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网站发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四五”第三批9个科学部75个重大项目指南及申请注意事项。重大项目实行无纸化申请,申请书提交时间为8月25日至8月31日16时。
2023-07-28
7月25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网站发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四五”第三批9个科学部75个重大项目指南及申请注意事项。重大项目实行无纸化申请,申请书提交时间为8月25日至8月31日16时。
附:
国科金发计〔2023〕55号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按照新时期科学基金深化改革总体部署,根据“十四五”发展规划明确的优先发展领域,经广泛征求科学家和相关部门意见建议,利用各级专家咨询委员会、双清论坛等开展深入研讨和科学问题凝练,形成了“十四五”第三批9个科学部75个重大项目指南(见附件),现予发布,请申请人和依托单位按本项目指南所述要求和注意事项提出申请。
一、资助定位
重大项目面向科学前沿和国家经济、社会、科技发展及国家安全的重大需求中的重大科学问题,超前部署,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和综合性研究,充分发挥支撑与引领作用,提升我国基础研究源头创新能力。
二、申请条件和要求
(一)申请条件。
重大项目申请人或者重大项目课题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的经历;
2.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
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以及无工作单位或者所在单位不是依托单位的科学技术人员不得作为申请人进行申请。
部分重大项目对申请条件有特殊要求的,以相关重大项目指南为准。
(二)申请要求。
1.重大项目的资助期限为5年,申请书中的研究期限应当填写2024年1月1日—2028年12月31日。
2.每个重大项目应当围绕科学目标设置不多于5个课题,并分别撰写项目申请书和课题申请书。重大项目只受理整体申请,项目申请人应当是其中1个课题的申请人。
重大项目课题申请人与参与者不是同一单位的,参与者所在单位视为合作研究单位(境外单位不视为合作研究单位)。每个课题的合作研究单位数量不得超过2个。每个重大项目依托单位和合作研究单位(含各课题的合作研究单位)数量合计不得超过5个。
三、限项申请规定
1.申请人(不含主要参与者)同年只能申请1项重大项目。上一年度获得重大项目资助的项目主持人和课题负责人,本年度不得作为项目申请人或者课题申请人申请重大项目。
2.根据《科技部办公厅 财政部办公厅 自然科学基金委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统筹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立项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限项目主持人和课题负责人)、基础科学中心项目(限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成员)、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限部门推荐项目的项目负责人和具有高级职称的主要参与者)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不含青年科学家项目、科技型中小企业项目、国际合作类项目;限项目负责人和课题负责人)、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不含青年科学家项目,限项目负责人和课题负责人)实施联合限项,科研人员同期申请和承担的项目(课题)数原则上不得超过2项。申请当年资助期满的项目(课题)不计入统计范围。
3.其他限项申请要求按照《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限项申请规定”执行。
四、申请注意事项
(一)项目申请接收。
重大项目实行无纸化申请。申请书提交时间为2023年8月25日至8月31日16时。
(二)申请人注意事项。
申请人在填写重大项目申请书或者课题申请书时,应当根据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和研究内容,选择科学问题属性。申请项目具有多重科学问题属性的,申请人应当选择最相符、最侧重、最能体现申请项目特点的一类科学问题属性。
重大项目申请书或者课题申请书采用在线方式撰写,对申请人具体要求如下:
1.申请人在填报申请书前,应当认真阅读本项目指南和《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中的相关内容,不符合项目指南和相关要求的项目申请不予受理。
2.申请人登录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http://grants.nsfc.gov.cn/(以下简称信息系统,没有信息系统账号的申请人请向依托单位基金管理联系人申请开户),按照重大项目申请书或者课题申请书的撰写提纲要求撰写申请书。
3.重大项目的项目申请人应当在信息系统中首先填写“项目申请书”,然后给该重大项目课题申请人赋予课题的申请权限,未经赋权的课题申请人将无法提交申请。
4.申请书的资助类别选择“重大项目”,亚类说明选择“项目申请书”或者“课题申请书”,附注说明选择相关的重大项目指南名称,根据申请的具体研究内容选择相应的申请代码(部分重大项目有具体要求的,按照相关重大项目指南要求填写)。
5.如果申请人已经承担与所申请重大项目相关的其他科技计划项目,应当在申请书正文的“研究基础与工作条件”部分说明本项目申请与其他相关项目的区别与联系。
项目申请书中的主要参与者只填写各课题申请人相关信息;课题申请书中的主要参与者包括课题所有主要成员相关信息。
6.申请人应当严格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和《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申请规定”中有关预算编报要求,认真如实编报项目预算。
7.申请人完成申请书撰写后,在线提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申请人应当通过各自的依托单位提交项目申请书或者课题申请书。其中,课题申请人先提交课题申请书,项目申请人待全部课题申请书提交完毕并生成项目总预算表无误后再行提交项目申请书。
(三)依托单位注意事项。
1.依托单位应当对本单位申请人所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合规性进行审核;对申请人编制项目预算的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和经济合理性进行审核。
2.如依托单位在2023年度未上传过《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承诺书》(以下简称《承诺书》),应当从信息系统中下载《承诺书》,由法定代表人亲笔签名并加盖依托单位公章后,将电子扫描件上传至信息系统(本年度只需上传一次)。依托单位完成上述承诺程序后方可提交申请。
3.依托单位应当在规定的项目申请截止日期前(2023年8月31日16时)通过信息系统逐项确认提交本单位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无需报送纸质申请书。项目获批准后,将申请书的纸质签字盖章页装订在《资助项目计划书》最后,一并提交。签字盖章的信息应当与信息系统中提交的最终版电子申请书保持一致。对于未按照上述要求提供签字盖章材料的,自然科学基金委将按照有关要求处理。
4.依托单位在项目申请截止时间后24小时内,通过信息系统在线提交本单位项目申请清单。清单提交后,自然科学基金委方可接收项目申请材料。
(四)其他。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关于对科研领域相关失信责任主体实施联合惩戒的合作备忘录》《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规则(试行)》等要求,录入科研诚信管理信息系统的单位和个人在处罚期内不得承担或者参与重大项目或者课题。请申请人和依托单位严格把关。
附件:
1. 数学物理科学部重大项目指南
2. 化学科学部重大项目指南
3. 生命科学部重大项目指南
4. 地球科学部重大项目指南
5.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重大项目指南
6. 信息科学部重大项目指南
7. 管理科学部重大项目指南
8. 医学科学部重大项目指南
9. 交叉科学部重大项目指南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2023年7月24日
附:医学科学部5个重大项目指南
“关节组织间互作与骨性关节炎异质性机制研究”,
“人类胸腺免疫衰退机制与在疾病中的功能重建”,
“基于肿瘤免疫治疗的协同增强效应和机制”,
“基于基因型-表型关系解析罕见病发病机制及干预策略”,
“重大疾病的核医学精准诊疗”。
(一)
“关节组织间互作与骨性关节炎异质性机制研究”
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一种发生率高,危害性大的全关节疾病,目前没有延缓病情进展的有效药物。OA呈异质性,关节软骨细胞的命运与功能变化、以及关节组织间的互作,决定了关节稳态与OA的发生和发展。因此,深入解析OA异质性与关节组织间互作的机制,对OA的个性化诊治具有重要意义。
一、科学目标
以OA的病理异质性为基础,研究关节软骨细胞的命运与功能转变,解析关节组织间互作在关节稳态维持与OA中的作用及机制,探索基于异质性的OA早期精准分型与干预新策略。
二、研究内容
(一)OA异质性的时空演进及精准分型。
基于OA诊疗指南临床分型标准,综合患者的临床数据,系统解析不同临床分期阶段OA异质性的时空特征,全景式描绘OA异质性及其演进。建立整合临床表现、影像与体液/病变组织分子标志物等多源信息的OA新分型标准。
(二)OA异质性的形成机制。
综合应用人组织标本与OA动物和细胞模型等,系统揭示OA重要致病因素对滑膜、关节软骨、软骨下骨等组织功能的影响;揭示关节软骨细胞命运及功能转变在OA异质性演进中的关键作用;明确滑膜与软骨下骨等关节组织对关节软骨细胞命运和功能的影响及相关重要调控分子。
(三)关节组织相关细胞的谱系起源及其命运调控机制。
阐明关节软骨细胞等关节组织相关细胞及其成体干细胞的发育(谱系)来源及其命运调控机制,解析不同关节组织间互作在关节稳态维持中的作用。系统阐释重要分子以及关键通路经影响关节组织间互作调控关节稳态维持的作用与机制。
(四)关节组织间互作在OA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机制。
结合本项目建立的OA精准分型标准,建立不同分型的OA动物模型。系统解析炎性细胞、神经组织、淋巴管与血管等在不同OA亚型特征性病理过程中的作用和机制;明确关节组织间互作调控OA进程及异质性的关键节点和机制。
(五)基于OA精准分型的早期干预策略。
基于OA精准分型与关节组织间互作调控机制研究发现的新靶点及不同分型的OA动物模型,利用赋能生长(生物)因子、靶向调节小分子化合物、组织工程以及物理干预等技术和手段,探索调节与干预关节组织间互作延缓或逆转OA进程的新策略,并进行初步临床验证,为OA精准诊疗奠定基础。
三、申请要求
(一)本重大项目要求针对上述研究内容,分别设置5个课题,每个课题需围绕“关节组织间互作与骨性关节炎异质性机制研究”这一项目主题开展创新性的系统研究,课题间应有紧密的有机联系。
(二)申请书的附注说明选择“关节组织间互作与骨性关节炎异质性机制研究”,申请代码1选择H06。
(二)
“人类胸腺免疫衰退机制与在疾病中的功能重建”
T淋巴细胞是机体适应性免疫的关键细胞类型,作为T淋巴细胞发育和成熟的重要器官,人体胸腺老化衰退最早、最快,是人体免疫力下降的关键因素之一。病原感染、应激、代谢异常、肿瘤放疗和化疗等也可造成急性胸腺萎缩和功能衰退,进一步加速外周T淋巴细胞耗竭和免疫衰老。然而,迄今为止仍缺乏胸腺免疫衰退机制的系统性研究,胸腺免疫力评估、干预、拯救技术十分有限,尚无法实现人类胸腺的功能重建。解析人类胸腺衰退机制并实现胸腺功能重建,将为根本上提高人群的免疫功能提供科学依据。
迅速发展的单细胞多组学技术、人工智能和组织细胞工程技术等,为基础和临床免疫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技术手段和发展机遇。本重大项目以人体胸腺免疫力评估、拯救和重建为研究目标,通过医学与生命科学、化学、材料科学、计算科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系统阐释人胸腺功能维持和衰退的机制,为发展人胸腺功能性拯救、中枢免疫重建拯救外周免疫耗竭的变革性治疗策略提供理论基础和可行方案。
一、科学目标
以人体胸腺免疫力评估、拯救和重建为研究目标,阐明衰老或病理因素引发人胸腺免疫衰退的规律和机制,解析胸腺衰退对外周免疫耗竭的影响,建立胸腺功能重建策略,并评价其对外周免疫耗竭的影响,为系统改善、重建老年和免疫功能低下人群的免疫力提供核心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二、研究内容
主要依靠人类临床资源,辅以非人灵长类和小鼠等动物模型,利用多组学、多维度的器官、组织、细胞、基因和分子水平的免疫解码方法,体内外功能验证系统,以及人工胸腺类器官、组织芯片和组织工程等技术,整合生命科学、化学、材料科学、计算科学等,开展以下研究:
(一)解析人胸腺免疫衰退的规律和机制。
构建人胸腺衰老过程的多组学、高分辨率图谱,利用人工智能等手段,探索人胸腺衰老关键细胞的变化及分子机制;结合多参数流式细胞术、质谱及功能实验,验证上述变化规律及其机制;建立评价人胸腺功能和胸腺免疫年龄新标准。
(二)解析疾病引发人胸腺免疫衰退的规律和机制。
利用疾病动物模型和临床患者组织样本,构建病毒感染或肿瘤等病理情况下人胸腺免疫衰退的多组学图谱;挖掘疾病相关因素,包括内源性因子、激素或药物等诱发胸腺免疫衰退的特征和规律,探索疾病状态下胸腺衰退的分子机制。
(三)胸腺免疫衰退对外周免疫耗竭的影响。
根据研究内容(一)、(二)建立的衰老和疾病引发胸腺免疫衰退图谱和规律,与外周免疫耗竭图谱进行联合分析,建立胸腺免疫衰退和外周免疫耗竭的动力学联系;解析生理(自然衰老)和病理(病毒感染或肿瘤)状态下,胸腺衰退影响外周免疫失衡的机制,并发现关键调控分子。
(四)人胸腺功能重建及疾病免疫耗竭挽救。
利用胸腺体内异位移植、胸腺类器官、胸腺组织芯片技术以及组织工程再生技术等,实现人胸腺功能重建;评估不同胸腺重建方法重塑胸腺功能的效率,并明确其挽救外周免疫耗竭的效应。
三、申请要求
(一)针对上述研究内容,分别设置4个课题,每个课题需围绕“人类胸腺免疫衰退机制与在疾病中的功能重建”这一项目主题开展创新性的系统研究,课题间应有紧密的有机联系。
(二)申请书的附注说明选择“人类胸腺免疫衰退机制与在疾病中的功能重建”,申请代码1选择H11。
(三)
“基于肿瘤免疫治疗的协同增强效应和机制”
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代表的免疫治疗方案在实体肿瘤治疗中取得突破性进展,已在恶性黑色素瘤、肺癌、尿路上皮癌、食管癌等多种肿瘤的临床治疗中广泛应用。单一的肿瘤免疫治疗总体有效率低,持续应答不足,个体化差异大,获益人群有限。当前亟需探究联合治疗策略,提升肿瘤免疫治疗的总体疗效,发现肿瘤免疫治疗协同增强效应新靶点新机制,探索免疫治疗协同增强效应新策略,建立个体化免疫治疗协同增强效应新体系,为肿瘤免疫治疗临床转化提供科学依据。
一、科学目标
揭示肿瘤免疫治疗协同增强效应的新机制和新策略,提高免疫治疗的疗效。
二、研究内容
针对以上科学目标,利用临床样本和新的研究体系,发现肿瘤免疫治疗的新靶点新机制,建立个体化联合免疫治疗新策略,以期促进临床转化。主要开展以下研究内容:
(一)发现肿瘤免疫治疗协同增强效应新靶点新机制(本内容设2个课题)。
研究抗原调变规律、死亡方式及其与免疫细胞交互作用;研究免疫细胞及间质组分的动态演变规律及交互作用;发现免疫细胞新亚群,解析其调控规律;研究神经、代谢、肠道菌群等机体环境对肿瘤的影响,发现免疫治疗协同增强效应新靶点新机制。
(二)探索肿瘤免疫治疗协同增强效应新策略。
基于发现的新机制和新靶点,结合已有的肿瘤免疫治疗临床数据和实践,研究各种抗肿瘤治疗手段(如化疗、放疗、靶向治疗、细胞治疗等)的免疫调节效应,开发可转化为临床应用的肿瘤免疫治疗协同增强效应新策略,优化免疫联合治疗模式。
(三)建立肿瘤个体化免疫治疗协同增强效应新体系。
建立高质量临床研究队列及生物样本库;整合病理、影像、检验等临床数据信息,结合多组学、多维度、全病程的研究体系,建立肿瘤临床个体化联合免疫治疗协同增强效应新方案新体系。
三、申请要求
(一)针对上述研究内容,共设置4个课题,每个课题需围绕“基于肿瘤免疫治疗的协同增强效应和机制”这一项目主题开展系统性创新研究,课题间应有紧密的有机联系。
(二)申请书的附注说明选择“基于肿瘤免疫治疗的协同增强效应和机制”,申请代码1选择H18。
(四)
“基于基因型-表型关系解析罕见病发病机制及干预策略”
罕见病在全世界范围日渐受到重视和关注。罕见病虽然发病率低,但由于其病种种类多,且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给患者、家庭与社会带来巨大的负担。多数罕见病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罕见病“孤儿药”的研发显著滞后,患者无法得到准确、有效的诊治。加强罕见病研究,以明确发病机制、创新诊疗理论,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与社会意义。
80%的罕见病具有遗传学病因,但目前多数罕见病的遗传病因尚不明确,并且疾病表型和基因型异质性强,为罕见病的精准诊治带来巨大挑战。基于罕见病基因型与表型关系解析罕见病发病机制并探索干预策略,是攻克罕见病的重要突破口。近年来,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与技术革新,为实现多角度、跨尺度地高清解析罕见病基因型与表型关系及其机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本重大项目旨在发现罕见病基因型与表型关系的基础上,揭示罕见病的发病机制,完善诊断手段,发现药物干预靶点,发展个体化治疗策略,提升我国罕见病研究的创新实力、诊疗水平及国际竞争力。
一、科学目标
针对罕见病诊断困难、难以治疗的临床现状,基于罕见病特定表型与基因型的关系,发现和验证关键遗传因素,阐明导致相关表型的致病机制,明确疾病治疗新靶标,探索罕见病治疗新策略,形成罕见病精准诊治的新理论与新模式。
二、研究内容
以1-2个重要器官或系统的罕见病为研究对象,利用罕见病临床资源,采用多种遗传学手段,整合多组学技术、大数据分析方法及高通量药物筛选体系等,重点开展以下研究:
(一)罕见病基因型图谱建立与新候选致病基因鉴定。
基于前期已建立的罕见病临床样本库,依据经典和非经典孟德尔遗传模式,解析基因编码和非编码区域的功能遗传变异,建立罕见病遗传变异图谱;利用转录组、代谢组和蛋白质组等多组学手段,鉴定导致罕见病表型的致病基因/变异,揭示相同或差异表型产生的遗传学基础。
(二)解析罕见病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并阐明分子机制。
利用细胞、类器官、动物模型等,建立致病基因/变异与表型的因果关系,揭示基因型决定表型的分子机制,发现关联表型或结点表型的关键靶点。
(三)建立罕见病精准诊断和分型新模式及预警模型。
根据基因型与表型对应的时空特征,揭示决定表型的关键通路或分子的动态轨迹;基于临床数据、人工智能等,建立罕见病精准诊断和分型新模式及预警模型,补充完善罕见病临床管理指南。
(四)罕见病药物靶点和治疗技术研发与干预策略探索。
针对导致罕见病表型的关键致病分子,进行个性化药物筛选或基因治疗方案研发,利用类器官、动物模型等进行效果验证,探索针对特定表型的精准干预策略。
三、申请要求
(一)针对上述研究内容,分别设置4个课题,每个课题需围绕“基于基因型-表型关系解析罕见病发病机制及干预策略”这一项目主题开展创新性的系统研究,课题间应有紧密的有机联系。
(二)申请书的附注说明选择“基于基因型-表型关系解析罕见病发病机制及干预策略”,申请代码1选择H23。
“重大疾病的核医学精准诊疗”
早筛早诊、准确分期、精准评估是提高肿瘤、心脑血管病和神经系统病变等重大疾病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降低社会医疗负担的有效措施。核医学可以在体、无创、实时动态及定量监测放射性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分布情况,在重大疾病的早期诊断、危险分层、疗效监测、预后评价以及指导个体化治疗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旨在通过本项目的研究,自主研发针对重大疾病关键分子靶点的创新型放射性药物,通过临床转化研究,促进重大疾病的精准诊疗。
一、科学目标
面向科学前沿和重大疾病精准诊疗的临床需求,自主研发针对重大疾病关键分子靶点的创新型核医学放射性药物,以及完善成像算法和提出影像定量方法,构建重大疾病精准诊疗的新技术体系。通过开展临床转化研究,实现重大疾病早期诊断、危险分层、预后和疗效评价,或精准治疗的新突破。
二、研究内容
(一)核医学放射性药物的自主研发。
针对重大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分子靶点,自主设计、筛选高特异、高亲和力、具有临床应用前景的核医学诊断和/或治疗的靶向放射性药物,并完成临床前研究。
(二)核医学成像算法及定量图像分析研究。
针对核医学图像特征,根据各组织器官对放射性药物摄取的多样性特点,建立面向多器官多疾病自适应放射性核素摄取的检测和定量新方法;自主研发高质量、高精度人工智能核医学影像图像重建和定量分析系统。
(三)核医学放射性药物临床评价体系研究。
遵循医学伦理审查,开展具有新结构、新靶点、新适应症的放射性药物临床评价研究;基于核医学技术分析新方法,研究放射性药物人体药代动力学及诊断或治疗新机制,提出个体化给药及剂量评估新方案,为核医学放射性药物临床转化提供关键支撑。
(四)核医学放射性药物临床转化及诊疗规范研究。
针对本项目研究的疾病,开展临床研究,评价核医学放射性药物的临床诊断效能或治疗疗效,探索建立重大疾病的核医学诊疗新路径、新方法和新思路。
三、申请要求
(一)针对上述四部分研究内容,分别设置4个课题,每个课题需围绕“重大疾病的核医学精准诊疗”这一项目主题开展创新性的系统研究,课题间应有紧密的有机联系。
(二)申请书的附注说明选择“重大疾病的核医学精准诊疗”,申请代码1选择H27。
百度浏览 来源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医微客”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医微客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微客”。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发表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