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28
导语
大型医疗设备管理比你以为的重要的多。“拆解”系列是第9期:售后服务篇,讨论进院前的讨价还价,以及进院后的使用管理。
“读懂CT篇”系列即将完成,后续还会完成“读懂MR篇”、“读懂PET篇”、“读懂DSA篇”、“读懂DR篇”、“读懂US篇”、“读懂LA篇”等等。不过,“售后服务”只有这一篇,因为在决策、使用和管理中所有重点设备是相通的。
不管大三甲、还是县级医院,当采购设备时,你是毋庸置疑的甲方,拥有N个选择。不过,一旦设备验收完成,医院会遇到很多事儿,比如,如何有效使用,如何维修管理,如何评价效益,这都是医院管理部门和临床科室要共同思考的问题。
比如,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经常听到三种声音:
1)某医院领导说, 我们要精细化管理,放射科设备到底使用率如何,效益怎么样?
2)某医院放射科说,我们今年保修费1000多万,竟然比全科奖金还高,能不能想办法省点钱?
3)某医院设备科说,我们医院大设备全都保修了,临床也不太找我们,真挺省心的。
这三种声音,本质上是科学决策、维护成本、管理逻辑的问题,我们要在采购时解决一部分问题,使用时解决一部分问题,管理时解决一部分,不让问题主动找上门。
1、采购时:重点设备多保修
众所周知,放射科是医院最烧钱的科室,其维保成本占据全院总维保支出60~80%,常年居高不下原因有很多,但最重要的大型医疗设备几乎没有替代,99%的医院根本停不起。我们始终坚持不要一味省钱,而是在不保障临床的前提下省钱。
比如,某医院CT高压发生器故障,医院自修历时月余成功。这在99.99%医院是不可能的。别说停1个月,停1星期都几乎不可能,这样的省钱没有意义。不过,我们可以从其他方面下手。 比如,一台大型医疗设备的寿命通常在10-15年,对医院来说,采购时谈保修是最佳谈判时机,也是唯一比较有话语权的时候。也许有的医院会说:“不会呀,后期谈保修时我们也有多个选择,也很强势啊”。 不,那是你以为的强势,售后服务看似也有多个选择,但 本质上只有“原厂”和“第三方”,而且绝大部分时候原厂比第三方好太多,所以“售后服务”一定程度上是卖家市场。 因此,考虑到医学影像设备维保成本比较高,为防止出现“买得起、用不起”情况, 必须要在采购时把部分问题考虑进去,其中最要的就是保修时间和出保后保修价格。
3年保修
根据国家要求,公立医院配置设备严格执行预算采购, 在保证配置所需档次机型和软硬件的前提下,预算内应尽可能提高保修时限,这已成为整个行业的共识,因为这无论对医院还是厂家均是双赢。 对医院来说,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 采购时谈的保修合同比后续单独购买的保修便宜很多,30%、50%都有可能。 对厂家来说,医院第2-5年的维保合同是最难签的,一方面 医院管理部门是真的想省这笔巨款,另一方面原厂在很多省份都面临激烈的第三方竞争,尽管合同金额有一定缩水,但成本也低得多。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有条件建议长期保修CT,因为很多时候CT球管尤其是高端CT球管只有原厂才有,且大部分基本上每年换1个,不得不保修。 除CT外的其他设备,建议实际情况具体把握,全保或全不保,都不是好的选择。
保修限价
有时,医院配置所需档次机型和配置后,确实没有足够预算配置3年保修。对此类情况(其实是不管任何情况),务必谈好保修限价,即出保后保修费不超过多少钱。 通常来说, 出保后保修费是不超过整机的10%左右,不同设备略有差别,情况具体讨论。此时,我们需要注意两个问题:
1) 原厂保修分为技术保、金保、白金保,同时将三种保费记录在合同中。比如,CT白金保通常包含不限次数球管更换,磁共振白金保通常包含磁体、液氦和外设。
一般来说,不建议技术保,90%情况电话支持能解决;磁共振建议金保,磁体坏的可能性几乎为零;CT要白金保,千万不要在球管计较。
2)要在合同中体现“不能限制连续保修”,即医院需要保修的时候再保修。不要担心厂家不愿意,肯认真谈保费,就意味着很多。
2、使用时:管理和评价是必须的
为促进医院实现高质量发展,国家卫生健康委于印发了《三级医院评审标准(2020年版)》,其第二部"医疗服务能力与质量安全监测数据”第五章第158条:根据医院功能定位和发展规划,有大型医用设备使用、功能开发、社会效益、 成本效益等分析评价。
关于评价大型医疗设备,我们认为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
1)是否为医院带来一定社会效益,即能满足临床诊断和科研需求。满足临床需求是第一位的,可以从使用率量化评价,在正常临床排班下如果设备使用率未达到90%,可认为是满足临床需求的。此外,还可以将基于该设备产生的课题、论文,作为评价社会效益的重要指标。
2)是否为医院带来一定经济效益。很多医院评价大型设备的方法是单机效益分析,也作为后续科学决策的依据,但其实单机效益分析是个伪命题,更合理的评价方法是单类效益分析,即一个科室的一类设备综合讨论。因为,临床有权决定如何使用,专机专用才更高效,精确到单台不如 综合评价更有实际意义。比如,通过某类设备的开机率、检查人数(扫描部位数)、扫描量分布、扫描时间分布实现临床精细化管理,再配合HIS收费、运行成本等数据,可实现精确效益分析。 在大型医疗设备的精细化管理方面,确实要必须依靠软件才能实现,目前具备类似功能的并不多,根据实际体验,比较有实际使用价值的是云赋通的“云探医联”,准确率不错。
云赋通“云探医联”截图
3、维修时:原厂为主,三方为辅
如果您是设备科一员,会发现很多设备中小型医疗设备其实只有原厂在服务,医院根本没得选。这并不是垄断,而是根本不赚钱,其售后主要是为了做好服务并维护渠道。不过,影像、放疗、内镜等领域设备存在大量第三方,很明显是因为售后服务具有高附加值。
毋庸置疑,售后服务一定是原厂的好。原厂保修缺点只有一个,但是优点却有很多:
1)解决问题速度快;
2)备件到场快,且只换不修;
3)有“兜底”能力;
4)规范,有安全感。
上述几点均击中医院要害,很难想象哪家医院的大型医疗设备停几天,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大医院的CT/MR都选择原厂保修,效率确实高,服务确实好,而且在医院迎接检查时能及时提供所有维修和保养记录。
原厂保修,自然价值不菲。尽管前几年,随着国家降低医疗设备检查收费时,原厂也在与时俱进降低维保费,但依然很贵。因此,医院如果没那么急,优秀的第三方其实也是非常好的选择。不过,目前第三方市场存在严重良莠不齐的现象,我们要选择优秀的第三方,而不是价格低的第三方。
目前来看,选择原厂还是第三方主要看医院经济条件,比如江苏、浙江、上海等发达省市比较倾向原厂,江西、湖南、广东等省份比较倾向第三方。据调研,部分第三方也获得了医院的认可。
无论选择原厂还是优秀的三方,只要医院做好监管和验收工作,我们都认为是很好的选择。这时候,就体现出医院必须要有“懂行”的自己人。
4、任何时:必须要有自己人
近年来,在部分省份兴起了医院整体托管,医院“设备管理部门”变成“专职采购部门”。其实,只要托管方认真服务,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不过,这样少则5年多则10年就会彻底被“外人”控制,再想拿回来必须要花更多时间,因为人才断层已经形成。
也许您会说,我们可以定期换托管方,那样会更糟糕,根本不可能保证医院平稳运行。无论托管与否,医院都要需要自己人。 也许您会问,又不能省钱,又要发工资,为什么还要自己人? 首先, 从学科发展角度,任何学科发展都要靠一代代人努力,医疗设备管理所对应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自然也不例外, 从全国范围来看,临床医学工程在很多省份已经被充分认可并拥有一定地位。 其次, 从医院招采角度,如今政府采购都在谈采管分离,即采购监管与执行职能相分离。 没有管理部门,采购部门就没有“眼睛”,采也采不好,管也管不好; 再次, 从维护医院角度, 只有自己人才会真正为医院省钱,并凭借专业判断时刻维护医院利益。比如,很多时候,自己人能快速解决或者在原厂指导下解决,能大幅减少停机时间,变相创造效益;比如,并不是所有重点设备都必须要保修,可根据设备情况判断是否要保修、何时需要保修,以最大程度解决维保经费;
最后,无论何时,永远都要优先相信自己人。任何事儿,只要有心、有脑、有眼、有手就一定能做好,高手在民间。
END
百度浏览 来源 : 医工研习社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医微客”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医微客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微客”。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发表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