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 充值

没有全员核酸,14亿人的日子就不过了?

最新动态

2022-05-05   来源 : 维舟

1193 0
图源:BBC

半个月之内,广州二度沦陷...


所有人都知道,“天下大势,封久必核,核久必封”,而封了以后会是什么样——看看上海就知道了。

不知不觉中,像这样动辄“全员核酸”的景象,早已成为我们生活中的新常态。

本来,上海是国内各大城市中唯一一个从未进行全员核酸的,但这次也终于破功。

这都还算是少的,疫情远不及上海严重的泉州,一个月来听说已做了十几轮核酸。

武汉从今年春节起,几乎以3天一次的频率循环往复,已前后测了20多次。

郑州去年底疫情相比起来也不算多重,但那时就有戏言,说将来如果考古发现喉咙里有茧子的人类,那一定是郑州人。

这次有许多人都称赞“深圳模式”成功,至于原因则多归结于其封得早、人口年轻、执行力强,但很少人提及的是:从今年1月起,深圳人去任何地方都要出示48小时核酸证明。虽然后续解封,但深圳人要上班也都靠48小时核酸。

截至4月8日,深圳全市有多达1622个核酸采样点,而人口比它多一半的上海,在本轮疫情爆发初期的3月9日,仅201个核酸采样点。

换句话说,深圳早已像背语录一样把运动完全日常化了,真正值得惊讶的并不是它封城成功了,而是它有了这样密不透风的防控体系,竟然还是被Omicron乘虚而入了。

这就是当下国内的现状:所谓“正常”地方的城市运转,其实都是靠不间断的48小时核酸维持的。有朋友开玩笑说:“一个城市只要出现一例阳性,居民外出就享受燕郊人进京的待遇;有八九例的话,外出就享受海外人士归国待遇了。”


这种全员核酸模式首先带来的,是天文数字般的工作量。

为此,山东最近搞出一个“核酸检测机器人”,但这即便可以大幅提升效率、节省人力,要大量推广、投入使用,无疑也需要时间,远水救不得近火——事实上,网上对这个消息的反应更像是在看一个段子。

至少短期内,更直接的办法是各地抽调人力驰援:根据国家卫健委的说法,截至4月6日,全国已有15个省份共3.8万名医务人员驰援上海,其中70%都投入在核酸检测上——4个省份派出2.3万余名医务人员承担核酸采样的任务,另有12个省份派出近4000人的实验室核酸检测队伍,共调集238万管/天的核酸检测力量。

但这样仍可能不够,因而第三种办法是大量起用非专业志愿者。

比如每个小区出一组人,现在就培训,类似民兵。

深圳、上海等各地现在其实都是这样,虽然仍是医护人员在检测,但社区志愿者会检查到健康码、确认身份信息、打开核酸码扫好,所以每个点的医护人员并不多,因为大部分的准备工作都分担给志愿者了。

尽管工作已经分解,但仍需要大量医务人员,而核酸检测对绝大多数医务人员来说,是临时调派的紧急任务,是“兼职”而非“本职”,那现在都常态化,是不是可以考虑迅速培养一支核酸检测的从业群体?

通过市场化招募,可能成本还更低、效果更好——网上有人戏言,当初就该把教培行业的转过来做核酸检测取样,“也算以工代赈”。


上述三种办法,说到底,都是往那个无底洞里不断填资源,但当资源明显跟不上时,第四种办法可能才是更重要的,那就是设法把工作量降下来。

4月1日,长春市卫健委宣布,下一步将“科学组织开展区域核酸检测,做到应检尽检”,三天后,同省的吉林市也跟进,据新华社报道,“与以往全员核酸检测不同,此次检测将针对不同人群采取差异化检测手段”:


吉林市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公布的无疫小区、无疫村居民以及已康复出院的新冠肺炎患者将不参与检测,对新冠病毒传播风险相对较高的重点街道(乡镇)的居民和居家隔离人员将采用抗原检测,对3月29日以来以社区(村)为单位累计检出阳性1-10人的社区(村)居民将采用5合1混管检测,对3月29日以来以社区(村)为单位未检出阳性的社区(村)居民将采用10合1混管检测。

这是值得注意的动向,因为与无差别的全员核酸相比,这意味着承认自身资源的有限性,不得不改变策略,将捉襟见肘的人力用于排查重点群体。


实际上,这一变动在之前就已明确了。3月22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印发区域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组织实施指南(第三版)的通知》,与此前的第二版相比,主要修订的地方之一,就是强调“科学精准”,将此前的“全员”修改为“区域”,区域大小由疫情防控需要决定。

长春站内的防疫消毒

虽然国家卫健委早有规定,但为何是长春先吃螃蟹?合理的推测是:没钱了。

长春全市人口约为深圳一半,财政收入则仅及深圳十分之一强,深圳可以48小时核酸轮番做,市内多处免费核酸检测点,但要知道,这不可能真的“免费”,都是有成本的。

去年底西安爆出疫情,封了5周,全省3900万人据说做了4亿人次核酸检测,人均10次,按政府采购价5元/人次,一个月就为此花了20个亿,这还不算无法估量的人员成本、社会成本。

全员核酸只是一次突击检查,但不能保证那些没有被感染的人在第二天就不会被感染,因此它得反复筛查,不断“动态清零”,将任何有阳性嫌疑的人隔离开来,然而令人棘手的是:全员核酸的过程可能反而为感染创造了条件。

很多地方在核酸检测排队时,人挤人,以至于各地都爆出不少这样的事件:本来被隔离在自己家里的居民,倒是在核酸检测时被感染了。有人不无嘲谑地说:“全员核酸,奥密克戎最好的礼物。”


为什么要进行全员核酸?一般来说,这都是因为流调被击穿了。

上海在此前的两年里之所以一直没进行全员核酸,所凭恃的就是专业高效的流调,因为如果流调能第一时间找出阳性和密接,将他们迅速隔离,那么其他人确实无须检测,就像是一台微创手术,将病变的局部实施物理切除即可。

如果不具备这样的流调能力,又或像本轮Omicron疫情这样,发现时已快速、隐蔽地扩散开了,那流调就失去意义了。

此时如果还要动态清零,就只能大动干戈,以全面筛查来大海捞针,再进行隔离,而当核酸检测能力也捉襟见肘时,就不得不再用抗原测试来辅助。

3月11日,张文宏在谈到为何要采取抗原检测手段时解释,Omicron变异株的病毒传播速度大大加快,“这时候我们就会发现,我们的检测速度如果还是像当初那样完全依靠核酸,就会有一定的困难,而抗原检测又快,费用又低,可以作为有效的补充。”

现在的问题是,病毒没有理由不继续变异,而新的变异毒株传播速度甚至更快。英国卫生安全局(UKHSA)证实,由Omircon BA.1和BA.2重组的新毒株XE,传播速度比当下令人谈虎色变的BA.2还要快9.8%。


如果我们继续跟进,那就意味着“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不断加码,但病毒的进化没有限制,我们的资源投入却不可能是无限制的。

不仅如此,我们的生活也将永远困在全员核酸的无穷无尽循环里。

事实上,很多人的思维已经困在其中了。日前,有朋友苦于上海一轮又一轮的全员核酸,但当我问她“你说上海放弃测核酸行不行”时,她惊恐地说:“那怎么行?不测核酸怎么排查出阳性?”

其实武汉当初也没测核酸。直到武汉封城后结束许久之后的2020年5月31日,全城才进行全员核酸,在数天里耗资9亿、检测近900万人,只检出300名无症状感染者,无一例确诊。

那是全国首次有一个城市进行全民核酸检测,随即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也跟进,但当有记者问专家,是否要推广至全国时,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当时说:“大规模筛查、核酸检查,是不是每个人都要做,其实也没有必要。”他说,核酸检测主要是在重点地区、重点岗位、重点人群进行,没有病例的社区没有必要做人人的筛查。

这不止是他一个人的观点,当时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联络组专家冯子健教授也说:首先,不需要做全国范围的全员检测;其次,考虑到国内的检测能力,“即便开展全国范围的全员检测,也无法完全发现所有的传染源或感染者”。

武汉封城时的景象

不到两年时间,重读这些话,已恍如隔世。很多人都说武汉经验,别让武汉人白白吃苦,但却转头就忘了武汉人是怎么过来的——他们当时不做全员核酸,是怎么筛查阳性的?又是怎么居然能全城解封的?

很简单,待在家里的都不测,只测活动人群,医护、保供、志愿者等等,都是出现了症状再就医。

当然,武汉那时的原始毒株致死率高、潜伏期长、传染力也相对较低,但同样封在家里,这个传染力基本可以忽略,Omicron潜伏期短、致死率低还更有利,能缩短感染的周期,只需更短的封锁时间。

既然这一轮上海疫情大部分人都可以自愈,排毒也是在感染的初期,那大部分人得了也没大事,往重症发展的叫救护车,全家测核酸,阳了就该去医院去医院,该去隔离去隔离。

别的疾病的也一样,要看病了再测核酸,根据结果分诊,留一部分资源给急症走特殊通道。

当然,很多人会说,武汉当初是无奈的选择:致死率高,绝不想感染家人,但核酸检测能力又低,只能将确诊病例大规模隔离。如果现在大家都选择阳了以后自愿居家隔离,就得承担可能的风险,那就是不怕感染家人——全家陪绑,你真的愿意吗?

在武汉封城那78天里有过惨痛经历的一位武汉朋友说,他愿意。因为相比起那时家人之间因排斥阳性感染者引起的猜忌、撕裂、谩骂,他说:“看多了,我都觉得像我们家这样全家都感染、一起被隔离的,倒还算是幸福的了。”

我也愿意。当然我也知道,国内很多事并不是你愿意就行的,常常由不得你自己。但我相信,我们需要改变,而这需要从每个人改变自己的想法做起。

我们并不是什么都做不了。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医微客”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医微客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微客”。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发表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科研资讯 更多>>
  • 肿瘤电场治疗Optune Lua获批治疗..
  • 成本更低的实体瘤抗癌新星:CAR-..
  • 文献速递-子宫内膜癌中的卵黄囊..
  • Nature|MSCs首次用于人体跟腱病..
  • 推荐阅读 更多>>
  • 【讲座】持续葡萄糖监测技术在糖..
  • 突发!中南大学实验室发生爆炸,..
  • 国内13款 PD-(L)1最新适应症大汇..
  • 重点检查滥发低质量论文等问题!..
  • 新冠专题

    我们提供最新鲜最全面的新冠疫情资讯。
    • 相关阅读
    • 热门专题
    • 推荐期刊
    • 学院课程
    • 医药卫生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发行周期:暂无数据
      出版地区:其他
      影响因子:暂无数据
    • 中华肿瘤
      期刊级别:北大核心期刊
      发行周期:月刊
      出版地区:北京
      影响因子:1.90
    • 中华医学
      期刊级别:CSCD核心期刊
      发行周期:周刊
      出版地区:北京
      影响因子: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