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13 来源 : 华医网
图源:摄图网
日前,北京市昌平区通报一女子5月17次核酸均为阴性后确诊,引发网友关注,纵观疫情下的两年时间,该类事件并非个例,多次核酸阴性后仍确诊,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专家回应来了!
经过信息搜集,我们不难发现,多次核酸阴性后确诊病例不在少数,早在去年8月,云南省瑞丽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就曾通报一病例前13次核酸阴性后确诊,而后根据病例流调信息,瑞丽市政府相关部门深夜紧急对离瑞人员“健康码”调整为黄码。
无独有偶,今年年初,郑州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也披露了一起类似确诊病例事件,当地96号病例在连续7天7次核酸检测后才最终确诊。
同时,经过相关媒体调查,在此之前,西安也曾出现7次核酸后才确诊的病例。“石家庄有人核酸检测6次才呈阳性”的话题还曾登上热搜。同年,深圳也出现了核酸11次确诊的情况。
面对越来越狡猾的变异毒株,这些消息让不少人感到疑惑:问题出现在什么地方?单次检测阴性还“靠谱”吗?做核酸检测还有没有用?多少次检测才能放心?
在流行病学专家、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姜庆五看来,经过多次核酸才确诊不是病毒变异的原因,更大的可能是检验程序上的问题。当事人做检测时病毒可能尚未在检测部位出现。
姜庆五接受相关媒体采访时分析,以常见的咽拭子检测方式为例,通常只有当病毒从肺部排出到喉咙口时,才能被采样管检测到。但这一过程需要多长,很难有准确的答案,“这是一个常见的生物学现象,不是每一次病我们都能查得到的”。
他指出,毒性强弱与是否能够被检测是两个概念,只要检测部位客观存在病毒,最终都能被查出来。
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冯子健表示,这与检测次数有关。他说,感染者或是病人从暴露感染到病毒开始排毒,专业上叫“强隐期”,而无症状感染者排毒专业上叫作“前隐期”,也可以叫实验室检测筛查的窗口期。在窗口期期间,检测很多次都可能检不到阳性,但到前隐期末就会检出阳性,“这个现象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而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近期发布的英文周报介绍,中国已发现首例由境外输入的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BA.5感染者。
据介绍,该病例于4月25日从乌干达出发,26日在阿姆斯特丹转机,27日在韩国首尔转机。这名患者已在中国和乌干达接种了4剂次的新冠病毒疫苗。确诊后,这名患者被转运至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接受治疗,康复后于5月12日出院。
5月13日,该患者的鼻咽拭子样本(4月29日采集)接受了基因组测序,其结果显示,这名患者感染了新冠病毒奥密克戎BA.5变异株。该基因组与南非上传的一组基因序列关系最为密切,其S基因中发生了34个非同义突变,符合BA.5亚型的特征。
周报指出,相关变异可能影响BA.5的特性,使它看起来比BA.1和BA.2具有增长优势,这可能主要是由免疫逃避所驱动。其中一项变异同样也是核酸检测中S基因靶标失败的原因,但是包括多个基因靶标的核酸检测仍会保持对该变异株支系的准确性。
周报表示,研究表明,疫苗接种程度以及各国BA.2疫情波次的高水平,有可能对BA.5的出现起到了作用,仍需要持续的监测和分析以进一步阐释这一亚型的特征与影响。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医微客”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医微客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微客”。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发表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