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 充值

首页-> 学术资讯 -> 期刊资讯

不唯论文了,论文成最容易的了?这个省职称评审将重新征求意见!

期刊资讯

2021-12-07      

1628 0

李辰是河南一家地市级三甲医院科主任,这一天,他加班书写市科技局科研课题的标书,忙到晚上8点钟回家。 


然而,烦心事涌上心头,他一人独坐窗前,饮了二两白酒。 


令李辰烦恼的,不仅是日常工作的繁杂,还有职称晋升的不顺畅。 


9月25日,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发布《关于2021年度全省卫生系列高级职称评审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下称《通知》),这令李辰陷入了茫然。 


看到文件之后,心一下子凉透了。”李辰向记者讲述。 


当时看到这个文件,我都懵了。简直是一个晴天霹雳。”河南一家省级三甲教学医院医生张梦对记者说。 


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新政策在河南乃至全国医疗圈引起了一波大讨论。李辰表示,“八、九成的同行都对新规感到难以接受”。

 

河南一家医学专业自媒体于2021年10月调研到近3万份有效问卷,根据统计结果,86%的投票者表示评审条件非常不合理。  



一纸职称制度改革文件为何掀起如此大的波澜? 


不唯论文了,但论文成了最容易完成的! 


长期以来,医务人员职称评审体系唯论文化,导致相当一部分人抄袭、花钱买论文、找枪手代写等现象层出不穷,甚至形成一条灰色的产业链。 


2021年8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联合印发《关于深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目的就是破除唯论文、唯学历、唯奖项、唯“帽子”倾向,鼓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扎根防病治病一线。 


9月25日,河南发布的《通知》,就是为了贯彻落实这一文件,而对卫生系列高级职称评审条件进行的修订。《通知》中表示,作为过渡,2021年评审工作实行现行评审条件和过渡评审条件并行的办法。 


以往,根据豫人社职称〔2016〕25号、26号文件规定,河南省卫生技术人员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申报、评审条件,以副高职称为例,是在学术期刊上发表3篇三类论文。 


而根据《通知》,职称评审将不再仅仅以论文发表单一维度为衡量标准,而是扩充至8个条件。其中,申报副高职称,需满足8个当中的至少2个条件,正高需至少满足3个。


8个条件分别是:


1.具有自主创新标志性的专业技术成果、临床病案、手术视频、护理案例、应急处置情况报告、流行病学调查报告等;或引进新技术、填补区域内标志性技术空白并获得广泛认可(申报全省职称需填补省内空白,申报基层职称需填补县区地域内空白)。 


2.为我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包括临床救治、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流行病学调查、药物疫苗研发、试剂检测设备产品研发、心理治疗等在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疫情防控一线人员。 


3.获得与本专业相关的发明专利授权1项(限第1原始发明人)。 


4.在二类及以上推荐学术期刊上发表本专业论文1篇。5.获本专业省辖市(厅)级二等以上科技进步奖、科技成果奖(限第1名)。 


6.获中华医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华护理学会、中华预防医学会、河南省医学会授予的医学科普奖1项(限第1作者)。 


7.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 


8.参与研究并形成的省级及以上技术规范或卫生标准(限主要起草人)。 


根据大家的反馈,大多数条件不接地气儿,甚至遥不可及。”李辰表示,“也许从政策制定者的角度,增加到8个选项之后,可选择的空间大了,然而问题在于,8项当中的大部分,是(我们)够不着的”。


李辰举例,每年省市级科技奖的名额有多少?每年中华医学会、中华护理学会、河南省医学会等,举办过多少科普比赛?有多少人获奖呢? 


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管理专项项目申请指南》要求,申请人应当具备的条件: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和博士学位。而不是主持完成国自然后再申请高级职称。


此外,自主创新填补空白很难界定;而省级以上技术规范或卫生标准,如果不是省级以上权威专家,难有机会参与……


 “药物疫苗研发、试剂检测设备研发等,并非医务人员的职责,不该以此为导向。”原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院长罗志刚对健康界表示。此外,具有自主创新标志性的专业技术成果、临床病案……创新性、填补标志性技术空白等,是比较难鉴定的。 


而现在的新技术、新项目,大都依赖新设备,如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医院投入了资金后,有机会上机操作的就那么一部分人。”罗志刚表示,因此,这样的条件是有失公允的。 


李辰分析,一番排除法之后,8项当中有6项将大多数人排除在外了,剩下比较现实的,是获得发明专利,以及在二类期刊上发表论文这2个条件。 


“然而,发明专利和论文,是滋生黑色产业链的土壤。无形当中,政策导向又助长了这两个市场,让其更火了。”李辰透露,《通知》出来之后,他很快接到了推销发明专利的中介的电话。 


“评职称必须走定制专利。一项定制发明专利4~5万元,定制周期2~3年。” 



职称评审条件改变让将要晋职称的人感受到危机感 


李辰毕业进入医院后,经过多年努力,升职为科主任。渐渐地,他对职业发展产生了更高的目标,“希望有更多发展空间”。 


然而,按照规定,想要升至更高职位,高级职称是一条硬杠杠。 


职称上不去,一切都将无从谈起。”李辰说。原本,2022年他要晋升副高,按照以往的条件,他已经完成了三篇三类文章。但是如果按照新的标准,他要重新准备。 


职称晋升的延后,也意味着职位晋升“暂且没有指望了”。 


张梦是科室的骨干力量。从硕士毕业工作开始,她对自己的要求和规划是:“早一些评上副高,之后就能开始规划正高了。职称晋了,再看学历能不能提升一下。” 


她手里有三篇一类文章,对于2022年晋升副高,原本是胜券在握,“但是现在,计划一下子被打乱了”。 


张梦告诉记者,如果按照2021年高级职称提交材料的时间,那么预计下一年度是2022年5月提交职称申报材料(根据医院通知,还有可能提前)。 


如果2022年她评不上副高,相当于又要重新等两、三年。她说,因为发明专利授予审核的周期更长。从开始构思,到最后取得证书,估计需要2~3年时间,“而三年之后,不知道政策会不会再变化”。 


“这种改变首先会带来一些危机感。”李辰说,因为按照老标准,原本自己是有把握的。但是按照新的标准,他已经不具备条件了。而要满足新的条件,比如出一项发明专利,至少需要两年的时间——这就意味着,起码2023年他才能晋职称。 


“如此,很多人都无法按照正常的晋升进度走,明年职称晋升的人数很可能会大幅度下降。”河南一家三甲医院护理部主任杨丹对健康界表示。她是副高职称,原本2022年晋升正高的条件已经够了,而按照新的条件,则是不够的。可杨丹对于这一过渡政策的初衷表示理解。 


“按照当前的实际情况,单纯拿论文证明科研能力,已经基本无效了。”她说,因为写论文对研究生以上学历基本不成问题。即便自己完成有一定难度,由于论文代写产业链较为成熟,“通过其他方式弄几篇文章,并不难”。 


因此,职称评审需要增加一些新的、更能反映能力,且难以造假,或者造假成本很大的条件。根据过渡政策,想要评上正高职称,需要满足3个以上条件,就得是行业内有一定造诣或者影响力才行,“出发点是没错的”。 


杨丹认为,之所以有那么多反对的声音,最大的问题是,大家都是按照老标准在准备,花几年时间准备好了,可是标准突然变了,之前准备的东西不再适用,需要重新准备,而且需要花更长时间。 


“似乎之前的付出,一下子付诸东流了,所以一时难以平静。”杨丹形容身边人对此的感受。 


多位河南一线医务人员在接受记者调研时表示,希望这些维度更加公平、公正、具有可操作性、接地气儿。另外,希望新老政策之间有延续性,或者新政策的过渡期足够长,给申请职称人员适应和准备的过程。 



职称怎么评才合理?专家:立足于临床一线工作,不能跑偏 


我理解这种变化给一线医务人员带来的无所适从。”原郑州市中医院副院长董霄汉表示,更应该关注的,是新的评审标准条件设置,及其导向的合理性。 


30余年工作生涯中,董霄汉经历过多次河南卫生职称评审制度的调整。他介绍,河南也曾经尝试过将医务人员的日常工作、收治病人数量、手术数量等量化作为评审条件,但是出现一个问题——数据存在造假。 


“根据现在的调整,可以看出(设计)思路是设置容易拿出客观依据的指标。”董霄汉举例道,比如发明专利、获奖证书等,是比较容易提供上报材料的。 


“但易于评价的指标,却不见得是合理的指标。”他表示,这次作为过渡的职称评审政策,条件设置有些“跑偏”。 


董霄汉认为,不论什么时候,考察一名医务人员能否够格晋升高级职称,永远应当立足于临床一线工作,从临床基本业务出发。 


要知道医务人员的本职工作,是治病救人,而不是搞研究。”他说,因此,应该将发明专利、科研成果等指标弱化。 


国家卫生健康委等三部委联合印发的《意见》中指出,将门诊工作时间、收治病人数量、手术数量等作为申报条件;将诊疗疾病覆盖范围、开展手术或操作的覆盖范围、单病种诊疗例数、平均住院日、次均费用、并发症发生例数等作为重要指标,科学准确评价临床医生的执业能力和水平。


罗志刚建议,可以将职称评审的主要条件设置为:每年完成所申请职称相对应的一定临床手术操作、技术实施量,并提供相对应的诊疗结果;每年收治CD型病例例数与对应的清单,并提供相对应的诊疗结果;每年收治的疑难病例以及诊治效果清单,等等。 


与此同时,他强调,以上材料应该提供相对应的病案索引号备查,“不允许张冠李戴,不允许窃取他人的病案资料,否则给予停止3年晋升职称资格”。 


“如果日常工作量化考核起来有难度,也可以进行定性考察。”董霄汉表示,可以根据业内比较公认的好医生评价标准进行,比如考察医生在诊疗过程中,诊疗行为是否符合一定的标准规范,是否基于基本的临床思维和逻辑。此外,也可以考察病例书写得好坏与否。这样就能通过职称评定的标准,导向医疗质量的提高。 


“也应该考察上级医生对下级医生的管理和带教。”董霄汉表示,医院进行的是三级医师负责制,一个医疗团队的建设、医疗水平的提高,要靠上级医生在技术上管理职责的履行。这也可以通过笔试和面试的方式,根据特定问题回答、文章书写的思路,考察他们是否具备相应任职能力的评价。 


另外,他认为,目前的评审条件,更多是站在临床医生的角度。别的专业,比如药学、护理、放射、检验、病理、微生物等医务人员,工作性质没有被考虑到。“建议医院职称序列应当分专业,专业性质不同,考核标准也应该不一样。” 


“还应该把条件扩充,维度更为丰富。”比如列出50个条件,让大家有5个是可以通过努力达到的。“因为大家不是看有多少条件,而是哪些条件是能够够得着的。”他表示,因为如果8条当中有6条够不着,就相当于只有2个条件可以选择。 


临床医师职称,必须紧扣临床,才是正道。”罗志刚说。 



最新进展:新文件仅用于今年过渡,明年还会再出新规 


11月22日上午,健康界拨通了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职称处电话。接电话的工作人员表示,9月25日发布的《通知》,仅仅作为2021年过渡条件使用,而2022年职称评审工作不会再根据这一文件为依据,而是会修订新的评审条件。 


“制订新条件的时候,会考虑之前条件的延续性和包容性。不会把之前的条件一下子全盘否定。”工作人员表示,今年评审工作的过程中,河南人社厅就会征求专家的意见,评审结束后会尽快形成初稿,然后对外征求意见。 


“(征求意见稿)会在河南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官网上公布,到时候如果有什么意见,可以按照公布的邮箱或者通讯地址,形成书面材料反馈给我们,我们也会参考。”她表示,之后,会尽量赶在2022年上半年,把最新的条件公布出来,然后2022年就按最新的条件执行。 


问及2022年职称晋升如何准备问题,对方表示,“专家还没有论证,初稿也没有形成。但是原则上来说,(明年职称晋升申请)按正常工作进行就行,其实正常工作做好的话,职称上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写在后面: 职称,对于医务人员而言,不仅意味着收入待遇,在一定程度上还代表着专业能力、晋升空间和行业认可。关乎他们切身利益,必然备受关注。原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院长赵平曾在接受采访时,将职称改革比作“哥特巴赫猜想”,原因是职称改革涉及的面太广、太复杂。然而,基于当前职称评审制度的种种弊端,改革总是要推行的。破除存在积弊的旧制度之时,如何立起新制度取代之,如何平稳过渡,是各地需要平衡和拿捏的问题。


来源:健康界

作者:刘文阳



科研资讯(站内):

百度浏览   来源 : 健康界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医微客”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医微客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微客”。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科研搜索(百度):医学科研





发表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科研资讯 更多>>
  • 肿瘤电场治疗Optune Lua获批治疗..
  • 成本更低的实体瘤抗癌新星:CAR-..
  • 文献速递-子宫内膜癌中的卵黄囊..
  • Nature|MSCs首次用于人体跟腱病..
  • 推荐阅读 更多>>
  • Nature | “论文工厂” 为中国..
  • 《柳叶刀》子刊:“吃素”更有益..
  • IDF 世界糖尿病地图(第 10 版)..
  • 西湖大学教授:都说不唯论文,那..
    • 相关阅读
    • 热门专题
    • 推荐期刊
    • 学院课程
    • 医药卫生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发行周期:暂无数据
      出版地区:其他
      影响因子:暂无数据
    • 中华肿瘤
      期刊级别:北大核心期刊
      发行周期:月刊
      出版地区:北京
      影响因子:1.90
    • 中华医学
      期刊级别:CSCD核心期刊
      发行周期:周刊
      出版地区:北京
      影响因子: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