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06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放疗有用吗?
脑海绵状血管瘤的主要危害是反复出血,但是这种出血往往是小量、缓慢出血。所以如果出血发生在脑干、脊髓、丘脑底节等部位,就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甚至危及生命,所以对这些部位的海绵状血管瘤,就倾向于积极的治疗。手术是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首选,全切常可达到治愈。但脑干是大脑的核心区域,同时又因其周围密布神经,常被称为手术的相对禁区,在这一狭小的区域内完整切除是一大挑战,这对术者的技术水平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放疗即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RS)在海绵状血管畸形中的适应证和疗效仍存在争议。放射外科治疗被认为会引起血管的透明样变和增厚,从而导致血栓闭塞反应。然而,与动静脉畸形不同的是,由于海绵状血管畸形在血管造影上是隐匿的,而且与外科手术不同,通常需要时间才能看到治疗的最终效果,并没有对治疗效果的检查。
海绵状血管瘤在临床非常常见,有症状的也不少,主要的症状是癫痫、慢性出血、神经功能障碍等。脑干部位的位置深在,治疗有一定的难度,但是从我们的经验看,显微神经外科手术的干预还是首选,因为多数情况下可以安全切除病变,不残留,也不产生更多的神经功能障碍。脑干海绵状血管瘤也有其特殊性,出血率还有引起功能障碍的机会更多一些。所有说越是深在的,越应该以手术为主。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什么情况下需要手术?
INC世界神经外科顾问团成员对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手术治疗要点总结如下:
1、严重提示有手术指征;
2、偶然发现的(静态的,无临床表现,无出血)海绵状血管瘤暂时不需要手术治疗;
3在进展恶化快的病人中,紧急手术切除肿瘤是有益的;
4、有很多手术入路是可以选择的,但最短到达肿瘤的手术路径并不一定是最好的手术入路选择;
5、大于90%的患者愈后很好;
6、再发出血的患者应该再次手术。
不同水平的神经外科医生对于手术指征的标准不同,巴教授的手术指征是建议在行医三十多年的丰富基础之上,拥有大量的复杂位置脑瘤的手术经验,所以如果在国内就医时诊断没有手术指征或是不能手术,不妨尝试一下寻求国际先进诊疗意见,也许能获得不一样的答案和结果。
INC德国巴特朗菲教授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成功切除案例两则
1、61岁脑干中脑巨大海绵状血管瘤
术前:因脑干中脑海绵状血管瘤引起严重脑干出血、生命垂危,当地ICU住院2月保守治疗后好转,并行了脑积水分流手术,8年左右发生4次脑干出血,当地医生告知该位置病变手术风险极大、只能保守观察治疗。遂奔赴德国寻求巴教授手术。
术后:全切肿瘤。术后第1天,ICU治疗观察,术后当天即拔除气管插管,可完全自主呼吸。术后第2天,复查CT正常,转至普通病房继续治疗。术后第3天,患者能在协助时下床、少量活动,在康复师指导下进行康复锻炼,头痛明显好转,步态不稳好转,肢体无力稍好转,无呼吸抑制、肢体瘫痪加重等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第10天,顺利拆线,术后12天出院,无头痛,肢体无力、步态不稳较术前明显好转。
2、45岁脑干延髓脑桥海绵状血管瘤、2年反复出血
术前:发病2年前发现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偶发小量脑干出血,10天前迅速出现感觉运动障碍,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呼吸功能不全。遂转诊德国INI,巴特朗菲教授为其手术。
术后:全切病变,手术顺利。术后第1天,ICU治疗观察。术后第3天:复查CT正常,未发现脑水肿及新发脑出血,继续ICU观察。术后第7天,患者呼吸功能好转,自主呼吸好,无吞咽困难等,遂转到普通病房治疗,患者能在协助下下床、少量活动,在康复师指导下进行康复锻炼。术后第15天,患者吞咽功能、肢体无力、发音较术前明显好转,能够完全自主站立行走出院。术后9月,复查MR显示病变全切,脑干组织复位等。
百度浏览 来源 : INC国际神经外科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医微客”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医微客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微客”。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发表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