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05
《柳叶刀—区域健康(西太平洋)》(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Western Pacific)12月1日发表了西太平洋地区(以下简称西太区)慢性病防控研究论文专辑。该论文专辑由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副主任、全球健康研究院院长王友发教授牵头,组织了来自中国、韩国、澳大利亚、日本、越南等8个国家,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等23家机构的35位专家学者共同合作完成。专辑共包含4篇文章,分别系统阐述了西太区37个国家和地区慢性病的疾病负担和流行趋势、主要风险因素、新冠疫情的影响、防控策略等,为西太区乃至全球慢性疾病防控提出建议,旨在助力推动全球健康共同体建设。研究发现,与全球其他地区相比,西太区面临更严峻的慢性病负担挑战,宏观、群体、个体以及系统性风险因素等共同影响着西太区慢性病防治;新冠大流行导致慢性病风险因素流行上升,包括不健康饮食增加、体育运动减少和睡眠障碍增加等。数字健康技术在慢性病管理方面取得了积极效果,但将其推广至西太区基层,仍需持续有效努力。识别二维码,阅读研究原文。
西安交通大学全球健康研究院等合作机构将于今天下午14:00在北京举行《柳叶刀-区域健康(西太平洋)》-西太平洋地区慢性病防控研究论文专辑发布会及学术研讨会。柳叶刀视频号将会转播此次会议,期待您的参与!
1. 背景
当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性病”,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NCDs)防控已成为全球和西太区公共卫生领域的首要任务。慢性病是全球和西太区死亡和伤残主要原因。西太区慢性病死亡人数约占全球死亡人数的约四分之一。
和全球其他地区相比,西太区各个国家和地区在地理特征、经济发展状况、政治和医疗卫生体系、社会治理、传统文化、种族、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异质性。同时,在过去几十年,该区域的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经历了从战争到和平的转变、经济迅速发展、生活方式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以及城镇化、老龄化、环境变化、医疗条件不均衡等变化。以上诸多因素导致慢性病的风险因素、疾病负担、管理状况和健康结局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间存在很大差异。过去三年来的新冠大流行进一步加剧了原本存在的差异。此外,在该地区的一些国家中,例如在中国、韩国、日本等国的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其为数字健康(dHealth)技术在慢性病防治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基础,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有望帮助西太区应对慢性病负担及健康不均衡的挑战。
2. 西太区慢性病负担现状与趋势
根据全球疾病负担数据等相关报告,西太区由四种主要慢性病(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导致的死亡占比从2000年的79.8%上升至2019年的87.4%,高于全球平均水平(75.0%),在世卫组织(WHO)六个地区中排名第二[1]。2000到2019年,心血管疾病、癌症和糖尿病导致的死亡比例有所增加,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导致的死亡比例呈下降趋势。同时,该地区慢性病粗死亡率持续上升,但年龄标化死亡率有所下降。精神心理疾病负担持续上升,和快速老龄化、社会压力和新冠大流行密切相关,但这类负担常常被忽视。
西太区37个国家和地区间慢性病死亡率的分布存在明显差异。东亚国家最低,而太平洋岛国最高(图1)。总体来说,与低收入及中等收入国家相比,高收入国家慢性病年龄标化死亡率相对较低。这可能和高收入国家人口的受教育年数更长,卫生支出占GDP比例更高,营养不良发生率更低有关[2]。
图 1. 2019年西太区及其37个国家/地区慢性病死亡率流行现状
3. 西太区慢性病风险因素及变化趋势
西太区慢性病风险因素包括社会经济和环境因素、可调节行为风险因素和代谢性风险因素。不同层次的风险因素之间互相强化、协同作用,进一步协同增加慢性病负担。反之,慢性病负担增加也降低了患者的劳动能力,导致医疗花费的上升,从而恶化社会经济状况,这在弱势群体中尤为显著(图2)。
图 2. 西太区慢性病增加的主要原因和驱动因素
3.1 社会经济和环境因素
快速老龄化是西太区慢性病负担增加最显著的因素之一。欧洲大多数国家用了60多年完成从老龄化到老龄社会的转变,而西太区大多数亚洲国家仅用了15至25年[3]。全球化、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贫困、教育水平、环境污染、食物和运动环境以及社会压力都是慢性病负担增加的重要风险因素。此外,该地区某些特有文化和社会规范也促进了慢性病负担的增加。例如,亚洲文化中对“胖娃娃”的偏好,导致儿童肥胖问题较为突出。但文化和社会规范对慢性病的影响,目前仍欠缺系统研究。
3.2 行为和代谢风险因素
行为和代谢风险因素也严重影响着亚太地区慢性病负担增长,其中膳食因素是可改变的关键行为风险因素。在过去几十年间,在城市化和全球化食品系统转型的推动下,西太区营养模式已从传统饮食逐渐过渡到西方饮食习惯,进一步加剧了慢性病负担。
3.3 膳食摄入和其他生活行为方式因素
西太区正在经历膳食结构和其他生活行为方式的快速转型。总体而言,西太区在膳食方面取得了积极变化,例如,增加了水果和蔬菜的摄入,减少了盐和不健康脂肪的摄入。尽管过去30年吸烟率有所下降,但吸烟仍是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s)的第二大行为风险因素。此外,高盐摄入和过度饮酒仍是1990年和2019年DALYs的主要贡献因素。除了蔬菜摄入量不足以外,其他膳食风险和低体力活动从1990年到2019年的变化较小[4]。(图3)
图 3. 1990-2019年35种风险因素所致 DALYs年龄标化率顺位变化
3.4 新冠对慢性病死亡率和风险因素的影响
在新冠流行的2020-2021年期间,大多数国家超额死亡率(excess mortality)均有增加,其中关岛的最高(107/10万),而中国的则最低(1/10万)。在一些高收入国家,例如新西兰、新加坡和澳大利亚的在下降,分别为9.3/10万、15.8/10万、37.6/10万,可能与这些国家良好的卫生服务有关,例如,有相对完善的远程医疗技术和服务。
新冠大流行对慢性病行为风险因素的影响较复杂。有研究提示慢性病行为风险因素增加了,包括不健康饮食增加、体育运动减少和睡眠障碍增加等(表1)。但是,也有研究发现新冠期间有些人群的饮食变得更为健康。不同研究报告的结果出现不一致的状况,可能与研究人群的社会经济状况、食物环境、健康素养等因素相关[5]。由于疫情期间研究数据主要依赖网络调查获取,导致大多数风险因素相关研究集中在年轻人或受教育程度高人群,这可能导致研究结果有偏性。
表 1. COVID-19对西太区慢性病风险因素的影响
3.5 西太区各国慢性病防控生活方式指南与政策
国家制定的膳食指南对于推动健康饮食以及慢性病防控至关重要。西太区一些国家虽发布了自己国家的膳食指南,但其针对具体食物类别和营养素的指导准则大体相似。例如,强调膳食多样化和均衡,适量食用肉类及其衍生品,限制富含高脂肪、添加糖、高盐食物,戒烟限酒等。此外,在宏量和微量营养素推荐摄入量的具体数值上各国存在一些差异,这可能与其传统饮食文化有关。例如,中国和越南钠的建议摄入量为 < 2000毫克/天,与WHO/FAO建议相同,低于韩国和日本的建议摄入量[6,7]。
4. 数字健康(digital health)在慢性病防治中的应用
4.1 数字健康在慢性病预防、诊断、决策支持、治疗和康复中的应用
近年,数字健康干预在预防慢性病方面取得了积极效果[8]。与有些WHO地区相比,西太区的数字健康在慢性病防治应用的研究仍然十分有限。相关研究主要聚焦数字健康对患者进行预后管理。与依赖患者自律的传统健康管理相比,数字健康可通过改变患者生活方式、促进用药、提高患者自我管理和依从性来改善慢性病结局。在新冠流行或其他公共卫生事件突发情况下,数字健康对有效管理慢性病高危人群和患者至关重要,特别是对于医疗资源较为匮乏的地区或人群。
4.2 数字健康的优势和局限
数字健康技术和实施对于慢性病防治具有独特优势(图4):1)可高效及时传递信息,便于提供个性化健康服务;2)协助医生监测、诊断和疾病预后管理;3)促进医疗服务、缩短研究时间和降低研究成本等。然而,这些应用经验主要来自于西太区高收入国家。随着技术迅速发展,数字健康应用性和有效性仍需提高完善。
图4. 数字健康方法在心血管代谢疾病预防和管理中的核心概念和领域
5. 西太区慢性病防控的对策与建议
过去几十年,西太区慢性病负担不断增加,存在着健康不均衡状况依然严峻、行为风险因素相关研究不足、代谢性风险因素持续增加等诸多挑战。未来西太区需要加大力度,推动慢性病防控工作,建议尤其关注以下几方面工作:
1)综合考虑宏观、系统性和个体风险因素及其相互作用,结合各国具体国情,促进西太区健康共同体建设。通过全面推进健康教育,提高区域健康素养,共同提升健康水平。
2)减少健康不均衡,保护弱势群体,需要政府、国际组织、医疗机构、学术界、媒体、社区等各相关方持续有效的努力。
3)数字健康等新技术和服务途径的应用和普及具有良好前景,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
4)积极推广“主动健康”和以健康为中心的理念,从疾病管理转向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推动医防融合及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融合,将健康政策融入各领域,以实现全人群、全程和全面健康。
5)加大国际合作交流,根据新冠防控的经验和教训,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慢性病防控应急策略和实施方案和机制,通过以互信、沟通、协作为基础的有效国际合作应对跨国和区域面临的潜在挑战。END
团队介绍:专辑作者团队包括来自中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越南等8个国家,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等23家机构的35位专家学者。文章1系统描述了西太区慢性病趋势和不均衡状况(详见参考文献2),彭雯和张玲为共同第一作者,王友发为通讯作者。文章2分析了饮食和其他生活方式因素对慢性病的影响 (详见参考文献4),孙晓敏和Dong Keon Yon为共同第一作者,王友发和Hyunjung Lim为共同通讯作者。文章3系统阐述了该区域数字健康在心血管代谢疾病预防和管理中的应用(详见参考文献8),梁凤超和杨学礼为共同第一作者,顾东风和王友发为共同通讯作者。文章4阐述了新冠大流行对慢性病风险及死亡率的影响(详见参考文献5),徐晓玥和史祖民为共同第一作者,王耀刚和王友发为共同通讯作者。
百度浏览 来源 : 柳叶刀TheLancet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医微客”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医微客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微客”。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发表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