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 充值

首页-> 学术资讯 -> 临床医学

被针扎一下就会染艾滋病?这12个艾滋病的真相,很多人不知道

临床医学

2021-12-02      

2562 0

提到艾滋病,你都会想到什么?


无药可治,性与毒品,慢性“癌症”……


这些标签让人“谈艾色变”,一些喜欢造谣的人也借此大做文章。


什么“艾滋针报复社会”“蚊虫叮咬传播艾滋病病毒”,闹得人心惶惶。


(来源:微博)


你可能知道,艾滋病病毒(HIV)有3大传播途径: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传播。


但如果问你:与艾滋病患者接吻会不会传染?共用一条毛巾会不会传染HIV?你是不是依旧心存疑虑?


归根结底,还是知识没学透啊!


今天,我们就来击破关于艾滋病的12个谣言。



开始辟谣前,请先了解HIV传播的3个必备条件:


1.活病毒


注意,病毒必须是活的,才能传播。(不是废话)


HIV只能在人体中存活,离开人体很快就会死亡。尤其在高温和干燥的体外环境,脆弱的HIV很快就会挂掉。


2.数量足


病毒量太少时,我们的免疫系统就能干掉它们。


尿液、泪液、汗液、唾液中的HIV含量非常少或者没有,根本不足以引起传播。只有在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胸腹水、脑脊液、羊水、乳汁等体液中,病毒的含量才很高,引起传染的风险也比较大。


3.能进入体内


足量的活病毒,必须进入人体内,才能导致感染。


这意味着,接触者的皮肤、黏膜(阴道、直肠、口腔等)要有破口,而且前面提到的三大传播条件也不能少。


了解这一点,下面几个谣言就不攻自破了。



被带有HIV的针头刺伤,确实有一定的感染几率,但绝大多数发生在医疗(输血或职业暴露)和吸毒(共用注射器)的场景中。


但,这是有前提的!


这两个场景中,空心针头里都有一定量的新鲜血液,可达到传播条件中“足量活病毒”的条件。


而谣言大都是生活场景,比如自行车座椅,这些针头上沾到的血液极少,并且在空气暴露下很快会干掉,脆弱的病毒也会失去活性。再加上病毒数量不足,很难成功传播HIV。



另外,泳池的水会定期进行氯消毒,能有效杀灭其他病毒。



据研究推算,靠蚊子嘴上残留血液中的极少量病毒,一个健康人要被反复叮咬1000万次后, 才有可能感染上HIV[1]


而且,HIV并不能在蚊子体内复制。


更何况,你以为蚊子会把到嘴的食物吐出来吗?


总之,真的不用担心蚊虫叮咬传播病毒。




那怎样才算得了艾滋病呢?


临床诊断标准是:携带艾滋病病毒,并且出现免疫低下引起的机会性感染,或是每微升血液里的CD4细胞少于200个。


从感染艾滋病病毒到终末期,是一个比较漫长复杂的过程。


根据感染后的临床表现,HIV感染的全过程可分为急性期、无症状期和艾滋病期。病情发展到艾滋病期,才算是艾滋病患者[2]



虽然无法治愈,但新诊断的HIV感染者在接受治疗后,预期寿命接近正常。




与艾滋病患者或HIV感染者的日常接触,比如握手、拥抱、一起吃饭、接吻、咳嗽、打喷嚏等,都不会被感染。


另外友情建议,在外聚餐用公筷,是文明又健康(减少幽门螺杆菌传播)的行为哦。



同性恋指的是“性取向”,而不是真正容易传染艾滋病的“性行为”。


男男性行为确实更容易感染HIV,主要原因是,肛交比阴道性交更容易造成黏膜出血,病毒可以从直肠黏膜破损的地方侵入。


但如果做好保护戴安全套、不滥交,同性恋并不会比异性恋更容易患艾滋病。


对了,同性恋不是病,更不是精神病。都2021年了,就别抱着陈旧的知识秀了。



不管夫妻都是感染者,还是一个是感染者,都有权利婚育,都可以生下健康宝宝。


目前医学上有很多办法,比如规范服用抗病毒药物、“暴露前预防”(PrEP)、母婴阻断等,都能降低新生儿感染的风险。请相信医生,一定会尽全力保护妈妈和宝宝的[5]



记住两点:


1.使用安全套;


2.感染的一方要接受规范的抗病毒治疗。


此外,阴性一方最好使用暴露前预防方法(PrEP),以保证安全[6]




就算正在服药,也不能心存侥幸。感染者也有爱与被爱的权利,但也要对他人负责,全程戴套必不可少。




虽然国际上有一些艾滋病患者痊愈的个案,比如骨髓移植术后,艾滋病竟然也治愈了。但那是因为,骨髓捐献者的基因突变,刚好对HIV具有免疫能力,在医学上还不具备大规模推广的价值[9]


另外,由于HIV的变异特别快,很容易产生抗药性,因此,科学家们还在努力寻找治愈艾滋病的“特效药”。



艾滋病,没我们想的那么可怕,可怕的是对艾滋病的污名化。


要知道,感染艾滋病病毒,不意味着品行有问题。


也许是一次不规范的输血,甚至是一次无意中的职业暴露比如医生、警察……就算是一次心怀侥幸的性行为,也不能给当事人冠上“坏人”的帽子!


对待艾滋病患者,请多一些关怀,少一些无知,多一些包容,少一些歧视。


最后也想提醒,要洁身自好,安全性行为,别给病毒提供传播的机会。


编辑:张杰、郭倩、张亮

排版:韩宁宁 | 校对:武宜和

运营:李永敏 | 统筹:吴维



科研资讯(站内):

百度浏览   来源 : 腾讯医典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医微客”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医微客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微客”。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科研搜索(百度):医学科研





发表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科研资讯 更多>>
  • 肿瘤电场治疗Optune Lua获批治疗..
  • 成本更低的实体瘤抗癌新星:CAR-..
  • 文献速递-子宫内膜癌中的卵黄囊..
  • Nature|MSCs首次用于人体跟腱病..
  • 推荐阅读 更多>>
  • 从体检正常到癌症晚期仅半年!医..
  • 外媒反思:我们的科学家,为何流..
  • 2021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出炉!中科..
  • 22个国家级课题被撤项,追回经费..
    • 相关阅读
    • 热门专题
    • 推荐期刊
    • 学院课程
    • 医药卫生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发行周期:暂无数据
      出版地区:其他
      影响因子:暂无数据
    • 中华肿瘤
      期刊级别:北大核心期刊
      发行周期:月刊
      出版地区:北京
      影响因子:1.90
    • 中华医学
      期刊级别:CSCD核心期刊
      发行周期:周刊
      出版地区:北京
      影响因子: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