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12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中,患者可能发生冠状动脉阻塞,术者应在术前进行提前预判和设计,在术前和术中采用一些预防策略,如术前CT判读或主要预防技术,包括“烟囱”支架植入和瓣叶切割技术(BASILICA),降低TAVR相关冠脉阻塞风险。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李飞教授分析了TAVR术中冠脉阻塞的危险因素,并分享了冠脉保护的操作要点。
冠脉阻塞的原因及危险因素分析
冠脉阻塞是TAVR术中少见但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率0.5%~1%,死亡率高达40%~100%,多发生于术中或术后。
TAVR术中冠脉阻塞的原因包括:自体瓣叶被折叠遮蔽、瓣膜裙带封闭STJ、瓣叶撕脱并移位、主动脉根部夹层或血肿。
TAVR术后发生的冠脉阻塞又称延迟性冠脉阻塞,出现延迟性冠脉阻塞的原因通常包括:持续性瓣膜膨胀导致瓣叶阻塞冠脉口、主动脉根部血肿压迫、人工瓣膜内皮化、瓣叶血栓、主动脉根部炎性增生。
TAVR术后发生的冠脉阻塞的原因如下:
基础临床/治疗既往史因素:高龄、女性、既往无冠脉搭桥史;
主动脉根部解剖因素:狭窄的瓦氏窦(小于28 mm)、冠脉开口低(小于10~12 mm)、团块状瓣叶钙化、钙化的分布、STJ狭窄或位置低、既往根部修复史(如根部置换+冠脉移植);
因此,CT评估在预防冠脉风险中十分重要,需要评估以下数据:
双侧冠脉的高度(冠状面)
瓦氏窦的大小(主动脉横切面)
冠脉开口附件瓣叶组织的分布(主动脉横切面)
瓣叶的形态及长度(多角度)
手术操作及人工瓣膜因素:瓣膜植入位置、瓣膜选择过大、瓣膜框架结构(自膨式瓣膜)、过大的球囊扩张导致瓣叶撕脱;
瓣中瓣因素:生物瓣衰败的TAVR、再次TAVR。 瓣中瓣冠脉阻塞的发生率较高,其与瓣膜到冠状动脉口的距离(VTC)以及外科瓣膜类型有关。VTC是重要的评估参数,通过CT测量可预测瓣中瓣冠脉阻塞的风险:VTC<4 mm是冠脉阻塞的独立危险因素。
预防冠脉阻塞的操作要点
冠脉阻塞的临床表现包括:持续性重度低血压、心电图改变(心梗超急性期常无ST段改变)、室性心律失常(约30%)。
如果患者TAVR术后出现持续性低血压,无论心电图有无ST段改变,建议立即升主动脉或选择性冠脉造影检查冠状动脉。
如果证实发生冠脉阻塞,应立即中转为全麻、紧急建立循环支持、紧急冠脉支架植入、紧急联系外科开胸,特殊情况可借助网篮拉瓣膜离开冠脉。
冠状动脉阻塞的预防措施
成功预判冠脉阻塞风险至关重要。在实际操作中,可通过实行冠脉保护技术以及BASILICA技术,来预防冠脉阻塞的发生。
(1)TAVR过程中实行冠脉保护技术:冠脉导丝保护、冠脉内球囊保护、Guidezilla保护、冠脉内预置支架保护。
冠脉支架保护的方式包括烟囱支架技术、开口支架技术、开窗支架技术。
烟囱支架技术操作要点:
①预先冠脉造影;
②导引导管选择:JR4,JL3.5,EBU3.5,EBU3.0;
③支架的选择:根据保护血管直径,长度经常为23~29 mm;
④支架置于右冠状动脉2段或左前降支中段远端;
⑤Guidezilla协同支架可增加系统稳定性;
⑥瓣膜释放时导引导管应后撤离开冠脉口;
(2)BASILICA技术是通过对原外科生物瓣进行切割,来预防原外科生物瓣瓣叶在TAVR术中堵塞冠脉口,是预防冠脉阻塞的有前景的技术。
排版:医心编辑部
百度浏览 来源 : 医心-专注心血管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医微客”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医微客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微客”。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发表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