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01-01
2019年第61届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于2019年12月7至10日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奥兰多盛大举行。本次有12项研究入选本届ASH的“Best of ASH”,其中3项研究涉及耐药的发生机制,着重介绍了有关泽布替尼、门冬酰胺酶和Asciminib的耐药机制。【肿瘤资讯】小编对Best of ASH——耐药篇进行简要整理,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摘要号170:BTK Leu528Trp可能是新一代BTK抑制剂泽布替尼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的继发耐药机制
概要
第一代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伊布替尼一线治疗复发难治CLL高度有效,但出现Cys481Ser和PLCG2突变时发生继发耐药。新一代BTK抑制剂泽布替尼对初治和复发难治CLL均高度有效,研究中38例接受泽布替尼治疗患者中,4例出现疾病进展,测序检查发现均携带BTK激酶区Leu528Trp突变,同时均存在的突变还有Cys481,但频度较低。研究证实,这两个突变发生于不同等位基因(见下图),治疗前两种突变均不存在,纵向分析证实 Leu528Trp与疾病进展相关,另有3例尚未进展的患者也携带Leu528Trp ,中位出现突变时间40个月。另外对49例伊布替尼治疗患者检测未发现Leu528Trp突变。进一步研究证实Leu528Trp可导致激酶失活,但却能通过其他信号通路完成BTK酶功能。晶体结构研究证实,Leu528Trp突变影响泽布替尼与BTK的相互作用。
结论
鉴于以上数据,Leu528Trp作为二代BTK抑制剂的特异性耐药突变,应在疾病进展时予以检测。
摘要号169:GSK3α可诱导的相分离导致门冬酰胺酶耐药
概要
门冬酰胺酶用于治疗白血病,耐药很常见,其生物学基础尚不清楚。最近发现Wnt诱导的糖原合成酶激酶3(GSK3)受抑可明显使耐药白血病恢复对门冬酰胺酶治疗的敏感性。该效应由Wnt信号的β-catenin独立分支介导,称为Wnt依赖的蛋白质稳定(Wnt/STOP),能抑制GSK3依赖的蛋白质泛素化和蛋白酶体降解。因此,门冬酰胺酶耐药白血病依赖分解代谢蛋白质作为氨基酸替代来源,以维持生存。门冬酰胺酶耐药由GSK3α选择性介导,而非GSK3β,但一直以来人们认为二者的生物功能非常相似,因此有必要确定门冬酰胺酶耐药源于选择性地依赖GSK3α活性的原因。
研究证实GSK3α的N末端与门冬酰胺酶耐药相关,该区域结构简单,易发生内源发改变,表现为液-液二相分离(见下图)。相分离允许细胞将重要的生化反应成分浓聚至无膜结构的细胞器中,从而提高催化效率。免疫荧光共聚焦显微镜显示GSK3α(而非GSK 3β)在门冬酰胺缺乏时易位至胞浆体,形成无膜的胞浆体GSK3a,胞浆体GSK3a与应激颗粒、P小体和侵袭体等已知的相分离明显不同。胞浆体GSK3a与热休克蛋白70、K48连接泛素和蛋白酶体共定位,提示与蛋白质去折叠、泛素化和降解相关。
结论
GSK3α和HSP70缺失可以阻断胞浆体GSK3a形成,诱导门冬酰胺酶治疗敏感。进一步检测门冬酰胺酶耐药与敏感T-ALL、AML和B-ALL患者衍生的异种移植物(PDXs),发现GSK3α相分离能力与T-ALL、B-ALL和AML中门冬酰胺酶耐药程度密切相关。
摘要号188:ABL1异构抑制剂Asciminib联合泊马替尼可恢复高度耐药的BCR-ABL1复合突变体的治疗敏感性
概要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采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后进展,最常见原因是激酶区(TKD)突变,目前只有泊马替尼可克服T315I耐药,治疗选择极为有限。Asciminib是ABL1的异构抑制剂,靶向ABL1激酶区的myristoyl口袋,能克服T315I耐药,但对F359耐药,其他耐药突变也多发生于myristoyl口袋残基附近,这些突变对其他作用于ATP位点的ABL1激酶抑制剂仍然敏感,将 Asciminib与其他激酶抑制剂联合能增强靶抑制作用。
结论
本研究中采用Asciminib与泊马替尼联合治疗,对T315I复合突变体有效,可明显延长T315I复合突变体异种移植小鼠的生存,分子结构分析支持这种联合治疗的有效性(见下图)。
ASH官网
百度浏览 来源 : 肿瘤资讯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医微客”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医微客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微客”。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发表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