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 充值

首页-> 学术资讯 -> 医学科普

第一波感染高峰!阳过再感染 哪些人风险更高?#科普

医学科普

2022-12-30      

1308 0

解封之后,大家陆续变成了「小阳人」,「阳过」、「阳康」之后还会变成「王重阳」吗?再感染的机会有多大?症状会更严重吗?传染性会更强吗?

再感染是指人体在前一次感染完全康复后,当体内的特异性抗体降低到一定水平时,再次被病毒感染入侵的现象,研究一般将新冠再感染定义为「新冠病毒首次检测阳性90天后的感染」。而一般短期内出现的「复阳」,可能是病毒核酸没有彻底转阴,在临界值处徘徊波动。

图源:Pace Hospital

阳过后,发生再感染的机率有多大?

新冠首次感染后会有发生再感染的可能,但在不同的研究人群和不同时间段中得出的结论不一。

大流行早期,美国对2020年13万新冠感染者的研究表明,90天后发生再感染的机率是0.2%[1]。丹麦于2020年3-5月和9月出现了两波新冠大流行,对近400万人群和约1.2万新冠患者的观察性研究表明,发生再感染的机率是0.67%,首次感染对再感染的保护效果是80.5%[2]。

但随着病毒株的变异和传播力的增强,发生再感染的机率也在增加。英国最新的研究显示,奥密克戎(Omicron)的再感染机率是18.0%[3],与意大利的数据接近(18.09%)[4],而以色列在BA.5流行时期的再感染率高峰约为20%。

以色列统计的奥密克戎不同亚型的再感染率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研究的都是首次感染90天后出现再感染的机率,而新冠患者康复后短时间内抗体滴度较高、病毒尚未完成突变,发生再次感染的机率是很低的。

土耳其2022年对520例奥密克戎再感染患者研究发现,16.5%发生在首次感染后的3-6月内,而83.5%的再感染发生在首次感染6个月之后,其中首次感染后6-12月内、12月之后发生的再感染率分别为36.7%、46.8%[5]。

新冠再感染与年龄、性别、免疫状态、基础疾病等因素有一定联系。西班牙对2020年3-11月近3万名新冠患者的回顾性研究显示,发生再感染的平均年龄为41.5岁,85.7%为女性[6]。

意大利从2021年8月-2022年3月经历了从德尔塔到奥密克戎流行株的转变,对该时期840万新冠患者的回顾性分析显示,相比于120天内接种疫苗的人群,未接种疫苗和接种疫苗超过120天的人群再感染机率分别高2.9倍和1.5倍[4]。

该研究还发现,60岁以上人群发生再感染的机率较低,女性发生再感染的机率比男性高1.2倍[4]。

英国也在70-80岁人群中观察到较低的再感染率,这可能与该人群高疫苗接种率[4]或之前感染导致的免疫保护提高有关[3]。

而英国在接种疫苗并感染过奥密克戎的青少年人群中,观察到对奥密克戎再感染最高的保护效果,在接种第二针疫苗15-24周后保护效果为96.4%[7]。

此外,有慢性肾功能衰竭、心血管疾病、支气管肺病、神经病变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人群,再感染的风险也会增加[8],患有这些基础疾病的患者,需格外注意加强个人防护、尽可能接种疫苗,避免再次感染。 

英格兰不同年龄组人群在奥密克戎流行期的再感染率

护士和住院医生再次感染风险很高

始终处在抗疫第一线的医护人员的再感染情况,非常值得我们关注。意大利的最新研究显示,2021年9月-2022年5月33.5万例新冠患者和1.57万例再感染人群中,医护人员再感染风险是非医护人员的2.38倍[8],这与医护人员在工作中被病毒暴露的机会较多有关。

印度科学家在2021年12月1日-2022年2月25日奥密克戎流行期间,对1.1万余名医护人员进行的观察研究发现再感染率为28.4%,再感染的风险与年龄、性别以及工作类型有关[9]。

大于45岁人群,比25岁以下人群的再感染风险低40%;女性再感染与男性再感染的风险比为1.6;护士和住院医生的再感染率最高,分别为40.8%、38.6%,而医学生/医院行政人员为15.4%。

与医学生/医院行政人员相比,住院医生、护士、研究人员的风险比(HR)分别为3.0、3.0、1.7[9]。 

年龄、性别、工作种类都会影响医护人员再感染风险

采取恰当的个人防护和手卫生,是预防医护人员感染的最有效措施[8],由于我国医疗系统、生活习惯与国外的差异,如患者的口罩佩戴率较高、院感防控措施严格,我国医护人员再感染的风险应该比国外低。

除医护人员本身因素外,还需医疗机构提供更多的人力、防护装备、减轻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等,来进一步降低医护人员的再感染风险。

首次感染之后,多久会发生第二次感染?

首次感染到再感染的间隔时间,取决于免疫保护的持续时间和有效性以及病毒的变异速度。

大流行早期,瑞士对2020年498例抗体阳性和996例阴性人群的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表明,抗体可将发生新冠再感染的风险降低94%,保护效果可持续至少8个月[10]。美国早期发现,新冠感染后抗体的保护效果在感染7个月之后仍有80%以上[11]。

但随着病毒株的变异和免疫逃逸功能的增强、以及阳康患者体内抗体滴度的降低,首次感染的保护效果在逐渐减弱。

美国对2021年12月-2022年8月的追踪调查发现,早期感染对再感染奥密克戎的保护效果有限[12]。印度调查了4例接种新冠疫苗后先后感染德尔塔/卡帕和奥密克戎 BA.2毒株的患者发现,与突破性感染阶段相比,再感染前期其体内对B.1、德尔塔和BA.1的中和抗体滴度分别下降了14、12和117倍[13]。

卡塔尔最新的研究发现,早期感染奥密克戎变异株到再次感染BA.4或BA.5的间隔时间约为180天[14]。

卡塔尔人群早期感染Omicron后再感染BA.4或BA.5的间隔时间约为180天

与首次感染相比   再感染会更严重吗?首次感染或接种疫苗产生了保护性抗体,理论上再感染出现严重症状的概率会降低。

大流行早期,英国2020年1月-2021年5月的监测数据显示,再感染比首次感染的病死率降低了61%,在50-65岁未接种新冠疫苗的人群中,再感染比首次感染的入院率降低了34-49%。研究还发现,老年人、女性、有基础疾病是再感染出现严重症状的主要风险因素[15]。

印度2022年的最新研究显示,1007名奥密克戎再感染患者中99.3%为无症状或轻症,主要为发热(76.2%)、咳嗽(64.0%)、肌肉痛(63.2%)、咽喉痛(59.3%)[9]。

印度的病例报道也显示,在多次感染不同变异株的新冠患者中,临床症状从发热、咽喉痛、肢体疼痛、乏力逐渐减轻,最后一次感染只出现头痛症状[16]。除早期感染产生的保护效果之外,奥密克戎病毒株致病力减弱可能也是导致症状减轻的原因之一。

印度3次感染新冠病毒的病例症状逐渐减轻

再感染之后传播给其他人的风险有多大?

再感染之后的传播风险,取决于体内的病毒载量和整个人群的免疫水平,PCR检测的Ct值越高,表示病毒载量越低,传播风险也越低。

卡塔尔对2020年2月-2021年7月的38万新冠感染人群研究发现,与未接种疫苗的首次感染人群相比,突破性感染、未接种疫苗再感染人群的Ct值分别高1.3-3.2和4.0个循环[17]。

美国的研究显示,在奥密克戎流行期间,普通再感染和接种疫苗再感染人群的传染性分别降低了23%和40%[18]。

再感染的传染性降低,可能与感染者本身携带的病毒载量较低和群体免疫的保护效果有关。

研究组1、2、4显示突破性感染和未接种疫苗再感染患者的Ct值更高

阳康后,需要打疫苗预防再感染吗?

由于奥密克戎变异株流行时间较短,目前关于奥密克戎感染后接种加强针来预防再感染的报道较少,且对于预防效果尚有争论。

已有不少研究证实新冠感染康复后,患者体内中和抗体的滴度会逐渐下降,如印度在6例接种2剂Covishield疫苗(印度血清研究所与英国阿斯利康公司合作生产)的奥密克戎再感染者中发现,接种第2针疫苗7个月后,IgG抗体滴度下降了2.8倍,对B.1、德尔塔、奥密克戎病毒株的中和抗体滴度分别下降了3.3、5.9、17.3倍,而再感染后中和抗体平均滴度从1.9显著提升到2262,提示可能可以通过接种加强针,刺激机体产生新的中和抗体[19]。 

接种2剂Covishield(科维希尔德)疫苗7个月后中和抗体平均滴度明显下降

美国2021年12月24日-2022年4月14日对加利福利亚州监狱系统7.6万人群的监测显示,在未感染新冠或在德尔塔流行前感染的人群中,接种第三针mRNA疫苗,可将对奥密克戎的保护效果提升25.0%-57.9%[20]。

而墨西哥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发现,在73例再感染医护人员中,30.1%于再感染前的0-33天内进行了加强免疫,接种加强针对于预防奥密克戎再感染的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21]。

因此,对于该问题尚不能得出一致结论,再加上国内外接种疫苗种类的差异、未来流行株免疫逃逸能力的变化,我们还需要更多的监测数据,来证实接种加强针预防再感染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再感染最大的威胁,来自于哪?

近期,美国新增的病例中约68%由BQ.1或BQ.1.1这两种奥密克戎新亚型引起的。而在新加坡、孟加拉国和印度在内的亚洲国家,奥密克戎新亚型XBB正在掀起新的感染浪潮。

2022年12月13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何大一团队在《Cell》 发表题为《Alarming antibody evasion properties of rising SARS-CoV-2 BQ and XBB subvariants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证实了BQ.1、BQ.1.1、XBB和XBB.1这些奥密克戎亚型具有目前已知最强的逃逸中和抗体的能力,这可能是由于它们额外的刺突蛋白突变导致对疫苗接种产生的中和抗体具有更强的逃逸能力。

这项研究显示,新冠疫苗及感染者血清对BQ.1、BQ.1.1、XBB和XBB.1的中和能力明显下降,包括WA1/BA.5二价mRNA疫苗加强的个体的血清同样如此。

这些人体的血清针对BQ和XBB的中和滴度,分别降低了13-81倍和66-155倍,这远远超过之前观察到的任何新冠突变株的情况。

而能够中和早期奥密克戎的单克隆抗体,对这几个奥密克戎亚型基本无效。

这项研究结果表明,奥密克戎BQ.1和XBB对当前的新冠疫苗(包括针对突变株的二价mRNA疫苗)以及新冠阳性康复者构成了严重威胁,而且目前所有的治疗性单克隆抗体也对它们无效。

因此,BQ和XBB可能因为在逃逸中和抗体方面的优势而在人群中占据主导地位,成为新的主要流行株。

2022年12月19日,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BIOPIC)曹云龙、谢晓亮联合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王佑春团队在《Nature》发表了一篇题为《Imprinted SARS-CoV-2 humoral immunity induces convergent Omicron RBD evolution 》的研究论文。

文中提出了「趋同演化」的概念,自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出现以来,其子代变异株井喷式涌现,BQ.1和XBB都是趋同演化的新型毒株。趋同演化之下,大量中和抗体药物和康复者血浆已经「被逃逸」,这给新冠疫情的防控带来了十分严峻的考验。

该研究发现,病毒趋同进化产生的变异株几乎逃逸了目前所有中和抗体药物、疫苗接种者或康复者血浆,包括BA.5突破感染者血浆。

并且,由于「免疫印迹」现象的存在,奥密克戎亚型变体突破感染后产生的抗体多样性逐渐降低,特别是BA.5突破感染,这表明当前的群体免疫和BA.5疫苗加强剂,可能无法有效预防奥密克戎趋同变体的感染。

另外,血浆中和数据也显示,XBB、CH.1.1和BQ.1.1.10等毒株不仅逃逸了三针灭活疫苗接种者的血浆,也几乎完全逃逸奥密克戎BA.1/BA.2/BA.5突破感染者的血浆样本,显示出极大的免疫逃逸能力。

这显示,感染过BA.5.2和BF.7毒株的人,在未来这两个新变异毒株流行时,可能还会重复感染。

总结

由于病毒的不断进化和人体抗体水平的逐渐降低,在奥密克戎感染90天后存在一定的新冠再感染风险,但再感染的症状和传染性都弱于首次感染,因此我们没必要对再感染产生恐慌。

医护人员、患有基础疾病等再感染风险较高的人群,需加强个人防护避免再感染。对于通过接种加强针预防再感染,还需更多的研究来证实其有效性和可行性。只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勤洗手、戴口罩、多开窗通风等,我们可以将再感染的风险尽量降到最低。



医微客一站式科研服务平台,致力于服务医院和企业,协助医生解决科研上的痛点,提升临床科研水平,为企业提供医学写作、医学编辑、科研培训和学术传播等策略支持。



科研资讯(站内):

百度浏览   来源 : 申红卫 / 健康界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医微客”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医微客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微客”。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科研搜索(百度):医学科研





发表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科研资讯 更多>>
  • 肿瘤电场治疗Optune Lua获批治疗..
  • 成本更低的实体瘤抗癌新星:CAR-..
  • 文献速递-子宫内膜癌中的卵黄囊..
  • Nature|MSCs首次用于人体跟腱病..
  • 推荐阅读 更多>>
  • 刘章锁团队在医学领域国际重要期..
  • 高分综述丨JAMA Cardiology:65..
  • 疫情新情势!福建协和心内科瓣膜..
  • 深圳首例仿生型人工心脏!港大深..
    • 相关阅读
    • 热门专题
    • 推荐期刊
    • 学院课程
    • 医药卫生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发行周期:暂无数据
      出版地区:其他
      影响因子:暂无数据
    • 中华肿瘤
      期刊级别:北大核心期刊
      发行周期:月刊
      出版地区:北京
      影响因子:1.90
    • 中华医学
      期刊级别:CSCD核心期刊
      发行周期:周刊
      出版地区:北京
      影响因子: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