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05
“一所大学或者正像一个人,他的特色总是多少与他所在的地方有些关系。”这是老舍先生在《青岛与山大》一文中谈到山东大学特色时所提及的。一所生于斯长于斯的大学,一直以来都与所在城市同呼吸共命运。在全国城市中,诸如北京、上海、南京、武汉……这些大学云集的城市总是为人津津乐道,围绕谁是“高教第三城”“高教第四城”的话题总能引发不小的争议。然而,一些最缺大学的城市,却少被提及。
3月25日,教育部官网刊发“浙江省对标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努力办好人民”一文,其中浙江省提出积极探索“一所城市至少一所高水平大学”的建设新模式,此举意味着浙江省在优化高校布局中迈出了重要一步。早在2017年,《广东省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提到,促进高等教育资源下沉到中等城市和产业聚集区,充分发挥高等教育资源的聚集效应,力争实现每个地市至少有一所本科高校的目标。
一座城市是否拥有足够的大学生,考验这座城市人力资源的深度,高校作为培育人才的重要场所,其数量和质量直接决定了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经济强省的浙江和广东尚且在探索一座城市一所好大学,可见,我国大多数城市缺少好大学。
时值4月,各地经济数据已基本披露完毕,2021年全国城市经济格局也初具雏形。从已公布的数据来看,24座城市GDP过万亿,这些城市是全国经济总量的“排头兵”;另有30座城市GDP超5000亿,相应地,在城市经济复苏势头迅猛的背景下,这54座城市的高教情况如何?我们整理了已公布的54座GDP超5000亿的城市拥有的本科高校数量(不含军事类院校),供读者参考。
从表1可见,我国大学主要集中在直辖市和省会城市,本科数量最多的城市依然是熟悉的身影,其中北京拥有的本科高校数量是全国最多的,达67所。其次是武汉、西安和上海,本科高校数量均在40所及以上。广州、南京、天津、成都、杭州、重庆、郑州、济南、长沙等城市拥有的本科高校数量均超20所。
然而,以经济实力而论,在24座GDP超万亿的城市中,2021年GDP首度突破3万亿的深圳,在本科高校的数量上却落后一大截,本土仅有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和深圳技术大学三所综合性高校以及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和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两所合作办学高校;另有4座城市拥有的本科高校数量在3所及以下,如GDP普遍在1万亿左右的无锡、南通、东莞和佛山。GDP在5000亿元左右的城市中,如长江三角洲中心区27城之一的台州,只有台州学院一所本科院校;2021年全市GDP首次突破5000亿元的临沂也仅有临沂大学一所本科院校……这些城市的高校数未及其他城市的零头,可以说,它们的高等教育实力与其经济实力极不相称。
在构筑区域特色发展新高地、打造区域最有影响力城市的目标中,没有一所高水平的大学是制约这些城市发展的短板。
以上仅是本科高校的数量,如果将147所“双一流”建设高校作为“高水平大学”的基准线,那么,部分经济实力强市的高教实力还未到合格线。
从表2可见,在我国众多城市中,仅44座城市拥有“双一流”建设高校,13座城市拥有的“双一流”建设学科在10以上。此外,作为区域中心的省会城市,有18座拥有的“双一流”建设高校数在2所及以下,其中有9座仅有1个“双一流”建设学科,难免有些“捉襟见肘”。而表1GDP超5000亿元的54座城市中,有24座城市没有一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其中不乏像佛山、泉州、南通、东莞这些GDP超万亿元的城市。在愈加激烈的城市竞争中,人才资本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要远高于资本、劳动数量的增加,人才的争夺成为关键。这些高教地位并不突出的城市,如何打赢一场“翻身仗”?
结合以上两表,除省会城市及直辖市拥有“双一流”高校外,有几个GDP超5000亿的城市格外引人瞩目。苏州、宁波、青岛、无锡、徐州、大连、厦门等城市虽不是省会,可因有“双一流”高校坐落于此,长期以来它们的发展都备受关注。在经济发展上交出了一份漂亮答卷的同时,如何把高教继续做大做强,是它们面临的最大难题。
虽说苏州、无锡、宁波拥有“双一流”高校,但作为GDP过万亿的城市,在“双一流”的拥有上堪称“难兄难弟”;苏州大学、江南大学、宁波大学均为当地“独苗”。2018年,宁波市人民政府发布《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宁波大学加快建设“双一流”高校的若干意见》,扶持宁波大学加快建设“双一流”高校;2019年,苏州市人民政府与苏州大学就2020至2035年深化名城名校融合发展战略签署协议,共同推进苏州大学“双一流”建设;2021年,无锡市人民政府与江南大学“十四五”市校合作共建签署协议,市校双方将围绕合作共建一流大学、合作共建无锡医学院、合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等开展战略合作。这些城市将以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支持本地“双一流”建设高校建设发展,实现学校建设与城市发展的同频共振。有了地方的支持虽说是重要的一步,但想要更进一步,还需自身琢磨如何“突围”。
若说最不容易的,当属宁波大学。办“双一流”难,办地方“双一流”更难,办一所不在省会的地方“双一流”更是难上加难。作为国内四所“侨资大学”之一的宁波大学,在短短三十几年办学过程中,得益于宁波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海外“宁波帮”对宁波大学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到2021年,“宁波帮”人士累计为学校捐赠总金额超8亿元,建造了50多幢大楼,每幢楼宇都以捐赠者的名字命名,如包氏教学楼群、林杏琴会堂、曹光彪科技楼等,每幢楼宇的背后都有“宁波帮”人士慷慨解囊、捐资兴学的故事。
图源:宁波大学官网
在各方努力下,宁波大学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15年,宁波大学成为省内继浙江大学之后,第二个囊括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三大奖的高校;2021年,宁波大学迎来首个省部共建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这对于一所仅成立36年、不在省会、资源不占优势的地方大学而言,已是奇迹。然而,如何将学校在如今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中继续办得更好更强,对于宁波市以及宁波大学而言仍是不小的挑战。
在GDP超5000亿元的54座城市中,几乎一半城市是没有“双一流”建设高校的。过去十几年里,它们在经济上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可仍处于高教发展的后发状态,面临着“被赶超”和“补课”的双重压力。
这些经济实力强市,作为全国城市的中坚力量,它们的高教发展,将大程度上影响中国高校未来几十年的走向。对于它们而言,夯实高教基础、完善现代高教体系、提高社会知名度,是当务之急。
比如榆林作为陕西经济体量第二大城市,在高等院校发展上一直处于不力地位,该地仅有榆林学院一所本科院校。2022年3月,榆林学院召开《2022年追赶超越任务部署暨更名大学工作动员会》,并提出近期目标就是实现更名大学,全面启动大学更名工作。榆林大学建设目标为助力榆林实现“世界一流高端能源化工基地”“陕甘宁蒙晋交界最具影响力的城市”等目标提供智力支撑。
同样实现发展与更名的还有台州学院,作为台州唯一一所本科院校,其发展之于台州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地位和特殊意义。2021年,台州市委市政府发布了支持台州学院升格大学、创建一流应用型大学的“20条意见”,成为台州学院继成功升硕之后的又一重大喜讯。大学从一开始就与其所在城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城市的发展变迁史中,大学既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近年来,台州学院的每一次学科专业调整,视线都离不开台州经济发展的趋势。比如对接台州国家级化学原料药出口基地,新组建了医药化工与材料工程学院;对接制造业数字化升级需求,组建了大数据学院;为了服务台州打造国际航空小镇,成立了航空工程学院。放眼未来,这种一荣俱荣、相互成全的关系只会越来越紧密。
图源:台州学院官网
去年5月,《“十四五”时期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实施方案》发布,为城市高教的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针”,文件提到,优化高教资源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支持一批在京中央高校疏解转移到雄安新区,支持一批南疆高校建设;支持一批中西部地方本科高校建设;支持一批优质医学院校建设;支持一批本科师范院校建设。
“双一流”的资源分配毕竟有限,相较于追求名号,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禀赋和特色优势,加强当地高校的特色学科建设,为当地产业发展提供最有力的支撑,走出具有地方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也不失为这些城市的一个选择。
就当下而言,每一座城市拥有一所高水平大学的目标仍需付出极大努力,但清晰的发展路线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说了算、定了干”是良好的开端,相信定能“干必成、成必优”。我们也期待着,“一座城市一所好大学”的故事能在各地精彩上演。
百度浏览 来源 : 软科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医微客”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医微客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微客”。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发表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