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 充值

首页-> 学术资讯 -> 临床医学

周济春博士:一站式解决那些连医生都看不懂的基因突变---全基因组饱和编辑“地毯式”精准定义近4000个BRCA1突变体功能

临床医学

1970-01-01      

2973 0
作者:周济春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
来源:肿瘤资讯

遗传性基因突变是某些肿瘤发病的重要因素,比如BRCA1基因的突变可能会导致乳腺癌等恶性肿瘤的发生。从1990年研究发现这一现象以来,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临床研究都在尝试建立BRCA1基因突变与是否发生乳腺癌的关系。过去将近30年中,科学家和临床医生在该领域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但仍然无法系统而精准地预测BRCA1基因携带者发生乳腺癌的概率,特别是该基因检测结果中部分突变结果归于“突变意义不明”类型的携带者,临床医生无法告知其是否在将来某一天会罹患乳腺癌。在精准医学如火如荼开展的今天,这一问题仍然困扰广大临床医生和突变携带者。西方国家的统计数据显示,将近200万女性曾接受过BRCA1基因突变检测。随着技术的进步,检测价格的下降,必然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女性会进行该项基因检测。因此如何解读检测结果,避免“模棱两可”给患者带来的忧虑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图片1.png

               
周济春
博士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肿瘤外科 主治医师
耶鲁大学与浙江大学联合培养肿瘤学博士,耶鲁大学 博士后
临床方面严格按照循证原则,开展以乳腺,甲状腺,胃肠道肿瘤等常见实体瘤的个体化精准治疗。基础研究方面主要围绕乳腺癌内分泌耐药机制及逆转策略,乳腺癌癌前病变开展转化医学研究
获2017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35 under 35”最具潜力年轻肿瘤医生称号,担任《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中青年编辑委员会委员,《肿瘤综合治疗电子杂志》编委,《转化医学电子杂志》编辑委员会青年编委,Annals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 专栏编辑
负责和以主要成员身份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5项,科技部支撑项目1项及浙江省自然基金项目多项。已发表SCI论文30余篇,包括PNAS,   Nature Communications,  Oncogene, Nucleic Acids Research,EMBO Molecular Medicine等国际知名杂志,累计影响因子超过120分,被他人引用次数超过600次

内容提示

周济春博士解读最新发表于顶级权威期刊自然杂志(Nature)的研究结果。该文以极具颠覆性的技术,对那些“突变意义不明”的BRCA1基因突变进行精准功能分析,解决上述困扰。本文将介绍以下内容:

  • BRCA1基因突变研究现状;

  • 饱和式基因组编辑技术横空出世的历史节点;

  • 精准分析将近4000个BRCA1基因突变的技术要点;

  • BRCA1基因突变检测结果精准分析的数据库资源;

  • 当前研究技术可能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探讨;

这篇题为“Accurate classification of BRCA1 variants with saturation genome editing”的研究论文发表于2018年9月的Nature杂志。这篇论文由于应用突破性技术解决关键性临床和基础问题,因此在业界掀起了热议浪潮,可以称之为具有轰动效应的“刷屏”研究结果。诸多权威杂志对该研究进行了极高的评价。

图片4.png

首先来介绍这研究的主角—BRCA1基因,该基因作为抑癌基因在功能方面具有多样性。但被人研究最多的是其具有参与DNA修复的功能,通过参与同源重组修复抑制肿瘤的发生。目前认为BRCA1基因发生突变,将导致癌症发生的几率急剧升高。

图片5.png

从1990年发现BRCA1基因突变可能是导致乳腺癌发病的关键因素以来,围绕BRCA1基因进行的研究层出不穷。截止2018年10月14日,Pubmed数据库可检索的已发表研究超过15000项,且近年该领域的研究热度有增无减。

图片6.png

西方国家在该领域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数据,据悉美国已有超过200万的女性接受过BRCA1基因突变情况的检测。美国癌症研究所(NCI)的数据提示:BRCA1基因突变携带者70岁之前患乳腺癌的几率较无突变者显著升高。因此该基因突变的检测受到社会和公众越来越多的关注。

图片7.png

查询业界权威数据库ClinVar发现目前检测到的BRCA1基因突变位点高达7178个。如果我们仔细分析这些数据的构成会发现其中2672个BRCA1基因位点的突变为“突变意义不明”,即Variants of Uncertain Significance(VUS)。此外还有大量BRCA1位点突变属于“可能”良性、“可能”致病、或者目前研究“有争议”。VUS和其他“可能”突变的存在导致临床医生无法准确预测BRCA1基因突变携带者发生癌症的几率。这可能是部分需要而不愿意接受BRCA1基因突变检测的重要原因。毕竟谁都不愿意接受一个连结果都可能无法解释的检测,徒增心理负担。

图片8.png

一个新技术的诞生必然有其发生的土壤。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可以非常形象的描述一项技术井喷式发展的关键因素。介绍的这一研究是基于什么样的研究基础而横空出世的呢?首先,该研究团队早在2015年已经发表了利用饱和基因组编辑技术探讨基因突变功能,只是当时没有深入单个核苷酸突变体(SNV)。其次,众所周知,人类2万多个基因,哪些基因属于细胞存活的核心基因呢?同样在2015年,另外一个研究小组深入探讨了这个核心的问题。最后,CRISPR基因编辑技术的逐步成熟是上述两个研究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

图片9.png

研究内容摘要:VUS的存在极大限制了遗传学信息的临床应用,特别是BRCA1这一抑癌基因的突变所导致的BRCA1功能缺失(LOF)---女性发生乳腺癌和卵巢癌风险显著升高。尽管百万级别数量的女性曾经行BRCA1基因突变测序,但是大部分新发现突变的临床意义无法进行准确地界定。这篇研究使用饱和基因组编辑对BRCA1核心区域的13个外显子96.5%的单核苷酸突变体(SNVs)进行功能验证。将近4000个BRCA1基因SNVs的功能得到确认。并且研究结果与已有的数据库完美验证。共发现超过400个导致BRCA1基因功能缺失的错义突变SNVs,同时还发现将近300个扰乱BRCA1基因表达的SNVs。研究者预测这一研究结果可立即应用于BRCA1基因突变体的临床解读。此外该研究的方法可能可以扩展到另外重要基因的VUS的解读。

图片10.png

研究者选择了HAP1作为研究对象。HAP1属于单倍体细胞,因此DNA双链断裂修复主要需要同源重组修复。研究者首先通过大量的细胞实验验证了HAP1细胞存活的关键基因,其中包含BRCA1(DNA双链断裂后修复的核心基因),即这些基因功能的缺失将导致细胞的死亡。其次,研究者选择了BRCA1基因的两个核心区域RING和BRCT中的13个外显子作为研究对象。最后,研究者花费了大量的精力构建了SNV/Cas9/gRNA突变库,利用CRISPR技术逐个对HAP1中上述BRCA1基因13外显子的单核苷酸位点进行突变,并分析细胞死亡存活情况。

图片11.png

研究者通过一系列步骤最终筛选3893个单核苷酸突变体进行功能验证。

图片12.png

为了使研究顺利实施和结果更加稳定,研究者采用LIG4敲除的单倍体HAP1细胞(有助于在更加纯净的背景下进行分析BRCA1参与同源重组的功能)。

图片13.png

该研究共分析了BRCA1基因3893个单核苷酸突变体的功能,其中21.1%的突变可导致BRCA1基因功能缺失(基于BRCA1的功能研究,携带此类突变,发生癌症的风险急剧升高)。

图片14.png

当然,研究者也介绍了他们团队如何进行BRCA1基因某个位点突变的功能评分分析方法(比较复杂,但非常合理)。

图片15.png

研究者将其研究结果与现有的数据库进行比对,结果提示匹配度非常高,近乎完美,高度提示该研究结果可以立即用于临床BRCA1基因突变体临床意义解读。

图片16.png图片17.png此图是该研究最终结果的汇总,包括了研究发现的近400个BRCA1不同单核苷酸突变体是否导致BRCA1基因是否突变的全部结果。基于这些结果,研究者建立数据库,并公布在其研究机构的网站上以供公众免费查阅。任何人只要网络可及,都可以将自己的BRCA1基因突变位点输入后得到基于该研究的结果!!

图片18.png

与此同时,研究者也对不同位点突变导致BRCA1基因不同功能状态的机制进行了简单分析。其中89%导致BRCA1基因功能缺失的突变,并不导致其mRNA水平改变,提示此类突变可能影响BRCA1蛋白功能。另外还根据突变所处的不同位置进行了分析。

图片19.png总的来说,这一研究将是强有力的研究工具(CRISPR基因工具发展出来的饱和式基因组编辑)+ HPA1单倍体细胞 + BRCA1(关键基因) + 大量人力物力(SNV/Cas9/gRNA突变库)有机而巧妙地结合,最终获得了革命性的研究成果。

图片20.png

周济春博士总结及点评:

  • 饱和式基因组编辑(SGE)有望成为划时代的工具,能用于其他重要基因和分子通路的功能分析。其未来应用场景包括但不限于:基因突变临床意义解读、药物开发、靶点和生物标志物开发等领域。

  • 该研究所阐述的结果仍然存在细胞特异性,不同的细胞、组织、脏器的情况可能完全不同。此外,细胞的代偿机制和多个位点综合突变(如不同突变组合等),是各种病理生理状态下真实存在的,远非该研究所能囊括,所需的工作量可能指数级增加。

  • 本文涉及的BRCA1基因同源重组功能缺失,必然会导致癌症发生吗?众所周知,癌症的发生是多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目前公认的BRCA1基因的致病性突变,也只是提示癌症发生的概率而已。因此该研究将BRCA1基因突变临床意义解读向前大大地推进了一步,但尚未完美。

               
版权声明
版权属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科研资讯(站内): 癌症, 肿瘤, 药物, 医学, 医生, 肿瘤资讯, 肿瘤医生, 肿瘤资讯, 医生工具, 肿瘤文献, 肺癌, 乳腺癌, 肝癌, 患者, 良医汇, 肿瘤诊疗, 肿瘤会诊, 患者招募, 临床试验招募, cancer

百度浏览   来源 : 肿瘤资讯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医微客”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医微客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微客”。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科研搜索(百度):医学科研 癌症, 肿瘤, 药物, 医学, 医生, 肿瘤资讯, 肿瘤医生, 肿瘤资讯, 医生工具, 肿瘤文献, 肺癌, 乳腺癌, 肝癌, 患者, 良医汇, 肿瘤诊疗, 肿瘤会诊, 患者招募, 临床试验招募, cancer





发表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科研资讯 更多>>
  • 肿瘤电场治疗Optune Lua获批治疗..
  • 成本更低的实体瘤抗癌新星:CAR-..
  • 文献速递-子宫内膜癌中的卵黄囊..
  • Nature|MSCs首次用于人体跟腱病..
  • 推荐阅读 更多>>
  • 杨志新教授专访: “肺越”EGFR-..
  • 张会来教授专访:淋巴瘤的精准诊..
  • 中外慢淋大咖对话 | 慢性淋巴细..
  • 73%高生存率,晚期黑色素瘤治疗..
    • 相关阅读
    • 热门专题
    • 推荐期刊
    • 学院课程
    • 医药卫生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发行周期:暂无数据
      出版地区:其他
      影响因子:暂无数据
    • 中华肿瘤
      期刊级别:北大核心期刊
      发行周期:月刊
      出版地区:北京
      影响因子:1.90
    • 中华医学
      期刊级别:CSCD核心期刊
      发行周期:周刊
      出版地区:北京
      影响因子:0.94