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15 来源 : Leona的猎头日记 ,作者Lucky Leona
我国新药研发行业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新药研发失败或者遇到重大阻碍是大概率事件,那些高薪的C level高管们首当其冲成为了口诛笔伐的对象,CMO引咎辞职不在少数。
某种程度上,公众以及同行的失望不可避免却不值得鼓励。一方面,药物研发本身就是极其漫长,艰辛的过程,回顾全球新药研发历史,失败本身也是具有巨大意义的;其二,新药研发是多个部门多个团队协作的过程,宏观上更是受制于国运,国家政策,它考验的是药企的综合实力,根本不存在一人力挽狂澜的臆想。
说到底,还是时间的问题,毕竟我国起步晚,资本世界又浮躁,多少Biotech,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楼塌了。
笔者想表达的是,CMO不应当被神化,他(她)们跟你我一样,大多也是高级打工人(笑)或者苦兮兮的创业者,他(她)们也会贪嗔痴慢疑,他(她)们也需要时间成长。
既然要浅议首席医学官CMO,本文难免会提及到具体的人物,笔者会尽量避免主观评价,若有得罪,盼诸君一笑而过。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主要小议创新药企biotech及部分CRO的CMO,器械/诊断等领域暂略不表。
以下是正文:
从商业利益的角度讲,CMO和药企的关系可谓是只可同甘不可共苦。2021到2022是资本逐渐走向寒冬,2022过半,咱们这些药企可热闹非凡。
百济的两位CMO碰巧前后离职,恒瑞的邹建军加入君实,贺李镜加入奕拓,一部分Biotech寻求国际友人的加盟,比如科济的Raffaele Baffa博士,天境的John Hayslip博士,嘉晨西海的Dr. NgocDiep T. Le,先声的Bijoyesh Mookerjee博士,恒瑞的Joseph E. Eid博士,和铂的Humphrey Gardner博士等。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biotech选择有FDA,CDE,NMPA背景的官员做CMO,比如朗来科技的张静博士,普瑞金的姚毅博士,君实的Patricia Keegan博士,荣昌的何如意博士。
仔细一想,行业里能够在一家公司稳坐CMO宝座5年及以上的人屈指可数,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各大外资的CMO或者clinical development head大多稳如泰山。
是这些大佬能力不够么?是他们嫌钱少么?并不完全如此。CMO频繁更迭的背后反映出biotech混乱中摸索,浮躁中成长。
综合来说,制定临床开发策略与项目落地推进是CMO最核心的职责。但是,脱离了企业规模与定位谈CMO的职责与挑战就是在耍流氓,就像美国总统拜登和日本首相岸田文雄的战略部署能一样么?
目前,我国药企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种,老牌贵族:以广州白云山,云南白药,华润三九,健康元为代表。云南白药走的“中药”路线,带头人是朱兆云院士;白云山抗生素起家,也是院士坐镇;华润三九前身是1985年成立的深圳南方制药厂,主打健康消费品;健康元则是聚焦创新药及高壁垒复杂制剂。这一类企业的特点是背靠国家,年收入上百亿人民币,低于5%的研发比例。同一阵营的还有药明康德,科伦等紧随其后。
第二种,转型巨头:以复星医药、恒瑞医药、正大天晴、石药集团为代表。这一类企业的特点是年收入超过50亿人民币,大于10%研发投入占比,销售人员达5000人以上,单品种销量超过10亿元以上,3年内有1类新药获批上市。同一阵营的还有翰森,绿叶,华海,三生等。
对于前两类医药集团,创新药研发只是这些巨头众多业务的一部分,除了恒瑞,其他药企的研发投入占比大多在10%上下浮动,不足5%的也是不在少数。可以见得,这些巨头所谓的创新药研发无异于隔痒挠靴,不穷就没有很强的动力思变,反正家大业大,将来大可以收购嘛。
那么重点来了,如何衡量一个CMO的能力,或者说企业CEO/HR如何评估一个潜在的CMO是否合适自己的企业呢?
诚如上文所言,脱离企业规模与定位谈CMO的职责与挑战就是在耍流氓,那么不同类型的药企对CMO的核心战略要求也是不同的。
一个极易被忽略的事实是,拥有CMO title的人,不一定具有真才实学,不一定品行端正,不一定love & peace,就像现任世界首富马斯克,但是但是但是,TA一定在某些方面拥有过人之处,就像马斯克。
无论TA真实水平如何,至少从简历上看一个“漂亮”的CMO一般是这样的: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医微客”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医微客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微客”。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发表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