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01-01
加拿大的研究提示,在阿司匹林抵抗的患者中,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效应似乎增强了。
来自加拿大McMaster大学的J W Eikelboom指出:“阿司匹林对血小板环氧化酶-1的抑制作用小于预期(所谓的“阿司匹林抵抗”)似乎是心血管危险的独立预测因素。” “所以新的抗血小板治疗策略,即更完全地抑制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或血小板血栓素的产生,可能对血小板经阿司匹林抑制较少的患者有特殊的作用。”
在他们的研究中,研究人员调查了在阿司匹林治疗中血小板抑制较少的患者,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是否更有效。氯吡格雷是通过阻断P2Y12血小板二磷酸腺苷受体而发挥作用的。
63例外周血管疾病患者入选该随机、安慰剂对照的交叉试验。 在随机分组前3周给予患者阿司匹林100mg治疗,试验过程中持续该治疗措施。经过3周导入期,交换分组前,受试者被随机分配接受氯吡格雷75mg(一日一次)或安慰剂治疗3周。 Eikelboom等报告说,在阿司匹林治疗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不影响花生四烯酸诱发的血小板聚集。 然而,在阿司匹林治疗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可以明显降低由二磷酸腺苷和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分别降低了26.2%和6.2%。
令人感兴趣的是,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处于最低四分位数患者的结果显示,氯吡格雷对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最弱,而对于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处于最高四分位数的患者,氯吡格雷对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最强,两组人群的血小板聚集分别降低了2.8% 和12.6%。
作者总结说:“在应用阿司匹林治疗外周动脉疾病的患者中,对于经实验室测定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作用最小的那部分患者,氯吡格雷对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最大。” “因为胶原在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破裂后形成的动脉血栓中发挥关键作用,所以,对于经阿司匹林治疗而血小板不完全抑制的患者,氯吡格雷可能对其有特殊治疗作用。”
百度浏览 来源 : 国际循环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医微客”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医微客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微客”。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发表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