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 充值

首页-> 学术资讯 -> 医疗政策

当中国的零售药店,卖起了“服务”

医疗政策

2022-03-28      

1303 0

美国有将近67,000家药店,平均每 4,800 人拥有一家药店。


中国的药店布局更加密集,有约 44万 家药店,平均每家药店服务3,100人。


从人口平均药店拥有数量来看,中国的确略胜一筹,但中国药店在坪效(营业额、专柜所占总坪数)、利润空间和药品销售产出方面,对比美国药店则要逊色一些。


当然,中美的医药零售环境有很大差异,前者具备处方流量较大、购药便利属性突出、线下医疗服务能力属性强等特征,传统连锁药房甚至能抵御大部分互联网销售渠道的冲击,稳住其在美国药品销售核心渠道中的地位。


不过,美国零售药店的经营理念和特征,或许能够给中国零售药店的发展带来一些启发。


琳琅满目的“药”


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美国人口向西部迁移,该地区的药店逐渐演变成了大家进行货物交易的场所,来店的顾客可以用任何有价值商品来换取药品。


之后,药师把换来的商品在店里进行二次售卖来赚取差价,药店里琳琅满目的商品,也提高了大家来店光顾的频率,使药店在美国小镇逐渐发展成了当地的社交场所和健康交流中心。


到了20世纪初,连锁药店在美国开始兴起并快速发展,对比单个药店,它们不仅可以通过大量采购药品的方式,从供应商那边拿到更优惠的价格,还可以对顾客出售价格更低的商品和药品。


中美医药零售环境


如今,美国的药品零售业务主要分为药店和药品福利管理(Pharmacy Benefit Management)邮寄这两大板块;前者线下的主要营收来源是处方药,后者主要优势是针对慢病患者提供长处方药品的邮寄服务,也是药品直达终端患者的主要方式之一。


由于PBM为支付方服务的药房管理,所以用户在药品获取和续药上相对便利,同时,以量换价也可以给购药患者更加优惠的价格;另外,PBM直接联通支付方,患者也不用担心第三方平台购药不计入保险公司自付部分的问题。


整体而言,美国的零售药店、药品批发和PBM都是以量取胜的行业,产业集中度高,且头部占据了大部分的行业市场份额。


相比之下,中国的处方主要流向医院,零售药店的处方药销售市场很小;同时,整体药品零售市场极为分散,哪怕是一些头部零售药店的市场份额也不到整体市场的3%;再加上全国各地的区域性差异等因素,药店之间的经营能力和利润空间也有差别。


因此,美国的零售药店主要通过连锁规模化、医疗机构带量采购,做大采购主体等方式来压低价格;但在中国,地区经济的差异性和医疗资源分配的不均衡,让中国市场很难统一起来走量。


美国零售药房


安信研究数据显示,美国零售药房市场规模从1996年的918.10亿 美元增长至2018年的2858.70亿 美元;行业增速从1996年的6.95% 下降至2018年的2.68%。


由于行业增速放缓和竞争加剧,引发了行业整合,Walgreens和CVS通过快速跨区域扩张实现全国布局,奠定美国零售药房行业霸主地位,接下来就简单说说这两家公司。



Walgreens是美国最大的医药零售商,也是互联网浪潮中,实现药品全渠道零售的践行者之一;该公司为患者开发了很多移动APP,无论是个人健康信息管理、处方扫描、用药提醒、药店搜索、商品促销信息、在线咨询医生、店内购药指引等等,都可以一站式体验。


医疗服务种类多了,药店就不再仅仅是一个药品销售场所,Walgreens通过提供一种产品+服务的健康生态,不断扩大与用户的接触点,进一步增强了用户黏和服务体验的同时,也带动了药品的销量。



另一家CVS,也是通过不断的并购+自建,快速扩大规模,如今已经转型成为全球领先的健康服务公司,除了主要的零售药店业务和 PBM 业务,还包括了药店内便捷诊所、专业药房、长期护理业务等等。


CVS通过全品类物品销售打通顾客的综合复购率,客户买药的时候也通常会买一些日用品;此外,该公司也特别重视慢病患者的服务与管理,其门店将慢性病药品独立摆放陈列,由于患者需要长期服用此类药品,一旦门店购买,下次就能在其电商网站上进行复购;更重要的是,患者的购药习惯也会被药店服务区的医师记录,便于药店跟踪每一位来店患者的病情和后续的发展管理。


以上的经营案例告诉我们,药店不仅仅是卖药,医药销售与互联网的结合也绝对不是谁取代谁的问题,只有线上和线下的服务充分融合之后,才能实现产业价值链的双向重构。


在中国的医药电商的发展过程中,线下企业需要主动拥抱变化,为潜在群体提供更多符合互联网运营逻辑的产品与服务;反之,线上企业也可以通过自建或者整合的方式,完善线下渠道布局并优化用户的服务体验,延长其产品与服务的生命周期,甚至可以给每一位注重健康管理的用户,都提供一套从前端问诊到后端疾病管理与控制的医疗健康解决方案。


中国零售药房


国内四大零售药房(大参林、一心堂、益丰、老百姓)的业务模式,主要还是“零售+批发”,商品种类包括但不限于中西药、滋补药材、保健品、医疗器械、健康食品等等。


目前,四大药房在电商与互联网+医疗业务上均有布局;电商主要是O2O+B2C的模式,包含自建平台(小程序、APP商城、公众号、社群)和第三方平台(美团、饿了么、京东到家);互联网+医疗则集中在智慧药房、互联网医院连接、远程问诊、云服务等等,提供的服务包括但不限于:问诊购药、处方扫描、健康监测、药品追溯、用药咨询与提醒、患者生命周期管理等等。


从战略层面来讲,相对第三方平台型商家,四大药房目前在消费者场景重构过程中略占优势;至于其它医药零售连锁企业,也是以线下门店扩张为重,并在互联网新零售领域积极拓展O2O药店。


整体来说,中国医药新零售行业市场的增长空间还是比较大的,比如用户健康意识提高带动医疗健康产品需求升级,处方外流政策压低院内药房利润,疫情加速互联网在线医疗的发展,DTP药房建设不断推进等等。


未来怎么走


首先是商家端,中国零售药店在O2O业务发展上,还是要果断一些,商品在线化并不是终点,用户在线化,数字画像和智能化推荐都是可以持续发展优化的方向。


企业应该主动去招募并培养那些具备产品、内容、用户、活动、数据等运营思维的人才;如果只是纯粹的跟风,被动上线一些APP和小程序,象征性的引导关注一些公众号或加入私域社群,对用户画像与消费行为分层也不了解,更没有良好的产品体验和可迭代的优质内容,去承接并拉新、激活、转化、留存、裂变那些用户流量,那结果只能是“增本降效”了。


其次是平台端,从产品设计的角度来说,国内某些医药电商平台的产品规范要求还需更加严格,医师咨询服务也应更加专业,产品存货单位配置仍可以更加齐全。


另外就是商家体验的层面,有互联网背景的平台,服务人员的流动性都比较高,导致了商家与平台的沟通效率非常的低,常常一个问题反复提出,多次沟通都得不到解决,甚至包括针对C端消费者的沟通服务;另外,商家仅仅能获取自己店铺经营的相关数据,即便是营销数据也不够全面,很难把用户营销服务做好。


最后的话



希望,中国零售药店未来的环境中,商家、平台与用户之间的关系,不仅仅只重视流量争夺,平台型B2C和O2O电商,也不会只关心如何收取平台技术服务费。


单纯的流量竞争,只会让面向终端消费者的产品与服务,过于“标准化”,用户很难与品牌建立强黏性的消费服务场景。


但愿,平台药品的销量只代表了一组数据,而扩大了产品应用的边界、持续优化用户全链路的服务体验场景才是价值。


至于医药流通,也只是整个医疗服务生态中的一环而已。



科研资讯(站内):

百度浏览   来源 : MasterLand上海会朗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医微客”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医微客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微客”。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科研搜索(百度):医学科研





发表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科研资讯 更多>>
  • 肿瘤电场治疗Optune Lua获批治疗..
  • 成本更低的实体瘤抗癌新星:CAR-..
  • 文献速递-子宫内膜癌中的卵黄囊..
  • Nature|MSCs首次用于人体跟腱病..
  • 推荐阅读 更多>>
  • 刚刚:基金委发布重要说明!..
  • 可怕!新冠后遗症会导致脑萎缩,..
  • 确诊人数超过106万,香港为何暂..
  • 研究120万人后,柳叶刀公布性价..
    • 相关阅读
    • 热门专题
    • 推荐期刊
    • 学院课程
    • 医药卫生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发行周期:暂无数据
      出版地区:其他
      影响因子:暂无数据
    • 中华肿瘤
      期刊级别:北大核心期刊
      发行周期:月刊
      出版地区:北京
      影响因子:1.90
    • 中华医学
      期刊级别:CSCD核心期刊
      发行周期:周刊
      出版地区:北京
      影响因子: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