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12
我并不出身于医学世家,也没有特殊的经历让我对医学深感兴趣,可命运安排了我走上学医之路,并一路念完了博士。自2012年开始在北大医学部(以下简称北医)攻读学术型博士研究生算起,至今刚好十年。细数这十年,我一直在学习。若是要用某一元素来定义这学习的十年,当属“规培”二字 。
作家塔拉在《Educated》一书中称:教育意味着获得不同的视角,理解不同的人、经历和历史。我在北医的既往生活可大致分为四个阶段:作为全日制学生攻博、作为规培学员受训、作为指导老师临床带教,以及作为临床骨干轮转教学管理岗。追忆过往,写下我在不同阶段的特定视角下对规培的感悟,希望更多的后来人能从中真切了解北医规培,与北医结缘。
1 在实验室的“规培”:博士研究生
最开始接触北医的规培,始于和博导郭向阳教授的邮件往来。记得当年通过邮件表达想拜师到老师门下读博士学位的时候,得到的回复却是善意的“阻拦”,理由就是“北医规培规范且严格,学术型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不参加规培,毕业后才开始规培”。在我一再强调自己对老师个人魅力的崇拜和对科研方向的强烈兴趣,这才得到“欢迎报考”这一简短的回复。事实上,入学后我也确实是在医院教学科研楼(现健康医学中心楼)和医学部实验动物中心度过了终日与文献和大鼠为伴的三年,与真正的临床规培没有任何交集。现如今,我常把这段孤独又充实、压抑却又满怀憧憬的三年,称之为“科研规培”分享给课题组的师弟师妹们:北医学术型博士也是一种规培,培训的不仅仅是科研思维,还有得以磨砺的意志和性情。念完博士,我们都应该变得不那么确定,而不是更确定,这包括对“差异”满怀激情,并能兼容并包,接受那些不同于自己的想法。还记得那年,办完毕业离校手续后,我在实验室一直工作到了入职的前一周,似乎是对实验室的“科研规培”生活充满了留恋。
2 在临床的规培:培训学员
入职北医三院后,在与北医仅一墙之隔的直属附院,我开启了自己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下简称住培)。三院教育处将规培工作管理得有条不紊,一切按部就班却不觉风轻云淡:因为在每个轮转的科室,都会遇到不同风格的带教老师和规培小伙伴。除麻醉科外,我还先后轮转了超声诊断科、心血管内科、呼吸科、神经科、普外科、疼痛科及危重医学科。由于硕士阶段有过临床培训经历,当我从实验室再回临床,这种变换反倒让我自觉状态不错。唯一不太适应的是下班前计划好夜晚要看的书,常常因为看到一半困得死去活来而草草收场……然而,也就是前一晚的看书所得,平日里从小伙伴们那里“拿来”的心得秘籍,再加上带教老师查房时的强调,总能让自己有美妙的获得感。
在轮转期间,我秉持踏实勤奋和高度的责任感,把病人当做最好的老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加强临床常见疾病诊疗的“三基”训练。对待自己管理的病人,我耐心细致,关系处理融洽,书写病历的水平不断进步,直至到危重医学科在伊敏老师的指导下达到个人“巅峰水平”,获得上级医师的一致好评。至今仍然清晰地记得刚进麻醉科的半年,徐懋主任“手把手”教我如何精准地桡动脉穿刺置管;面对双胎妊娠的椎管内穿刺失败的心理障碍,给病人摆好操作体位后,张利萍老师总是默默地退后,放手让我去尝试;韩彬老师的一句“我对面台的病人情况复杂,这边的胸科台就交给你了”,让我有信心独立完成胸科双腔气管导管插管;也记得李民主任就麻醉记录单里的记录瑕疵,严肃批评我的尴尬……2017年,我顺利通过北京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一阶段考核,随后通过麻醉科的住院总医师资格考试,开始担任麻醉科住院总医师。
在张耕副主任医师的指导下为病态肥胖患者行气管插管
临床工作是辛苦的,有时候甚至是枯燥的,同时还要兼顾科研和科室事务,容易使人倦怠。这些矛盾似乎在我的住院总医师培训期间尤为突出。每当这个时候,我的导师郭向阳教授(同时也是我的规培指导老师)总能找到我,不厌其烦地叮嘱:病人所承载的,远比医生要多得多,医生更要做好自己情绪的主人。后来,从王军主任那里也听得类似的教导:最顶级的自律,是管好自己的时间和情绪。以至于后来,每当自己在工作中遇到不顺,我总是先问自己,我发脾气是解决了问题,还是增加了一个新问题。慢慢地,我在工作中的抱怨少了,理解多了。不知不觉,在郑清、张耕、韩彬、许川雅、王慧玲、刘慧丽等上级医生的悉心带教下,我已逐渐从导师嘴里的“小愤青”成长为日趋成熟的麻醉医师。2018年04月,在完成住院总医师阶段的培训及考核后,我顺利通过科室单独设置的二线医师资格考试,并以住院医师的身份拿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迅速成长
由于我国麻醉医生相对短缺,麻醉医生工作强度大。作为每天奋战在临床一线的麻醉医生,吃苦耐劳早已成为最基本的素养。随着规培的进展,我能够在上级医师的指导下,完成心脏体外循环手术、肾癌合并腔静脉取栓术、重度胎盘植入、食管癌、肝脏占位切除术等大型手术及重症患者的麻醉;能独立完成各临床科室常见手术的麻醉。此外,我积极接受新观念、新技术,包括无绳超声等可视化技术、3D打印困难气道管理;我还协助临床主管改进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镇痛模式,优化临床路径,取得良好临床效果。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我在2016年度北京市麻醉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病例汇报比赛中荣获一等奖;2017年,荣获北京大学医学部优秀住院医师,2018年荣获全国优秀住院医师荣誉称号。
2018年荣获“全国优秀住院医师”荣誉称号
回眸当年培训历程,我能真切地明白:规培期间住院医师要做的,就是在生活和工作压力最大的阶段,能够不忘初心。让病人安全、舒适、有尊严地接受手术是麻醉医生的天职;病人出院后若记不得我是他的麻醉医生,说明我的工作做到位了。
3 在临床的规培:带教老师
2020年,我通过了教育处组织的住培临床带教资格准入考试,意味着在临床工作的同时,有资格正式地临床带教医学生及规培学员。麻醉科规培带教的主体,除了本专业(含重症医学)的研究生、进修医生和规培学员之外,多是各外科系统进入规培体系的研究生和规培学员,他们轮转麻醉科的时间往往仅为1-2个月。由于轮转的时间短,麻醉科的临床工作节奏快、地点多,很多学员存在逃避心理。为了让他们在麻醉科期间有更大的热情和积极性,在未来的外科工作中能更好地与麻醉医生协作做好患者的围术期管理,除完成基本轮转要求外,我着重在托下颌面罩给氧、气管插管、麻醉风险评估等方面加强培训,希望他们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在急症气道、术前准备等方面更好地与麻醉科协作,为患者服务。
作为住院总医师与来自甘肃的曹家桦医师在进修结束合影留念
在带教麻醉学本专业的规培学员的过程中,似乎显得更加从容。大家彼此间深厚的“革命友谊”,早已在一起值急诊夜班中,一起抢救病人中,一起分享美食中建立。我们讨论的话题,也不仅仅限于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也有科研和课题,以及生活和八卦。这种特有的情感,平等的心态,以及彼此相近的思维模式下不尽相同的视角和经验,让带教和被带教更容易被接受,更加高效。我个人收获的不仅仅是教学相长,还有相互鞭策和携手共进。不论未来的规培师资队伍是否会走向年轻化,但过往和他们在一起的岁月告诉我:亲其师,信其道;和学员们做朋友,能让我们的带教更加惬意。
4 在教育处的“规培”:致敬师者
2021年9月至11月,我有幸作为临床骨干,来到医院教育处全职轮转三个月。临床骨干轮转行政管理岗位,是三院人事制度的一大创新,它极大地增进了临床与行政科室之间的交流互信。于我个人而言,亲历教育处充实的3个月,更多的是让我从新的视角理解规培。
我在教育处主要参与本科生组的日常工作。教育处所负责管理的人员类型较多,横向管理与纵向管理交叉协同运行,以规培体系人员为例,进入二级学科的八年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及规培学员均进行严格统一的规范化管理。不论是住培出科考试的SOP及SMP文档梳理,还是走访临床科室对出科考试的督导,从学医酷软件学生端和教师端性能的提升,到出科考试成绩的数据分析和反馈,都刷新了我对教育处工作的认知。哪怕一个很小的教学制度调整,一场看似平常的师生座谈,无不凝聚着教育处老师们在幕后的调研、论证、筹备等辛勤付出。为了兼顾老师们的临床工作,教育处的教学管理会议经常是安排在午间召开,与会者往往需要抢时间吃饭,开完会接着总结和落实,基本没有午休时间。为了加强对临床师资队伍的建设,教育处设置了严格的临床带教和理论授课资格准入考试,近两年还创新开展了科研岗位教师的理论授课及科研带教资格准入。准入考试前夕,教育处还会组织教学专家对准入教师进行系统培训,培训也往往安排在周末,以至于很多老师在周末都无法休息。也正是因为这一次次的感动,每当我读到研究生毕业论文致谢部分对教育处老师的感恩,有欣慰,也有幸福。这种幸福源自于北医人对教育工作的热爱,正助力规培学员们的点滴收获和进步。
聆听毛节明教授督导科室组织住院医师出科考核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此外,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教学督导专家毛节明老师和徐智老师。每次与两位专家一同下到临床科室督导出科考试,他们总能从科室组织、临床带教、考核过程及考评反馈等角度对带教老师们提出更高甚至是近乎苛刻的要求,让我们看到前辈们对教学工作严谨的态度和执着的追求;对于规培学员,他们往往又是那么地和蔼和慈祥,总是用鼓励的眼神和建议的口吻去激励学员。每每此刻,站在一旁的我敬仰之情油然而生,更觉自身的渺小和不足。
作者: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麻醉科李正迁
百度浏览 来源 : 规培医生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医微客”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医微客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微客”。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发表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