美,至少我认为已经做到极致了。
你说基金研究方向不合理吗?整个基金里面提到的研究点我们都做完,TOP论文都发了。后来还有几家企业(包括一家沪市上市公司)看上我们这套技术给我们资助了超过800万做产业化研发。但是自科的评审就是不过。而且不过的理由你明显就能看出来是在敷衍你,主要就是觉得你换科研方向基础不好,但是又在研究大方向上找不明显的缺点,最后一句话给你塞过去外带打个C。
当然,自从去年TOP论文发表以后,老婆今年的自科基金在原有的研究基础上更推进一步,所以申请的面上项目水到渠成,3个A轻松拿下。而今年我也终于有足够的底气对老婆说,过去那几年给你打C的都是有眼不识泰山。因为那个方向我和老婆共同想出来,每年不中总也有自己被否定的感觉。
说这么多自己和老婆的经历,大家一定要了解,打铁还要自身硬。只有你自身基础挑不出来刺,外加科研方向选题合理,基金写作过关,才能拿到项目。否则就像盖楼一样,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接下来,第二点和大家说说选题方向的问题。选题的一个要点是合理,而不仅仅是创新。在这几年老婆申请自科的过程中,我们另一个很重要的感受就是选题方向的新颖性越高,风险也会越大。
自科虽然说鼓励创新,但是越是创新的东西,就意味着越需要评审人跳出常规思路,这样就越有可能在评审中被人找到漏洞作为一个弱点被攻击。
老婆这几年申请的方向,是属于相关研究领域过去20年都没有回答和解决的问题。我也是在美国上学的时候帮助老婆改博士论文(德国的博士论文居然是英语写的,我在美国留学英语好一些就帮忙改)的时候,意外的在老婆的博士论文里找到了灵感,和我自己过去做过相关研究结合起来提出来的一个方向。但是回国后每年申请自科的过程中,差评的专家除了恶意打C给了个无效意见的,就是觉得我们研究思路是扯淡,是不可能的,从根子上就否定了你的方向。
但是还好我们一直没有放弃坚持做了下来,拿着回国学校提供的科研启动经费(我100万,老婆60万)花了好几年时间去突破难点,一点点打磨,终于在去年发了TOP期刊。论文投稿的过程中,一个审稿人的评语是“This manuscript fills the knowledge gap within its field” 。
也正因为这一点,今年过来多家企业给我提供大把的资金来继续推进技术产业化,小一千万的资金到账后弄得有一段时间我们都觉得要不是为了职称和考核,都不愿意去申请自科那点钱,真心看不上了。也正是因为如此,有了去年论文的加持和企业来的钱,老婆也心高气傲的第二次申请了面上项目,而不是把这个研究方向继续申请青年基金。
但是尽管如此,从这一点也能看出来,太过于激进的研究思路,在自科申请过程中可能是个消极因素而不是积极因素。相比之下,我自己的第一个自科面上项目就是个四平八稳的方向,找不下出来大问题,但是创新点也是很有限,远逊于给老婆想出来的方向,属于拾遗补漏式的研究,但四平八稳的选题结合上我的基础,反而让我第一次就拿下了面上项目。
与之相应,老婆今年申请在同一个学部另一个处的青年基金,选题也是比较激进的一个方向。这个方向也是去年我们头脑风暴脑洞大开想出来的,有一些前期数据,只是不那么充分,但目前我们还在继续研究,有80%把握做出来,如果被证实可以在教科书上添一笔。不出意外的这个基金拿了三个A和两个C(这个处是5个评审专家)。2个C均不再说是基础不行,但都认为提出的科学问题有点问题,而且深度不够。
所以很多在这里也劝告大家,太过于激进的思路,还是要想办法先做出来发了论文再去申请基金做后继的方向,如果要保证自科命中率来应对考核的话,还是选择一个稳妥点的方向,也就是合理选题比较关键。但是这里面的合理程度需要申请人结合自己的研究基础和背景自己去把握。
接下来和大家谈谈评审的问题。这几年来,我自己尽管只申请过面上,老婆是面上青年都申请,并且今年更是同时投了面上和青年(在同一学部的不同处)。但是每年从反馈结果来看评语的客观性,面上项目的评语客观程度要远高于青年基金。个人认为,这是评审专家的人群所决定的。
按照目前的评审专家库的选择政策,获批过青年基金的申请人在间隔一年后就可以评青年基金,获批面上的申请人就一样可以评面上。我自己这几年也主要是评面上项目和只有在我自己也申请面上项目的两年,一次被派了地区基金,一次被派了青年基金。所以大部分面上项目评审专家都不会或者很少评青年项目。因此,青年基金的评审专家库可以说都是一群刚拿过青年基金的年轻人。
相对而言,个人感觉这个群体中很多人都是初出茅庐心态的年轻人且比较自负一些。并且很多人可能就和这个回答下的一些答主一样,为自己拿过青年基金很感到骄傲。自然在写评语的时候会更抱着一种居高临下和批判的态度来去看待新的申请人,最终很容易给出差评。
其实客观来讲,任何未经过实验验证假说都是有缺点的,甚至很多已经发表的论文都存在各种缺点,因此当评审人更多的抱着一种批判的态度而不是欣赏的态度去看到一个申请书的时候,差评自然就不可避免了,甚至会出现大量恶意差评。
具体在我老婆身上就是申请青年基金的这几年除了一年以外年年有一个差评直接不予资助。因此在目前这种情况下,反而是青年难度越来越难拿,因为你要运气足够好遇到3到5个比较稳重的评审专家,才能保证上二审。在这个过程中,本子的好坏都成次要得了。相对而言,面上项目评审专家大部分都是上年纪的人,而且很多人都有获批多个面上项目的经历,其中也包括很多杰青优青(老婆今年的面上后来了解到是业内一个杰青评的,觉得思路很好给了A)。因此面上项目的评审专家看申请书的态度很明显会更负责客观。
我们学院在这一点上也很有意思,今年获批了10个面上,却只拿到了2项青年,面上项目资助率远远超过青年。可见我们这个圈子里面青年基金评审难度之大。而我老婆过去多年的经历也更能说明这一点。
所以,在这里也劝各位科研基础比较好,思路也比较多的申请人可以直接申请面上,或者也可以面上青年同时申请,说不定最后和我老婆一样反而是面上轻易拿下来了。当然我老婆今年的操作是面上还有青年投到了同一个学部的不同处,也是上了不同的二审。所以我不太清楚投到同一个处同时上二审会怎么样。因为我大概听说过,如果一个申请人的面上青年在一个处上会,面上过了后二审专家会出于平均主义考虑把这个申请人的青年基金拉下来。但是我建议有同样想法的人还是向不同的学部或者是不同的处投基金比较好。毕竟大部分我了解同时获批面上项目和青年基金的申请人,都采用的是投到不同学部或者是不同的处。
最后,和大家谈谈投基金到不同处的技巧。本人3次申请中的两个面上是同一学部的不同处获批的。第二次申请面上的时候还是习惯性的投到了第一次获批的那个处,也是我们学院其他老师申请的处,每年二审专家也会或多或少有认识的(圈子比较小),结果我的申请书AAB上了二审都没有过,把我气炸了。类似的事情也发生在老婆身上之前有一年评语是ABB,因为没有不建议资助的C,但是二审依然没有过。
同年了解到我两个朋友都投到另一个处(也就是前面提到到5个评审人的处),其中一个朋友的面上有C直接不建议资助都通过了 。所以第三次投的时候我也换到了这个5个评审人的档口,不出意外的也通过了。当然这样做唯一的坏处就是完全打听不到任何消息,因为在那个处完全没有任何认识的人,只能等基金委通知。
但是目前来看,这个5个评审专家的处还是很公平的。所以在这里也建议大家要详细了解自己的科研方向适合那些档口,不一定非要吊死在一个档口,目前我所了到我们学院其他老师常投得档口因为只有三个评审人基本上必须是AAA才能上会通过,今年有同事和我之前一样AAB没过。
而我获批项目第二天,进自科申请系统看到我的评语时大吃一惊,我的项目在这个新档口的评分是AAABC(算是比之前的AAB还差),给C的评语是建议我补充数据重新申请,但我依然获批。因此我怀疑采用了5个评审人的档口很可能在总评的过程中是采用了去除一个最高分去除一个最低分的方式来避免恶意打低分或是熟人给高分,结果反而就很公平。所以建议各位仔细了解所在档口的评分特点。
最后,林林总总说了这么多,希望能帮助到后面的人,祝愿大家早日获批自科项目。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医微客”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医微客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微客”。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发表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