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04
本月底,“4+7”全国扩围中选结果陆续在各省执行,对于身处变革大潮中的药企和从业者来说,正式步入后“4+7”时代。
对于成熟药品来说,经历过两票制的洗礼,以及“4+7”的阵痛,从流通环节到医院终端,企业已经没有多余的利润去做推广,纷纷选择减员转型……
而创新药也并不轻松,当上市后的窗口期越来越短时,审批和准入的问题成了十分紧迫的事情,不然,很容易错失市场先机。
这些都使得药企开始重新审视过去的商业模式是否适合当下的医药环境,梳理近两年的医药新政,我们会发现,政策考虑的更多的是患者的需求,因此,“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也被越来越多的药企所重视。
如何真正的做到“以患者为中心”?药企各职能部门如何做角色演变?如何转换过去几十年的传统思维?CMAC 举办的“4+7新政下以患者为中心高峰论坛”于 12 月 6~7 日在上海成功举办,有 300 多位医学专家和药企医学同仁参会,共同探讨和分享“以患者为中心”理念和实践。
国内医药营销刚起步时,每个企业都是以产品为中心,去推销,去兜售,去开订货会,然后随着行业竞争加剧,又开始围绕处方的决策者——医生来做工作,这是过去几十年医药行业传统的推广模式。
在过去的这些时期,由于医疗的高度专业化和信息流通的有限性,使得治疗药物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是否被医疗机构采用,而不是对患者的治疗价值。这种模式使得制药公司更加关注医生对产品的选择标准,而不是最终整体疗效。
换句话说,我们是在为医生制造药物并建立药物的选择标准,而不是患者。
近两年的医药新政不断落地,带来了利益相关者的多元化,从过去的 1P(Physician)到目前的 6P(Physician、Policy Maker、Payer、Pharmacist、Patient、Public),同时,患者和审批、准入变得更加重要——药的价值要看在患者身上的效果,是不是能解决患者未满足的诊疗需求,而不是医院愿不愿意采购,医生是否喜欢用。
这个时期,对于医药产品的价值评价,也转变为了是否能够满足患者的需求和治疗效果。
仅就治疗效果来说,应该如何建立评价标准?在国际上,已经有了多种不同的尝试和探索,比如,根据疗效对同一种药物针对不同类型肿瘤治疗效果制定不同的价格标准。
对于后“4+7”时代的患者事务,本次会议上,参会专家认为,从医学事务到患者事务,医学事务部团队将被赋予更新的职能,对于患者医学需求的识别和传播将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
对于药企团队,全新 KPI 机制的医学策略及商业模式的制定将基于对患者疾病治疗的需求洞悉和分析,以展示其患者价值。
而医学事务部的 KOL 范围将扩大,来自患者组织的代表被纳入 KOL 范畴,以便能够倾听来自患者的声音。
同时,AI、数字化等技术的普及使得患者参与的可及性更好,目前已经有罗氏等多家制药巨头在肿瘤、心血管、糖尿病等热门领域拓展全新的疾病管理模式。
从少部分企业先行实践,到如今大多数企业开始执行,“以患者为中心”进入 2.0 时期,这预示着制药行业正在经历一次巨大变革,你做好准备了吗?
据悉,作为引领医学事务行业发展的CMAC,第五届中华医学事务年会(CMAC)将于 2020 年 4 月在北京召开,将围绕医学事务部职能转型以及未来趋势展开讨论。
百度浏览 来源 :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医微客”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医微客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微客”。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发表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