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细菌被认为是主要的病原体,由病毒引起的感染中毒症在全球范围内被低估。近年来,随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全球大流行,人们对病毒性肺炎的认识不断深入,许多危重症COVID-19患者出现了危及生命的多器官功能障碍,达到了“sepsis”的诊断标准,而这些障碍仅仅是由病毒感染本身引起,并没有细菌感染的证据。因此,“病毒性感染中毒症(viral sepsis)”这一新的概念逐渐受到临床的关注和重视。
6月15日,血研所大讲堂2022年临床研究专题第五讲精彩开讲。主讲嘉宾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咨询委员会委员曹彬教授带来了“病毒性肺炎和病毒性感染中毒症”专题汇报,从病毒性肺炎流行规律及临床特征出发,解读“病毒性感染中毒症”新理念,梳理抗病毒药物研发新热点,展望病毒性肺炎治疗新方向。讲座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副所院长王建祥教授主持,贫血诊疗中心主任张凤奎教授、干细胞移植中心副主任冯四洲教授担任讨论嘉宾。
从0到N,
探索我国病毒性肺炎关键数据
在过去,成人病毒性肺炎长期以来未受到足够的重视,无论是病毒性肺炎的临床研究还是共识指南都很匮乏,极大限制了临床医生对疾病的科学认识。本世纪以来,多个由病毒引起的新发呼吸道传染病为全球带来了不可忽视的疾病负担,随着聚焦病毒性肺炎的研究和探索不断丰富,临床医生对病毒性肺炎的流行规律和临床特征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2009年新型甲型H1N1流感流行后,我们团队率先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明确了北京地区成人病毒性肺炎病毒谱,研究的结果出人意料,在945例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者中,病毒性肺炎患者占比达到了27%。
为了进一步明确全国病毒性肺炎的流行情况,我们团队对全国20多个省市医保数据库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首次明确了我国肺炎发病率和病毒性肺炎病原谱,为我国病毒性肺炎流行状况提供了重要的基线数据。
随着成人病毒性肺炎临床诊疗工作的不断发展,临床实践中规范化诊疗理念与技术的提升迫在眉睫。2016年,我们首次将病毒性肺炎写入了《中国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治指南》,明确了临床诊治规范,为提升我国病毒性肺炎的整体诊疗水平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2020年COVID-19疫情爆发初期,我们团队瞄准了COVID-19危重症患者的救治需求,在全球首次明确了COVID-19危重症患者的临床病程,研究中报告的患者病毒转移时间、发病后淋巴细胞动态变化规律等为COVID-19疫情防控提供了及时有效的科学指导。
Viral Sepsis,
定义重症病毒性肺炎新理念
“Sepsis”是宿主对感染的反应失调而致的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但在中文语境中,往往指代的是细菌感染,并且相关的国际共识也将sepsis的治疗目标放在抗细菌感染方面。
全球范围内COVID-19疫情的暴发将病毒再次带回到我们的视野焦点,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更是成为了临床关注的重点与难点。研究数据显示,重症COVID-19患者病毒核酸血症阳性率高达37%,长久以来被临床低估的病毒性感染亟需得到新的审视。
2020年,基于对新冠病毒感染所引起的多器官功能衰竭的临床观察研究,我们正式提出了“viral sepsis”这一概念,并得到了国际同道的广泛共鸣。
目前,病毒性感染中毒症的诊断主要依赖于Sepsis 3.0的诊断原则,即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2分,且确定病因为病毒感染。早期识别病毒性感染中毒症,不仅可以减少广谱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及时启动抗病毒治疗,而且还有望助力实现宿主治疗的个性化。
联合+创新,
引领抗流感病毒治疗新方向
众所周知,针对细菌感染引起的脓毒症,应用有效的抗菌药物及时干预,通常能够取得很好的临床疗效,然而抗病毒感染的治疗相对复杂,临床策略的优化可能需要更多的探索来指导。
1
抗病毒联合免疫治疗
我们团队开展的一项动物实验显示,与单用抗病毒药物奥司他韦相比,免疫调节剂雷帕霉素联合奥司他韦能够显著减轻病毒性感染中毒症小鼠流感肺炎的免疫病理损伤,这表明抗病毒治疗与免疫治疗的联合可能是未来治疗病毒性感染中毒症的重要发展方向。
2
新型抗流感病毒药物
作为目前主要的抗流感病毒药物,神经氨酸酶抑制剂(NAIs)进入临床实践多年,其疗效仍存在诸多局限,改善住院流感患者、尤其是重症流感患者预后尚不如人意,新型抗流感药物的研发迫在眉睫。
在世界范围内,法匹拉韦、Baloxavir、Pimodivir等药物已在部分国家上市或正在进行药物临床试验,有望为流感患者带来更多临床治疗机会和获益。
3
抗病毒联合宿主靶点治疗
病毒性肺炎疾病的严重程度由病毒感染和宿主反应共同决定,单纯的抗病毒治疗并不能真正降低病死率,针对宿主靶点的治疗,包括抗炎、免疫调节、对脏器损伤的保护等都至关重要。
细胞因子风暴和外周血淋巴细胞降低是病毒性感染中毒症的两个重要临床特征。我们团队针对重症流感患者继发院内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开展了一项大型临床研究,结果证实了外周血淋巴细胞减少与继发耐药细菌院内感染相关。基于此,我们首次提出了将入院时患者淋巴细胞减少作为院内感染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循证医学证据,早期识别继发感染的高危人群,有助于早期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切实改善患者预后。
对于我国临床医生而言,糖皮质激素是病毒性肺炎治疗中非常熟悉的治疗用药,然而激素的合理规范应用仍需要更多的科学指导。我们团队针对感染性肺炎的激素应用开展了多项研究,并在全球最早提出了应用激素治疗COVID-19的观点,为全球抗疫工作贡献了积极的中国经验与中国力量。
此外,我们仍需要强调将疫苗接种作为病毒性肺炎防控的重要环节。在积极推动疫苗开发和接种工作的同时,促进新型抗病毒药物的研发和治疗策略的优化,能够更好地实现病毒性肺炎的科学防控与管理。
在讲座的最后环节,主持人和两位讨论嘉宾从临床实践出发,就血液病患者的流感疫苗接种、细胞因子风暴的临床特点、新冠病毒感染后T细胞的免疫重建、流感病毒的免疫调节治疗等问题与曹彬教授进行了充分的交流与探讨,为所院开展临床实践和科研探索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曹彬教授强调,“肺部感染诊疗的研究方向和手段应该越来越多地向肿瘤学科学习,把针对宿主免疫的干预靶点应用到抗感染免疫治疗的探索中,从而更好地提升我们对于感染、特别是伴细胞因子风暴的感染的科学认知与干预能力”。他表示,期待未来各学科能够进一步加强跨学科交流,促进创新发展,在临床难题上取得更多的突破。
专家介绍
曹彬
中日友好医院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常务副主任,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国际流感和呼吸道病毒感染学会(ISIRV)委员,Clinical Respiratory Journal(CRJ)副主编,EBioMedicine顾问编委,Clinical Microbiology and Infection (CMI)科学委员会委员。
长期致力于急性呼吸道感染及新发突发呼吸道传染病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系统阐明病毒性肺炎疾病特征,率先提出“病毒性感染中毒症”概念,对严重病毒感染救治具有重要价值。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华夏科学科技奖一等奖等;作为第一或通讯作者(含共同)发表SCI论文140余篇,其中在Lancet、NEJM发表论著9篇,他引超过30000次,7项成果写入WHO、NIH等国际指南;主持或执笔制订国家行业指南、规范7部;主编专著6部。
撰稿 | yueli、何萍
审核 | 曹彬
排版 | Winnie
发表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