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教授和他的团队自主研发了一种新支架,这种支架的材料能够在人体内完全降解,这就意味着未来的支架不会存在患者的身体里一辈子了
导语: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教授和他的团队自主研发了一种新支架,这种支架的材料能够在人体内完全降解,这就意味着未来的支架不会存在患者的身体里一辈子了。
现在大家用的支架,都是金属材料制作的,这种金属支架一旦植入,就要和患者的身体终身相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教授和他的团队自主研发了一种新支架,这种支架的材料能够在人体内完全降解,这就意味着未来的支架不会存在患者的身体里一辈子了。
9月5日上午9点45分,葛均波院士率先成功完成了我国首例由国人自主研发的完全可降解聚乳酸支架(心祥,XinsorbTM)的植入,这标志着我国的支架研发水平已经站在了国际前沿,同时也代表着我国心血管界在冠心病介入治疗的“第四次革命”来到。新一代完全可降解支架进入临床将造福更多的冠心病患者。
经科学研究发现,其实冠脉支架并不需在身体里装一辈子,它们本身是有“服役”周期的,支架在介入冠状动脉6个月后,便已完成使命,可以“功成身退”让血管恢复其原来的面貌。但是传统的金属支架由于材料不可降解,即便完成了任务,也要和心脏相伴一生。葛均波院士介绍道,传统金属支架终身呆在体内,有时候反而会刺激血管产生炎症反应,甚至产生诸如支架内血栓等危及生命的后果。
因此,葛均波院士领衔的团队继成功研发出世界首个可降解涂层药物支架后,潜心刻苦攻关数年,与山东华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成功研制出新一代国产化完全可降解支架“XinsorbTM”。该支架由高分子聚乳酸类材料构建雷帕霉素药物释放平台,植入体内2-3年内完全降解吸收,有别于传统金属药物支架,其设计理念是:支架植入后的一段时间内,它会对狭窄的冠脉血管进行机械性支撑,同时释放出药物,防止再狭窄,之后支架即缓慢降解并完全被组织吸收,血管结构以及舒缩功能完全恢复至自然状态。葛均波教授还谈到,我国自主研发的这种完全可降解支架对于患者来说,还有一大实惠,就是在费用上会更节省。
据悉,XinsorbTM支架的研发经历了从早期设计成型、优化改进、大规模动物实验验证到临床试验阶段,历时6年。在2013年法国巴黎Euro-PCR会议的“创新型支架及平台”分会场,葛均波院士作了题为“新一代完全可降解支架平台:Xinsorb支架”的特邀报告,这是中国自主研发的完全可降解支架(XinsorbTM)首次在国际会议上公布研究成果。该支架的临床前研究结果得到了与会国际专家的肯定,对中国自主研发的完全可降解支架表示极大关注。
发表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