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01-01
2019年5月15日,基于ARCHER 1050研究,达可替尼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可单药用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19号外显子缺失突变或21号外显子L858R置换突变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一线治疗,这也是首个为EGFR突变NSCLC患者提供临床意义总生存期(OS)改善的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
目前,EGFR-TKI“三足鼎立”,特点各异,丰富了用药选择的同时,也给临床医生提出新的问题。是否应当改变晚期NSCLC的治疗理念?如何运用好这些靶向药物,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以期为患者带来更长的生存获益?看上海市胸科医院的韩宝惠教授如何解读。
上海市胸科医院呼吸科主任、GCP主任
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精准医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 )血管靶向专委会主任委员
CSCO理事会理事
亚太生物免疫学会肿瘤分会主任委员
韩教授解读:达可替尼的中国获批,使得EGFR突变的NSCLC治疗又增加了一个选择。从PFS结果来看,达可替尼显著优于第一代TKI,略低于第三代TKI;从OS结果来看,这是首个为EGFR突变NSCLC提供临床意义OS改善的TKI,也是现有数据中,OS最长的TKI。
此外,跳出既往单药治疗的思路,通过调整达可替尼的剂量,并联合化疗、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R)单抗等方法,或许能够进一步提高达可替尼的疗效。同时,经过剂量的调整,达可替尼的药物相关性不良反应也会减轻。
韩教授解读:ARCHER 1050研究结果显示,达可替尼调整剂量后并没有影响其疗效,这与用药合理性的问题相关。例如,一线初治患者和经过靶向药物治疗后达到部分缓解(PR)患者,他们的肿瘤负荷指数存在显著差异。因此,“一片药管到底”的治疗策略是不合适的。
从临床角度来看,经过积极的治疗,瘤体缩小,肿瘤负荷指数降低,肿瘤活性受到抑制,此时是否应该继续使用原有的靶向药物剂量,值得进一步探讨。也就是说,对于靶向药物剂量的全程管理,我们还有改进的空间。在起始强化阶段和巩固维持阶段,我们都需要探索出一个更为合理的治疗剂量,保证疗效的同时降低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但是根据ARCHER 1050研究的结果,我们也不能认为起始就可以选择较低剂量,没有经过强化治疗就直接减量,疗效如何仍是个未知数,期待有严格设计的随机对照试验来回答这个问题。
百度浏览 来源 : 肿瘤资讯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医微客”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医微客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微客”。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发表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