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的环境,让我觉得有些人很可笑,这部分人不乏投资人和高管。你说他们有些人水平差吧,确实赶上时候,赚了些钱,你说他们有水平吧,垃圾管线也能舔。投资和做药是一个有专业水平的赌博行为,都是有成功的概率和失败的概率,越到末尾越能判断一个项目的赔率。更何况原创都淘汰的玩意,能成功的概率有多大呢。一个药物的成功与否,不是看谁更可怜,如果谁更可怜,就要去大力扶持的话,那叫扶贫。某些biotech确实很可怜,行业下行,谁又不可怜,如果是原创性,强大的科学能力支撑的项目也倒是好,或者是技术性难度超高,确证性好,但很多项目不都是抄着国外来,而国外已淘汰的嘛?放在药企,这种项目早就停了,而某些biotech不停,是因为停了公司就没了,但临床开发能力又弱,也不是靶点发现的原创性人物,还是赖着硬撑,实质上项目已经死掉了,但还是死皮赖脸地在外面融钱。有这样的投资人和创始人,何愁国内biotech行情不倒。
当年,因为我们抄袭的速度太快,导致很多原创管线被证伪后,后续类似管线陷入被动,所以造就了国内不少这样尴尬的企业。
国内的biotech窘境,就是一些水平奇差的投资人,推起来的结果。而且跟蛆一样的繁殖能力,导致一个接一个以创新之名实则行仿制之实的烂项目。投了几个烂项目就自己出去单干,接着投垃圾项目。
后面,跟创始人一起诈骗下一个投资人。最后,真正掏钱的主看着实在没法回本,于是也就不玩了。这基本就是国内总体的投资现状。
就明显抄的原创,原创都已经停止了。国内这么容易造假,造数据,都没看到优质的后期数据公布出来。该放弃的垃圾管线不放弃,还要继续去骗钱,实属行举不良。
国外的biotech很多也是站在巨人的肩上做事,比如第一三共,底层技术主要还是来源于seagen。国内某些biotech,那是躺在巨人的肩膀上诈骗。
技术代差抹平,想着捡钱一样的,初创一个biotech是比较难了,但是不是没有可做的。除了基础研究转化外,在现有的药物上去改进,或者在现有的机制上联动改进药物的设计。细扣,都有可以去做的。而且这些对于探索新的基础性研究的深度要求不强,但是需要扣技术细节。
真正在美国可以创业的技术大牛,你让他回国,他回来才怪,所以国内这些年回来的人,虽然极个别也有具备这种能力,但绝大多数没有这种能力。
未来的biotech创业一定青睐于技术导向,具体药物管线导向,临床价值导向。跟随性的项目,只限于存在技术性代差的赛道,药企短时间无法进入。康方生物的研发理念,其实是可以借鉴到新一代的国内biotech中去的,证伪的事情交给自己。
像如激动型ADC的概念虽然未被验证,但谁都不能否认其最初探索的意义。国内之所以被人嗤之以鼻,实在不是因为不可怜,而是从临床前到临床,包括早期药物设计全是抄的啊,更何况有的人家都淘汰了。每个企业大同小异,只是有的biotech只能死撑,独苗管线,不撑企业就没了,而药企还有其他选择,放弃管线,节省支出是最优解。
一些企业或者biotech一定在当下这个过程完成出清,这个过程肯定会很痛苦。一个新的巅峰的启程必定是在绝对低谷的开始的,可能会伤害到一些优秀的企业,但垃圾的企业更难融到钱。如果是好的企业,好的项目,一定不会缺钱。不经历这个过程,这些垃圾管线一旦行情好起来还可能再去无端的浪费钱,不是所有的投资人都专业,大部分都是跟着时代周期走。我们已经经历过特别浪费的时代,下一个周期到来,希望把钱用在好的项目上。
一些不良的企业在行业内运行就像一个肿瘤一样,拔出它的过程必然是痛苦的。但一定要除掉,才能迎来新生。我们要记住快绝对不是一个biotech独有的优势,更甚至不是优势,而是隐患。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医微客”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医微客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微客”。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发表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