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30
1
《每日新闻》、TBS新闻等日媒反思称,伴随着资金与经费不足等原因,日本国内学术研究环境逐渐恶化。自2000年以来,中国的研发费用在20年间增长了约13倍,但日本的研究经费几乎不变,仅为中国三分之一。
多位日本科学界权威“出走”中国
日本著名光化学家藤岛昭图自上海理工大学
日本脑神经研究专家 御子柴克彦 视频截图
同年,日本北海道大学名誉教授,日本土木工程专家上田多门也选择了前往深圳大学工作。上田多门现年67岁,专攻混凝土研究,是日本土木界的泰斗人物,也是日本土木工程学会下一届会长。
日本土木工程专家上田多门图自TBS电视台
2
不只日本,欧洲高端人才来中国常驻发展的也是越来越多。
毕业于西班牙萨拉戈萨大学有机化学专业的博士佩德罗·拉沃尔达,2015年来到中国,先后在南京农业大学和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工作,现在在南通大学做教授。
去年抗疫的时候,他还拍摄视频向西班牙的家人朋友介绍中国抗疫经验,在西班牙电视台播放。
2020年底,拉沃尔达主持了一个西班牙在华研究者协会,这个协会更是汇集了在中国工作的100多位西班牙科学家和学者。
另一个代表性案例,是计算机专家、语音领域大牛、AI语音Kaldi之父丹尼尔·波维(Daniel Povey )。
丹尼尔·波维
这可是AI语音领域毫无争议的大佬:2003年取得剑桥博士学位,在IBM和微软累计工作10年之久,一直致力于研究计算机语音识别技术。2019年11月正式离开美国,加入了小米集团。
这些年入职中国公司的大佬还有:
2017年知名量子计算科学家、密西根大学终身教授施尧耘入职阿里。
2018年初,美国国宝级科学家、两次理论计算机最高奖哥德尔奖得主马里奥·塞格德(Mario Szegedy)入职阿里云量子实验室。
2021年9月,法国数学家、菲尔兹奖得主洛朗·拉福格(Laurent Lafforgue)加入华为。
此外,德国科学院院士、国际著名的神经科学家、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负责人之一Nikos Logothetis,也即将连同他的家人和团队一起迁移至中国。
他为啥来中国?他研究灵长类动物大脑,需要经常抓动物做实验,例如将电极探针植入恒河猴的大脑。
这可不得了,德国反动物研究小组就找过来了,说动物遭到虐待,要起诉他,甚至警方还突袭了他们的研究所,Logothetis本人还收到了死亡威胁。
最终,他们决定集体搬到中国,入驻上海国际灵长类动物研究中心(ICPBR)。
3
科学家们来中国的原因各不相同,背后却又有某种相似的缘由。
上面提到的日本学者野和田基晴,在一次采访中说:有些报道一味强调薪资和职位,让人误以为我们来这里只是为了挣钱,因此遭到日本网友的攻击,被骂“卖国贼”,实际上在日本真的找不到工作,没有发挥才能的空间。
工程学家上田多門则说:我67岁了,在日本教授65岁退休(要让出位置),可我还想继续做研究,在日本退休以后继续做研究很难了。
而深圳大学一听上田多門愿意来,立马掏钱买了先进设备、建好研究室来迎接。上田教授感叹道:在日本根本买不到这么好的设备,一台可以把测定材料表面3D化的机器,要800万日元,在北海道大学的时候一直没有这个经费买,到了深圳二话不说就买来了。
可以说,日本人才来中国的直接原因是发展受限,而中国空间广、研究经费足。至于深层原因,则是近二十年两国经济活力的差异。
而欧洲的科学家,则常常是被“政治正确”逼走。比如丹尼尔·波维,就差点被扣上“种族主义者”的帽子。Nikos Logothetis因为动物保护组织的威胁,研究事业无法继续。
国外人才的流入,加上自己人才的培养,中国2019年的科研人员数量已达210万人,位列世界第一。
2020年全球6167位高被引科学家名单,我国内地上榜人数达770人次,位列世界第二。
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伴随着经济增长而增长的,是科研经费:
据日本文部科学省直属研究机构统计,自2000年以来,中国的研发费用在20年间增长了约13倍,居主要国家之首。另一方面,日本的研发费用几乎持平,没有显著增长,2019年约为19万亿日元,约为中国的三分之一。
美、中、日科研经费增长情况
是的,中国的研发投入早已超过了日本,这一点可能不太符合我们的“印象”。但我查了很多资料相互佐证,这一点确信无疑。
关于研发经费,中国可追溯的最早数据是1991年。那一年是134亿美元,而日本是1024亿美元,美国是2368亿美元。
彼时,中国连美国的一个零头都赶不上。
但随后就开始一路跨越:1993年超过俄罗斯、1999年超过英国、2001年超过法国,而到了2014年,中国又一举超过欧盟所有国家的总和。
这注定是一个历史性时刻。
如今,距美国还有一步之遥。
随着科研水平提升,中国论文数量也是指数级增加:
根据日本文部科学省下属研究所的报告,在全球被引次数排名前10%的科学类论文中,中国论文的数量2018年首次超越美国,位列世界第一。
数量是够了,质量怎么样呢?
在论文被引数排名前1%的顶尖论文中,中国2018年也占据了25%,紧追美国(27.2%)。
国际顶级科学期刊《Nature》有一个“自然指数”,在2020年的自然指数中,中国排名第二:
声明:本文章旨在传递更多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原创文章转载均需经过授权并注明来源,如涉及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请时联系小编删除!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公众号立场。本公众号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百度浏览 来源 : 网络整理、米筐投资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医微客”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医微客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微客”。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发表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